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对话的叙事意义与美学价值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明威的小说具有简约的风格。小说几乎由人物的对话构成。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指出,要使对话顺利进行,谈话目标能够完成,交际的双方必须遵循合作原则。有一条是关联准则,指相互之间对话要相关。《桥边的老人》的对话不仅简洁,而且时常答非所问,侦察兵和老人的对话总是错位。简洁和错位的对话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风格,它实际上是作者呈现故事的一种方式。理查德福特说:“我觉得海明威是保守秘密,而非揭示秘密。”他遮蔽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需要读者通过作者提供的有限的对话去感知、联想内在的心理和情感以及心灵世界。读者只有以“读小说”的细读的方式,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使小说中很多的省略、空白和丰富的潜台词逐渐显现出来。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奥。”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
  “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老人关心的是动物,侦察兵关心的是老人。老人的目光停留的时空是过去和家乡圣卡洛斯,侦察兵关注的时空是现在和远方的巴塞罗那。在这样的时空错位之下,小说的时间结构陷入停滞,侦察兵不关心老人的过去,小说里自然没有关于过去的前景的叙述;老人不关心前方,小说的叙事时间就不会向未来延伸。小说里错位的对话,使人物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很简单,就是老人在惦念动物,侦察兵劝老人离开,简单重复的对话内容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小说的时间上就定格在老人和侦察兵短短相遇的那一小段时间,空间上,只定位在“桥边”。在这种错位的对话之下,小说呈现的是此时此地,是一个“对话现场”,是生活的一个横截面,在这个截面里,我们不可能看到全部的前因后果,只能在高度凝练的横截面里做推测和想象。我们无法确凿地判断老人为什么要养动物;为什么养的是猫、山羊和鸽子,而不是其他动物;老人的家人都去了哪里;老人会不会继续往前走;炮火中的老人和动物能否幸存下来?对于过去和未来,对于前因和后果,我们试图做出任何一种确凿的判断,都是徒劳。老人可能回去,因为他放心不下他的山羊,“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老人也可能就坐在原地,因为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士兵对他“毫无办法”。老人和动物们是否幸存下来,作者只是说:“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或许是仅有的幸运,或许只是推测,具体的结局存在各种可能性。海明威的这种结尾被评论家们称为“零度结尾”。和传统小说的戏剧化的出人意料的结尾是不同的,这种“零度结尾”是平平淡淡的,把读者悬在半空中,不表示意向,拒绝解释和判断,甚至不像结尾。
  小说家马原说:“这种省略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的的方法。”海明威的这种高度凝练的对话艺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他希望调动读者的经验。如果海明威在小说中补充了背景,交代了事情的始末,小说就会一目了然。但海明威呈现的是一个没有前因后果的情境,甚至在对话的情境里,他都刻意错位,让情节停摆。所以,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其实是他的叙述艺术,叙述的态度。现代派小说抽离了传统情节中的时间和空间,所谓的真实和真相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现实主义小说观中的所谓的真实。他告诉读者,所谓的真实真相是复杂的、相对的、有诸多可能的生活本身。评论家孙晓冬说:“小说几乎独立于作者之外,它就像生活境遇本身在那里自己呈现自己。”海明威的小说更倾向于还原生存的原始境遇,并对这些复杂的情境做无穷的思索和追问。对小说的任何一种推测都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无数的可能性构成了海明威小说的多义性和无限性。
  对话的错位阻滞了情节的时空延宕,在人物心理情感上加强了暗示。从《桥边的老人》看,侦察兵说:“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老人的回答是:“我要待一会儿。” 老人问:“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侦察兵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问了他一个问题“你的政治态度怎样?”老人无法从侦察兵那里得到慰藉,于是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侦察兵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老人的内心是苍凉的。他无助无奈,谁都无法帮助他。他没有体会到战争和炮火的逼近,他反复询问一个问题——动物们怎么办?其实他也知道炮火之下,人和动物都难幸免。侦查兵时不时地劝告老人离开,老人的逃生意志到最后愈加淡薄。海明威用反复的近乎同样内容的对话错位,对人物的心理情绪起到了强烈的暗示作用。从开始侦察兵关心老人,问他从哪里来,老人还是高兴的、微笑的。到询问“家”的时候,老人开始发愁动物该怎么办,侦察兵劝老人去巴塞罗那,老人顯得疲惫不堪,茫然,想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到最后侦察兵要离开的时候,劝老人站起来走走看,老人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他木然地自言自语,不再对侦察兵说任何话。侦察兵和老人的对话为什么会错位,因为在战争中,躲避炮火是保护生命安全的唯一方法。侦察兵自始自终的劝告合情合理。但老人为什么没有回应或听取侦察兵的建议呢?对于老人而言,老人听从了上尉“炮火不饶人”的劝告,逃离了家乡,撇下了动物,但前方他没有熟人没有家,他何去何从?离开了动物,心里一直惦念记挂,他自身难保,更谈不上保护动物。侦察兵合乎常理的劝慰在老人心中激不起半点涟漪,他内心是迷惘苍凉的,他不知道他的归途也不知道他的去路。就如同海明威自己说的:“着了火的木头上的蚂蚁,有的逃了出来,烧得焦头烂额,不知往哪儿逃的好。但是多数都往火里跑,接着掉过头来朝尾端逃,挤在凉快的顶端,末了还是被烧死在火里。”人面对现状就如同蚂蚁一样,无能为力。在重复的对话里隐藏着人对世界的沮丧、失望和无助。谁也无法帮助谁,谁也不知道明天该如何继续,所以海明威在结尾用了“仅有”二字,说明幸运是短暂的。
  对话的重复错位,矛盾冲突的根源是这个让人无助的世界。这种对话冲突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人物矛盾冲突不同,是个体无法摆脱外在世界的困境,是内在心灵的困境,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矛盾。有的研究认为,这篇小说里有“老人对动物的深切关怀,有我对老人的关切,体现了人性的爱与善,与残酷的战争形成鲜明对比。小说结尾的复活节暗示只有人性的爱与善才是拯救自我、救赎世界的唯一出路。”这是一种定势的理解。侦察兵对老人的苍凉痛苦显然无法感同身受,从现实意义的劝慰无法简单排解老人的全部深刻的痛苦,老人也没有因为侦察兵的劝慰得到救赎。错位和疏离是人物对自己和世界所有一切的无助,人物此刻只有茫然和迷惘。
