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例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要说明】
  语文具有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是语文课发展的方向。而关注作者本人乃是其中之一。作者,这个站在文本之后的神秘之人,他有着怎样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以及对自然对人生独特的感受,本节课以此作为探讨的重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走近作者郁达夫。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大家都读过苏轼的《赤壁赋》,在这篇描写秋景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乐观自信、超然物外的苏轼,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故都的秋》又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郁达夫?让我们品味语言,走近作者,走入他的心灵深处。
  二、品读文本:合作探讨
  (一)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让我们再次走入文本,品味语言,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师:自由品读,自由结合,分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生1:我看到了一个热爱北国之秋的郁达夫。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通过对比,写出江南之秋赶不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之情。
  生2:我做一点补充:尤其是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写出了对北国之秋强烈的热爱。
  师:说得好。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读得特别有感情。读出了对北国之秋强烈_________。
  生答:眷恋之情。
  师:还有哪些有亲和力的语言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生3:“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家家户户养在家里的家虫”。“唱”比“叫”好听,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家虫”、“养”都显得亲切。
  生4:故都中的“故”含有眷恋之情,故友。
  生5:写秋雨“下得有味”、“下得象样有派头”写出对故都的喜爱之情。我们学过《胡同文化》中的“北京的大白菜都比别处好吃”也是这个意思。因为是京城,所以什么都是好的,连大白菜也比别处好吃,连下雨也下得像样,像京城的人一样派头十足。
  师:你能从词的细微之处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情感,说明你真正读进去了。很好!
  生6:我看到了一个忧郁的郁达夫。一般性格热情奔放的人偏爱暧色调的色彩,而性格忧郁的人则偏爱冷色调的色彩。作者在破院秋景图中(多媒体打出)善用碧绿、蓝、白、青、灰白这些冷色调的色彩,可见他是一个性格忧郁的人。
  师:好。看还有哪些地方?
  生7:胜日秋果(多媒体打出)。作者欣赏的秋枣“淡绿微黄”,吻合作者悲凉的心境、忧郁的性格。
  生8:秋蝉残鸣(多媒体打出)——四年黑暗的生活,一个月阳光下的快乐。这就是蝉的一生。秋蝉衰弱的鸣叫令人感到悲凉。
  生9:作者由秋蝉残鸣想到自己已人到中年,人生的美好时光已过大半,秋光再好,也挽不住生命的流失,所以产生了深深的悲凉和忧郁。旧梦豪华已化烟,渐趋枯竭人中年——郁达夫(多媒体打出)
  生10:凉风秋雨(多媒体打出)——“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了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虽然雨下得缓慢,但仍使我感到凉意。它不似“秋风秋雨秋煞人”也不似“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水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它是那种慢慢浸入你的心底的那种悲凉,这种悲凉久久挥之不去。
  生11:我看到了善写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郁达夫。凉风秋雨(多媒体打出)中走出的老北京人,用悠长的语调在拉家常。
  师:好。我们请2—3位同学品读,“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注意语调)再齐读。
  生读。
  师:大家听,有点京味。京味的特点:该拉长的时候要拉长。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生读。
  师:八九不离十。“天”字要读轻音。
  生读:天可真——凉了
  师:(学生哄笑)京味十足,好!齐读。看,大家读出了老北京人的_________。
  生答:悠闲、自在。
  师:作者并没有去写北京城的达官贵人、遗老遗少、学者文人,而是把笔触放在普遍老百姓身上,为什么?
  生12:通过这几幅秋景图可以看到,北平的秋不在火红的香山,不在雄伟的皇宫,不在热闹的天坛,而在街头小巷,在民宅,在庭院,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里。
  师:渗透于骨髓的传统神韵只能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平民作家郁达夫引领着我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寻找美,享受美!
