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终极关怀”的初探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candy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本文将从人文教育的新角度,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关于本原自我的认知和人的命运归属等相关因素中的“终极关怀”教育内涵,以期实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诠释,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关键词】人文教育 终极关怀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18-02
  
  从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出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切合实际的着力从学理上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发展状况寻找和建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创新。“终极关怀”的提出着眼于生存的终极目的和总体状况来反思生命、谋求生存,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境遇,诉诸理智反思、构建人类生存的终极目的和价值体系,达到对人生的觉悟和创造。本文在深层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强调了从生命的本原到生命的归属之间的探讨,从时代角度在道德层次的最高阶段发展了传统学说中“终极关怀”的内涵扩展。
  
  1 “终极关怀”的时代内涵探讨
  人类的“终极关怀”,源于希望了解自己从何而来,归于何处,希望认识宇宙的终极实在,希望超越有限获得自由,希望以某种方式通达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宗教以信仰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的这种“终极关怀”,其实哲学亦同样植根于这种“终极关怀”,尽管几千年来哲学家们无悔的追求遭遇到数不清的艰难险阻,但是我们注定了要去寻找通往此目标的道路,因为这一追求与我们性命攸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终极关怀人的哲学,“以人为本”始终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里,“以人为本”就是指人是现实世界之“本”、价值之“本”和历史之“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终极关怀”其时代内涵被赋予了更多新的社会元素,在现代与传统之中内涵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包含了科学解释在内的道德追求,我们越来越关注作为本体的人,人类生存于社会、世界、宇宙之中,在社会、世界和宇宙中生存是人类生存的潜在规定性。“终极关怀”所体现的时代内涵也许传达了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有限的,必然面临生死问题。它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生命理由的辩证之思,从中将对人生的关注扩展到对社会、对现状、对国家的关注之中,这也许正是当今时代对“终极关怀”内涵的新探讨,从人生到社会的延伸,从个体到群体的整合,从自我到他人的关怀,实现由内而外的一种终级思考。
  
  2 大学生“终极关怀”教育中的空缺现状探讨
  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前提出发,在大学生思维领域中往往存在着“终极关怀”的空缺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关注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别是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群体认同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由于 21世纪初大学生的群体主要是八十年代以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关注为中点的思维方式,对于与他人分享、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等概念是淡薄和模糊的,整个群体中自我意识强烈,在整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没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如果自己的视野只局限于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那他只会被这个社会孤立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
  二是缺少关注生命与生命的关系。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强调现在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并不缺乏竞争理念,在家庭中,很多父母把考试名次放到教育孩子的核心地位,在学校里,往往名次更是衡量一名学生优劣的重要指标,脱离全面、均衡的标准而片面强调竞争意识会给成长中的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一方面,学生会渐渐形成一种认识,以为竞争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主题,为了取得竞争的优胜地位,其他一切都是可以忽略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另一方面,即便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生,也很少能够对他人等同看待,往往是零竞争中没有共同进步的思考,缺乏对生命与生命关系合理认知,大学生往往无法有效的实现团队合作,而往往个体发展需要对群体他人关注和学习中才能有所突破与成长。
  三是缺少寻求生命的归宿或者是灵魂的宁静。现代社会中由于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往往在社会文化层面中也过于世俗化和功力化,忽略了人心灵的追求的重要性。往往社会中并不缺乏对通往成功道路的方法探讨,却缺少了通往和谐心灵的方法研究。与此同时,浅薄粗俗的东西开始在大学大行其道,那些矫揉造作的文字也成为了很多大学生心中的文化图腾。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肤浅或者深刻,但是,大学生有理由让自己更有深度,也有理由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知识精英阶层,如果这个群体的人集体性地淹没在了肤浅、浮躁和低级趣味里,那谁来思考更深刻更宏观的问题呢?
  
