诗歌鉴赏的“三明确”“六注意”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其考点设置主要有四个角度: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因此,完成基本的知识积累后,学生需要将零散获得的鉴赏知识进行归纳,做到“三明确”“六注意”,从而清晰审题,全面准确答题。
  一、“三明确”
  要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全面了解答题技巧,才能准确理解诗歌。
  (一)常见提问方式及解题思路
  1.这首诗在表现(达)手法(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3.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必须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看哪方面的特点最突出,就答哪方面,也可全部指出)
  4.请分析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先必须解说诗句写了什么景;然后分析景中有什么情;最后对作者写得怎样进行一句简单的评价)
  5.这首诗修辞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手法)?(首先点出是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诗中哪里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是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
  6.这首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从选材、布局等方面考虑,即诗人用什么意象作什么用,诗人把这个意象放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7.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既要考虑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又要考虑结构上的特点。)
  8.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点?(一般从修辞、句式等方面作答)
  (二)明确出题角度和审题思路
  这类题实际上是对诗歌形式的鉴赏。有时提问较笼统,有时较具体,要看问什么才知答什么,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明确各种手法的概念
  答题时,从哪个方面考虑、用什么知识作答,最令学生头疼。所以,请记住:一是如果笼统问艺术手法(特色),要全方位考虑,看哪方面最突出就答哪方面;二是要善于取巧,明确中有模糊。
  二、“六注意”
  解答古诗鉴赏,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六点:
  (一)注意题目和作者。古诗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考试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二)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等等。
  (三)注意题材。一般而言,古诗有八种常见题材:
  写景抒情诗:因所见景物而引起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景物来抒发自身感慨。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具体看来,有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即景抒怀诗两种形式。它们是考试中最常见的类型。
  托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送别诗: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在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乐观豪迈,或思念愁苦,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怀古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闺怨诗(宫怨诗):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多写妇女对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四)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五)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六)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其他文献
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的“重头戏”,因此当今各种教辅资料和网络教学论坛上充斥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高考作文结构模式,如书信体、日记体、小说体、戏剧体、寓言体、报摘体、辩论赛等,特别是关于议论文写作的结构模式则更多,如总分总式、“三三”制式、层进式、对照式、“三联”式……不一而足。  这种结构格式化的写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而可能影响考试得分。但需要注意一点,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无话可写。”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积累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积累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学生积累
期刊
总是有一条河会在我的梦里哗哗的向前流淌着,流淌着,那就是运河,我童年的运河。  我是运河边长大的孩子,运河里有我的快乐而忧伤的童年。  我家有三个孩子,我是最大的。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身上。弟弟还小,妹妹比我只小了一岁多,所以常常跟在我身边,做我的小尾巴的是我的妹妹。  六岁那年的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我和妹妹中午趁大人午睡的时候偷偷地从家里溜出来,来到运河边,看见几个平时和我们一起
期刊
我们作为老师,如果想赢得工作的成功,首先必须热爱学生,这样才会与学生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否则我们的好心会不被理解,学生的过失,我们也不会原谅。  (一)爱学生,要关心学生的健康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生的学习激情会受很大的冲击。学生在外求学,远离亲人。当他们生病的时候,最渴望亲人的温暖。而父母又不可能很快的来到他们的身边。老师的关心,对他们来说,犹如亲人般的温暖。在学生生病的时候,问问他们有没
期刊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高中教学阶段,体现语文素质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一、听的能力  应试教育下的听,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听”。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听,要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广泛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要培养学生正确地听的态度和良好地听的习惯;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由于语文课时相对较紧,对于我们农村高中来说,要达到上述要求,必然要在写作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以使写作成为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习惯性行为,成为他们生活必需的部分。而周记,是最具活力与个性的写作体验。下面,本人就试着从周记个性化训练这一角度入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从日常见闻入手。生活永远是鲜活的,如果老
期刊
【简要说明】  语文具有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是语文课发展的方向。而关注作者本人乃是其中之一。作者,这个站在文本之后的神秘之人,他有着怎样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以及对自然对人生独特的感受,本节课以此作为探讨的重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走近作者郁达夫。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大家都读过苏轼的《赤壁赋》,在这篇描写秋景的文章中,我
期刊
在有限的时间里,高三学生如何建错题集才能真正费时少、收益好呢?根据多年的探索与思考,我觉得以下办法对高三学子十分有效:  一、一轮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建议学生用以下的方式建立错题集:  1.知识性的东西,比如语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等知识点,尽量在自习课大声朗读,边读边抄,抄写时故意留出空白供以后填写,填写时尽量在草稿本上进行,凡是有错的用铅笔圈起来,第二天进行其他内容前先集中精力解决
期刊
“环境描写”题是小说考查的常见题型,它有三考:一考特点,二考手法,三考作用。分析作用是考查的重点,但不少学生答作用类试题时常出现答题不具体、不全面、术语不明等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三备考经验,特提出三点建议,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回归课本,熟练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社会环境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
期刊
于漪曾这样说过:“教师的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物,情是教育的根。”因此,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将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优化,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我认为,教学语言对师生情感优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优美,如听仙乐——运用审美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传导情感的媒体,良好的教学语言应当是情感性与知识性的完善统一,如果教学语言只传递教学信息,却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