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语文味的方式教学《林中小溪》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上创设有“语文味”情境,能够让学生融入到语文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文化魅力,感受语文营造的艺术情境。本文将以《林中小溪》为例子,从“语文味”课堂情境的创始以及优点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给往后的教学带去一些启示。
  一、营造“语文味”情境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文章
  教学案例【1】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由前苏联作家普利什文创作的《林中小溪》这篇文章,在文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俄罗斯原始风光。希望同学们能够完全融入到作者所描述的自然风管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的释放自己,现在同学们可以开始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找出文中有怎样的景色。
  学生1:文中描述了作者看见流水从云杉中流淌过去,在流水与云杉交汇的地方冒着水泡,遇到新的障碍还会出现白花花的水花。
  教师:作者已经将小溪拟人化了,那同学们能从中读出小溪怎样的精神呢?
  学生2:作者寄寓了遇到困难阻碍但是不会轻易放弃前行,依然充满勇气的精神。
  教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在朗读后能够理解出作者寄寓的一些情感已经很不错了。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让同学们自行朗读课文,沉浸在“语文味”之中,沉浸在作者描述的自然风光中,更能够充分的理解课文。然后再追问同学对文章的理解,此时同学也能够说出一个大概来,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力。
  二、“语文味”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案例【2】
  教师:在朗读完《林中小溪》后,同学们已经对作者描述的自然风光,以及作者寄寓的情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需要同学们自主面对我们需要学习的文章,进行圈画批注自己觉得有所感悟的句子,然后大家举手进行鉴赏分析。
  此时学生开始进一步的阅读,充分沉浸与该篇课文的自然风光之中,进行勾画理解。
  学生:我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一句: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是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在这一句中作者将水拟人化,表面上说说不是人类无所知所以不会绝望示弱,但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人也应该有水的这种不示弱的精神,给了我很多启示。
  教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到位,作者确实是在通过对水流过树林但是完全不惧怕阻碍,勇往直前,必须到达自己终点的决心,来表明自己生活的决心以及信念,以及必须追求自己理想的执着精神。
  同学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更充分的体会到“语文味”的魅力,在勾画理解中提高了语文理解力,也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水平,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语文味”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语文味”情境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诵,沉浸于文章的美词佳句之中,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视野,学生能够在读之中去品味去感受,充分把握文章。
  教學案例【3】
  教师:现在要求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将文中描写小溪冲破重重障碍,不惧艰险旨在抵达目标的句子勾画出来,理解并赏析。
  学生:文中出现了很多地方描述小溪冲破阻碍,比如“却毫不在乎”,“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水域”等等,都体现了小溪冲破阻碍,这些句子也给了我们启示,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也要像小溪一样的想法,而不是轻言放弃。
  教师:同学们非常完美的理解了文章,在这些佳句的赏析积累中,其实也是对你们视野的一种扩展,同学们在潜移默化的提高阅读能力。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语文味”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沉浸在文章中,对每一个句子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实际上是同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四、“语文味”情境创设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共享
  教学案例【4】
  教师:在《林中小溪》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还有老师并不知道的理解方式,同学们可以尽情的发言,来进行知识的交流。
  学生: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随着小溪行的深入不断深入的,作者也越发被小溪的奋勇前行的魄力所打动。
  这在以上案例中,充分表明“语文味”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共享交流,进一步的加深学习。
  “语文味”情境的创设就是新课改的产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帮助当前学生更好地学习好语文,能够真正理解到语文所蕴含的美,并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带着发现美的眼睛来看待生活。
  贺霞,江苏泰州市永安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师。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rn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它形成了我性格中温柔的部分
接受美学重视将读者放在主体地位,是对读者中心论这种思想的宣扬。文学作品最终还要服务于读者,因此不管是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还是主旨,都应同读者思维有密切的关联。  一、重视诗人内心的了解  在赏析古诗词的时候,教师要想能够让学生有独特见解、有真实体会,就得督促学生对古诗词的基础知识进行积累,融入当时作者写作的环境,去感受那个年代的氛围,这样才能获得更深的感受。《琵琶行》这首诗词是作者被贬为江州司
期刊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①之。稍壮,折节②读书,欲以此驰骋③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④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
童话在小学生认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广大小学生的大力欢迎。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引入了大量童话,甚至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占据大量的篇幅。所以考察小学语文老师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能否提高童话的教学效率。但部分语文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童话的重要性,导致不能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又因为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使童话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概述  “童话”作为众多文学体裁中的一种重
期刊
《春》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描写春天来临万物萌发的优美散文,文章意境很深远,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这种美感,体味到作者面对春天来临而感到无比热爱的心情。下面我对《春》这篇课文的具体朗读环节进行具体分析。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一段是盼望春天的描写。这时候春天还没有来临,人们盼望春天的到来。朗读时中间不停顿,用舒缓的语气读出盼望之情,声音逐渐上扬,表示感情
期刊
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  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整个夏天我们都往牛圈棚顶上垛干草,草垛高出房顶和树梢。那是牛羊一个冬天的食草。整个冬天,圈棚上的草会一天天减少。到了春天,草芽初露,牛羊出圈遍野里追青逐绿,棚上的干草已所剩无几,露出粗细歪直的梁柱来,那时候上棚,不小心就会一脚踩空,掉进牛圈里。  而在夏末秋初的闷热夜晚,草棚顶上是绝好的凉快处,从夜空中吹下来的风,丝丝缕缕,轻拂着草垛顶部。这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材体系中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理念与现有的语文教学理念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教材体系中所选用的前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与现代乃至当代经典的文学作品
没有什么地方再能像京津两地那么热爱花茶,客人来坐,一般都上花茶,主客相对,在浓浓的花茶香气中说话,真是让人有说不出的好。单说花茶,我以为“张一元”的花茶是北京的最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