  “迷惘的一代”是美国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提出的。她说:“失落时方向的迷失和行动上的徘徊,人们的失落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因战争无比困惑,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海明威笔下的老人,正是不知道如何自我救赎的“迷惘的人”。在整个20年代以及之后的几十年间,美国的文化一直处于动荡的状态。
  《桥边的老人》是一场错位的对话,在这个对话现场,作者悬停了时空和故事,在情境中延展小说故事的多重可能性,在错位中体验人物的心理情绪,这是现代派小说的叙事方式,它体现着一种新的小说美学。
  ★作者通联: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承载传统文化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内容的分析相比,“文字”的梳理占用了相当多的课程资源,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文质分离”的现象。驾轻就熟的字词句式分析构成的文言教学课堂,功利而又枯燥,费时而又低效,无法落实新教材研读中国文化的学习目的。即使从单篇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也往往重小角度,轻大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益处。对此,本文以《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探讨了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切入文言
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现代自我意识、能主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文学认知和文学实践的人。主体性文学阅读教学既重视教师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又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学习与探索文学作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良好素养的形
在俄国社会转型时期,新旧道德规范处于剧烈的碰撞中,苏联时期遗留下的来的受贿、勒索和有组织犯罪等丑陋现象猖獗。在这种情形下,东正教的伦理道德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俄国社会稳定的必要调和剂,甚至成为新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象征。  6月12日是新俄罗斯最大的国家节日之——俄罗斯日(即俄罗斯国庆节)。该节日源自1990年的“俄罗斯独立日”,迄今已有16年历史。近年来,俄罗斯的国庆节又增添了一项新内容:总统向全国
一个有声有色的地IX新强权正在登基两年有余的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手中变为现实。    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早就认为缺乏核心国家是伊斯兰内部和外部普遍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然而,2007年,伊斯兰六大国之一的沙特阿拉伯却扮演了类似核心国家的角色。从年初斡旋巴勒斯坦对立两派组建联合政府,到年末说服穆沙拉夫接受前总理谢里夫回国;从在欧佩克峰会上斥责查韦斯把石油当作冲突的工具,到在海合会峰会上拒绝与伊朗签署排外的
香港立法会议员、资深大律师梁家杰在香港特首选举中败北,但因为梁的参与,成就了香港回归后第一场有竞争的特首选举,也改变了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模式。下届选举,公开辩论、拜票、握手等直面市民的所有手段和形式,都将无法回避。    2007年12月6日,当记者走进梁位于香港中环的事务所时,办公室的同事正在装饰圣诞树;偌大的房间里摆满法律书籍,还有一顶上庭辩护时戴的假发。梁的普通话出人意料的好,他称在2000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古文观止》遴选了自东周到明末二百二十二篇古文。“观止”意味着这里所选的就是编者心目中最上乘、最典范的文章。事实上这部书也确实传世不衰,影响深遠,鲁迅先生就认为它是足以和《昭明文选》并列的双璧。《古文观止》中的三家散文,主要包括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欧阳修的《秋声赋》《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高中学生写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就是说理。但最让一线老师头疼的是,学生的说理往往肤浅、片面,分析问题时看不到事物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不能从主观到客观、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地去论证,论证过程也往往缺乏逻辑性。而一篇考场议论文,如果缺乏一定的思维深度,“优秀”根本无从谈起。而议论文的“深刻”,思辨必须在场。  那么何为思辨?思考、辨析也。即分析、推理、质疑、判断等思维活动及辨析事物的情况、类别等方面的能力。
一年来,于丹热了,《论语》热了。  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的复兴早就开始。有人说,这是在革命年代过去之后,人们想追求一种信仰以安身立命,处世为人。也有人说,这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认同。虽然它背后有市场推波助澜。  不过在热热闹闹的潮流下,还是有真问题。8月初,金耀基先生在《中国文化论坛——孔子与当代中国》的开幕致词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百年来中国人逐渐形成的最大的共识应
虽然说要想在一届政府任内在中国建立一个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困难,但是,如果从改革现行的财政习惯切入,当能有效加快这一体系的建设速度。    2007年10月18日午间,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黄花场村一组的一小块荒坡上,一对年过古稀的老人,脚上都穿着有些褪色的解放鞋,弓着腰,在一锄头、一锄头地刨红薯。老妇人一头白发扎着黑色的发箍,远远看着特别显眼。他们是黄花场利一组的农民苏贤贵和熊祥英
教师在高三复习时尽管对古诗词知识的梳理全面细致,对应考点的讲解清晰,对应考点训练题目的分析透彻。但学生的高考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问题是:复习时是一个一个考点的抽象分析,训练时一个一个考点的对应训练或一篇一篇的综合训练,学生缺少有序的,有群文“议题”的具体的古诗词篇章的认知,更缺少自己在认知理解基础上的知识建构,形成不了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素养。下面以古诗词中的“词”的复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