  3 大学生“终极关怀”教育方法探讨
  “终极关怀”教育强调了充分关注每一个人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合理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教学中运用“终极关怀”教育,能更深层次的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提升到社会意识中,相关的教育方法探讨如下:
  首先深入进行“终极关怀”时代内涵教育。在大学生教学实践中,应注重理论有效性的运用,尤其是深层次理论的引导,让学生在时代发展的现状中,思考人生发展的方向性,在学理上运用生命归属价值的分析,通过道德学说中生命价值终极性的探讨,如引导大学生思考“当纵火犯点火后会带来什么后果”等生命、社会问题的关注,从中认识到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本身是无法预计的,因此人的历史没有一个完成的期限,人永远是可能性的存在。生命不是被决定的,更多的要关注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自我需要与他人满足之间的关系,社会需要与个人实现之间的关系,让大学生在思维中具备一种新的生命道德观念,扩展生命教育的领域。
  其次丰富“终极关怀”的实践活动。从教育手段的需要出发,在理论实践中更多的融入对不同群体需求的体验,从而有效解决大学生在个体与群体之中的失衡性。通过有效的开展社会实践,在情感体验中落实对孤寡老人的社会关爱,对聋哑孩子的社会帮扶,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注。让大学生充分的参与社会群体中的活动,才能很好的开展意识教育的针对性,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直接关注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面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了解社会成员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才能从自我发展中看到社会的决定性,才能从自我实现中寻找到社会的需求性,更深的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感,在各个层面的群体中明确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最终体会“终极关怀”的现实意义。
  最后建立健全“终极关怀”教育反映机制。“终极关怀”教育可以说更深的是涉及大学生心里活动的一种引导,在通过较强的实践活动后,更需要一个及时的心里反馈应对机制。对大学生加强社会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心态良性变化,从思想政治工作到学校教育、舆论引导、文化消费、志愿服务、专业咨询、心理医疗等各个方面,在各种组织内部,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尤其深化预防自杀的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关注生命教育中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的结合,合理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我们必须意识到,当今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面对多元利益冲突与整合的复杂情境,大学生是一个极其敏感群体,在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如果缺乏合理的价值观念的构建,那么犹如诺亚方舟也就失去了可以靠岸的地平线。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终极关怀”是在生命教育中一个领域的初步探讨,其时代精神的精华应是服务时代、指导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运用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开拓、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发挥其本体论承诺的价值目标、提升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的作用,最终实现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
  [2] [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扬照明译.伤害:商务印书馆,1995,222.
  [3] 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6,242.
  [4]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02.
  [5]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3-5.
其他文献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rn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
接受美学重视将读者放在主体地位,是对读者中心论这种思想的宣扬。文学作品最终还要服务于读者,因此不管是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还是主旨,都应同读者思维有密切的关联。  一、重视诗人内心的了解  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想能够让学生有独特见解、有真实体会,就得督促学生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进行积累,融入当时作者写作的环境,去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这样才能获得更深的感受。《琵琶行》这首诗词是作者被贬为江州司
期刊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①之。稍壮,折节②读书,欲以此驰骋③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④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
童话在小学生认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小学生的大力欢迎。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引入了大量童话,甚至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占据大量的篇幅。所以考察小学语文老师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否提高童话的教学效率。但部分语文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童话的重要性,导致不能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又因为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使童话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概述  “童话”作为众多文学体裁中的一种重
期刊
《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描写春天来临万物萌发的优美散文,文章意境很深远,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这种美感,体味到作者面对春天来临而感到无比热爱的心情。下面我对《春》这篇课文的具体朗读环节进行具体分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一段是盼望春天的描写。这时候春天还没有来临,人们盼望春天的到来。朗读时中间不停顿,用舒缓的语气读出盼望之情,声音逐渐上扬,表示感情
期刊
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  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整个夏天我们都往牛圈棚顶上垛干草,草垛高出房顶和树梢。那是牛羊一个冬天的食草。整个冬天,圈棚上的草会一天天减少。到了春天,草芽初露,牛羊出圈遍野里追青逐绿,棚上的干草已所剩无几,露出粗细歪直的梁柱来,那时候上棚,不小心就会一脚踩空,掉进牛圈里。  而在夏末秋初的闷热夜晚,草棚顶上是绝好的凉快处,从夜空中吹下来的风,丝丝缕缕,轻拂着草垛顶部。这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材体系中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理念与现有的语文教学理念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教材体系中所选用的前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与现代乃至当代经典的文学作品
没有什么地方再能像京津两地那么热爱花茶,客人来坐,一般都上花茶,主客相对,在浓浓的花茶香气中说话,真是让人有说不出的好。单说花茶,我以为“张一元”的花茶是北京的最好,
期刊
初中语文课堂上创设有“语文味”情境,能够让学生融入到语文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文化魅力,感受语文营造的艺术情境。本文将以《林中小溪》为例子,从“语文味”课堂情境的创始以及优点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给往后的教学带去一些启示。  一、营造“语文味”情境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文章  教学案例【1】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由前苏联作家普利什文创作的《林中小溪》这篇文章,在文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俄罗斯原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