  生13:我看到了孤独的郁达夫。题目《故都的秋》中的“故都”与“孤独”谐音,通篇都是孤独的郁达夫的影子。庭院秋景中的“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以及秋槐落蕊中“扫街的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可以看出他的孤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没有朋友来访,这地方又是如此寂静,无人可与交流,他便只有与自然交流,很有点“两看相不厌,独有敬亭山”之感。
  师:好,让我们品读“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大约也就这些深沉的地方。”
  师:作者觉得有点儿落寞。1927年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拖着长辫子自尽于颐和园的昆明湖,留下遗言:“以死义不再辱。”文人所维系的文化因国亡而无寄托,文化远去了。郁达夫感到深深的悲凉和孤独。
  生14: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孤独、沉闷的个性,而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消沉。《沉论》便是最好的明证。
  生15: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有这些在郁达夫心灵深处刻上了深深的烙印。“言为心声”,“孤独的秋”就是“孤独的郁达夫”。
  生16:化用李白的“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是“两看相不厌,唯有孤独秋。”
  师:非常好。能灵活化用古诗文,而且恰到好处。
  生17:我看到了双重性格、矛盾的郁达夫。
  通篇都看到了忧郁的郁达夫,一般忧郁的人很冷淡,而文章的字里行间,又使我们看到了热情坦诚的郁达夫,尤其文章开头用“饱尝”,文章结尾“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师:正是这样一个忧郁的人,对故都之秋却充满热情。可见,他热爱北国之秋到了何种程度!
  师:总结:大家从文本中多角度多侧面品味出忧郁、孤独的、热烈的、具有平民意识的郁达夫。简而言之,作者就是茕茕孑立的赏秋者,苦苦挣扎的寻路人。
其他文献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生重教,记录其与弟子思想言行的《论语》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阅读《论语》过程中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很多方面只是罗列了《论语》中的材料和观点,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为师  关于为师,首先从教育指导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它至今提醒着我们真诚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因他们父母的地位、家庭背景或亲眼有加或
期刊
老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柏拉图说:“若是一个人对于某一种技艺没有知识,他对于那种技艺的语言和作为,就不能做正确的判断了。”我们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对语文课堂的其他知识都能很好地把握,可是作文就是写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能够掌握足够的行文技巧。作文是一种创作,再惊天动地的经历,辗转结肠的情感,在流水账似的表述下其感染力也会荡然无存,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作文技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
期刊
俗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高考作文写作中,考生只有心中有很多的素材,才能做到下笔有神,所以考生在高考复习备考阶段就需要进行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素材积累。素材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作文的一大难题,缺乏一定的写作素材,作文水平的提高显然是困难的。刚刚复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下面就以本课为例,从教材中挖掘素材与运用角度,以期抛砖引玉,或许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作文备考的角度。  一、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责任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语文老师,就需要具备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并适时的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写作上来,使学生在浑然不觉中,改变“要我写”的被动局面,开始“我要写”的创造性学习的新历程。  如果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提起作文就皱眉,怎么能写好作文?即使点拨了又启发了,也是难写成的。  作文的点
期刊
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的“重头戏”,因此当今各种教辅资料和网络教学论坛上充斥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高考作文结构模式,如书信体、日记体、小说体、戏剧体、寓言体、报摘体、辩论赛等,特别是关于议论文写作的结构模式则更多,如总分总式、“三三”制式、层进式、对照式、“三联”式……不一而足。  这种结构格式化的写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而可能影响考试得分。但需要注意一点,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无话可写。”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积累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积累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学生积累
期刊
总是有一条河会在我的梦里哗哗的向前流淌着,流淌着,那就是运河,我童年的运河。  我是运河边长大的孩子,运河里有我的快乐而忧伤的童年。  我家有三个孩子,我是最大的。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身上。弟弟还小,妹妹比我只小了一岁多,所以常常跟在我身边,做我的小尾巴的是我的妹妹。  六岁那年的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我和妹妹中午趁大人午睡的时候偷偷地从家里溜出来,来到运河边,看见几个平时和我们一起
期刊
我们作为老师,如果想赢得工作的成功,首先必须热爱学生,这样才会与学生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否则我们的好心会不被理解,学生的过失,我们也不会原谅。  (一)爱学生,要关心学生的健康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生的学习激情会受很大的冲击。学生在外求学,远离亲人。当他们生病的时候,最渴望亲人的温暖。而父母又不可能很快的来到他们的身边。老师的关心,对他们来说,犹如亲人般的温暖。在学生生病的时候,问问他们有没
期刊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高中教学阶段,体现语文素质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一、听的能力  应试教育下的听,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听”。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听,要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广泛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要培养学生正确地听的态度和良好地听的习惯;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由于语文课时相对较紧,对于我们农村高中来说,要达到上述要求,必然要在写作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以使写作成为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习惯性行为,成为他们生活必需的部分。而周记,是最具活力与个性的写作体验。下面,本人就试着从周记个性化训练这一角度入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从日常见闻入手。生活永远是鲜活的,如果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