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如何建立语文错题集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t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限的时间里,高三学生如何建错题集才能真正费时少、收益好呢?根据多年的探索与思考,我觉得以下办法对高三学子十分有效:
  一、一轮复习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建议学生用以下的方式建立错题集:
  1.知识性的东西,比如语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等知识点,尽量在自习课大声朗读,边读边抄,抄写时故意留出空白供以后填写,填写时尽量在草稿本上进行,凡是有错的用铅笔圈起来,第二天进行其他内容前先集中精力解决圈出来的部分,如果解决了就把圈画小一点,连续几天都对了就把圈去掉,如果还是错的就把圈画大点,第三天继续解决。然后保证一周、一月、半学期、一学期再进行清理。
  2.技能性的东西,比如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运用等等,则在老师评讲时,用红色笔随着老师的讲解,在原题下面空白处记下自己没有做出来或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老师讲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简单来说,就是:(1)为什么错了?分析原因;(2)应该怎样做?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及依据原理;(3)有无其它答题角度?哪种角度更好?对比归纳,思维求异;(4)能否变通一下?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如果还是不懂,则要在相应的答案旁边画上圈。
  3.作文,则在原文上做文章,改句式、变说法、用手法、借结构、添例子等等。对做得不好的方面,则要有意识的收集范文对应解决。
  总之,一轮复习时候的错题集最好就地取材,最大限度的运用课本、资料、试卷的空白地方,运用好铅笔,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多抠教材。
  二、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而此时的错题集则要按以下方式进行,才能事半功倍:
  1.把犯过的错误写在本子上,一方面便于集中查阅自己犯过的错误,另一方面便于翻看。把错题集中记录到一个本子上,看着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同时翻看课本里面相应的内容,这样边记边看效果会更显著。
  2.错题集建立以后,要充分利用,定期翻看。时间间隔自己决定,比如一周,也可以两周或一个月,或学完某部分内容等,尤其在考试之前更应该把错题集翻出来看看,将各种错误的类型分类归纳,进行思维重组,重新认识。复习时对完全弄懂的题划掉,还没有明白的题做上标记,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作为以后复习的重点对象。长此以往可以进行二轮、三轮甚至多次的“筛选”,直至这些题目你完全掌握,以后考起试来你会感到进步明显,收获颇丰。
  3.相互交流。由于基础不同,各位同学所建立的错题本也不同。通过交流,同学们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练习的准确性。
  三、三轮复习
  经过第一、二轮复习以后,大家就进入了冲刺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因为时间有限,错题集的建立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把剪刀、一瓶糨糊:把原来错题集的典型题、本阶段错误率教高的试题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节约更多的时间进行新一轮的复习。
  2.根据高考原题回放、高考模拟试题,把错题按照错误类型归类整理。分清出错的原因是知识记忆性错误,还是理解性错误,还是审题失误等等。把同一部分犯同样错误的题目整理在一起,这样可以使我们总结、掌握某一类型题目的解答方法,如怎样解决知识记忆性问题,怎样解答理解性的题目,应该怎样审题等,有助于我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介绍的方法各有所长,可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利用,同时要与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建立错题集后最为关键的是,错题集建立后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一定要常翻、常看、常思考、常总结,才能使错题集真正起到促进学习、提高能力的作用。否则,再精美的错题集也流于形式毫无意义。
其他文献
老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柏拉图说:“若是一个人对于某一种技艺没有知识,他对于那种技艺的语言和作为,就不能做正确的判断了。”我们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对语文课堂的其他知识都能很好地把握,可是作文就是写不好,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能够掌握足够的行文技巧。作文是一种创作,再惊天动地的经历,辗转结肠的情感,在流水账似的表述下其感染力也会荡然无存,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作文技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
期刊
俗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高考作文写作中,考生只有心中有很多的素材,才能做到下笔有神,所以考生在高考复习备考阶段就需要进行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素材积累。素材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作文的一大难题,缺乏一定的写作素材,作文水平的提高显然是困难的。刚刚复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下面就以本课为例,从教材中挖掘素材与运用角度,以期抛砖引玉,或许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作文备考的角度。  一、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责任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语文老师,就需要具备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并适时的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写作上来,使学生在浑然不觉中,改变“要我写”的被动局面,开始“我要写”的创造性学习的新历程。  如果学生对作文毫无兴趣,提起作文就皱眉,怎么能写好作文?即使点拨了又启发了,也是难写成的。  作文的点
期刊
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的“重头戏”,因此当今各种教辅资料和网络教学论坛上充斥着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高考作文结构模式,如书信体、日记体、小说体、戏剧体、寓言体、报摘体、辩论赛等,特别是关于议论文写作的结构模式则更多,如总分总式、“三三”制式、层进式、对照式、“三联”式……不一而足。  这种结构格式化的写作,虽然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而可能影响考试得分。但需要注意一点,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无话可写。”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积累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积累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学生积累
期刊
总是有一条河会在我的梦里哗哗的向前流淌着,流淌着,那就是运河,我童年的运河。  我是运河边长大的孩子,运河里有我的快乐而忧伤的童年。  我家有三个孩子,我是最大的。照顾弟弟妹妹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我的身上。弟弟还小,妹妹比我只小了一岁多,所以常常跟在我身边,做我的小尾巴的是我的妹妹。  六岁那年的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我和妹妹中午趁大人午睡的时候偷偷地从家里溜出来,来到运河边,看见几个平时和我们一起
期刊
我们作为老师,如果想赢得工作的成功,首先必须热爱学生,这样才会与学生有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否则我们的好心会不被理解,学生的过失,我们也不会原谅。  (一)爱学生,要关心学生的健康  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生的学习激情会受很大的冲击。学生在外求学,远离亲人。当他们生病的时候,最渴望亲人的温暖。而父母又不可能很快的来到他们的身边。老师的关心,对他们来说,犹如亲人般的温暖。在学生生病的时候,问问他们有没
期刊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人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高中教学阶段,体现语文素质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一、听的能力  应试教育下的听,是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听”。素质教育意义上的听,要培养学生主动听的兴趣,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广泛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要培养学生正确地听的态度和良好地听的习惯;
期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由于语文课时相对较紧,对于我们农村高中来说,要达到上述要求,必然要在写作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以使写作成为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习惯性行为,成为他们生活必需的部分。而周记,是最具活力与个性的写作体验。下面,本人就试着从周记个性化训练这一角度入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从日常见闻入手。生活永远是鲜活的,如果老
期刊
【简要说明】  语文具有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是语文课发展的方向。而关注作者本人乃是其中之一。作者,这个站在文本之后的神秘之人,他有着怎样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以及对自然对人生独特的感受,本节课以此作为探讨的重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走近作者郁达夫。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大家都读过苏轼的《赤壁赋》,在这篇描写秋景的文章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