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高中语文更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阅读能力的技巧培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如何进行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这正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字】高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阅读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在语文应试中占有较大分值;作为社会竞争者的角度来说,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作为基础;从人生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内省的过程。
然而,如今的大部分高中生已经渐渐缺失阅读的习惯,阅读对于他们来说逐渐从兴趣转变为任务。一方面,迫于高考的压力,绝大多数的学生陷入题海之中无法自拔,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导致语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阅读教学的不当也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化、阅读指导和阅读参考等备考工具的泛滥成灾、不科学的试题设置都成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
总之,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对症下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首要动机主要是愉悦和博闻。可是当阅读教学的功利现状与学生的愉悦需要产生冲突时,学生就会产生“厌读”心理。
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对症下药”,教师最好能了解各个学生的阅读特点和喜好,然后做不同的阅读推荐和要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想,如果你一直要求一名追求审美情趣,偏好艺术类书籍的学生去看科普书籍,他又怎能对阅读提起兴趣呢?
二、脱离题海,营造阅读氛围
当所有人都陷入与题海的战斗时,阅读的那个人必然成为“异类”;而当所有人都在阅读时,陷入题海的才有可能抬起头来,进入阅读的氛围。其实,很多时候,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多给学生营造一些阅读氛围,让一个人的阅读成为一群人的阅读,让大家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并逐渐将阅读形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即使离开学校这样的阅读环境,一个人的阅读也能让人乐在其中。
三、多管齐下,注重情境创设
丰富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图像、音乐、视频等综合媒体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情境创设,也是现代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但其实好的情景创设是要根据具体的课堂环境和篇目特点来定的,一概套用的话反而效果不佳。当你需要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时,创设问题层层推进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当教学逐渐进入状态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对比新旧知识的差距和矛盾,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逐渐成为阅读的主体;当教学进入尾声时,也不要忘了联系生活的阅读情境教学,让阅读真正作用到生活。
除此之外,其实情境创设教学还强调要利用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例如阅读较为枯燥晦涩的文言文时,不妨联系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相关知识,让阅读的情境更广阔,更有趣。
四、避免独断,鼓励个性阅读
对于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学生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然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越来越容易照本宣科,习惯性地听从老师的讲解或参照所谓的“标准答案”,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到最后,所谓的阅读理解、读后感都成为千篇一律的“官方说法”,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课本提出质疑、批判,不要一味地否定学生的观点,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不要固执地以自己为主体,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总之,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该读什么,怎么去读,让“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能够得到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白丽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微探[J].小作家选刊,2013,(6).
[2]李奎明.浅论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J].现代交际,2013,(6).
【关键字】高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阅读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在语文应试中占有较大分值;作为社会竞争者的角度来说,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阅读能力作为基础;从人生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启蒙往往是从阅读开始的。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内省的过程。
然而,如今的大部分高中生已经渐渐缺失阅读的习惯,阅读对于他们来说逐渐从兴趣转变为任务。一方面,迫于高考的压力,绝大多数的学生陷入题海之中无法自拔,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导致语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阅读教学的不当也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原因。“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化、阅读指导和阅读参考等备考工具的泛滥成灾、不科学的试题设置都成束缚学生思想的枷锁。
总之,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对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对症下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首要动机主要是愉悦和博闻。可是当阅读教学的功利现状与学生的愉悦需要产生冲突时,学生就会产生“厌读”心理。
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对症下药”,教师最好能了解各个学生的阅读特点和喜好,然后做不同的阅读推荐和要求,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想,如果你一直要求一名追求审美情趣,偏好艺术类书籍的学生去看科普书籍,他又怎能对阅读提起兴趣呢?
二、脱离题海,营造阅读氛围
当所有人都陷入与题海的战斗时,阅读的那个人必然成为“异类”;而当所有人都在阅读时,陷入题海的才有可能抬起头来,进入阅读的氛围。其实,很多时候,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多给学生营造一些阅读氛围,让一个人的阅读成为一群人的阅读,让大家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并逐渐将阅读形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即使离开学校这样的阅读环境,一个人的阅读也能让人乐在其中。
三、多管齐下,注重情境创设
丰富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图像、音乐、视频等综合媒体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情境创设,也是现代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但其实好的情景创设是要根据具体的课堂环境和篇目特点来定的,一概套用的话反而效果不佳。当你需要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情境时,创设问题层层推进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当教学逐渐进入状态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对比新旧知识的差距和矛盾,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逐渐成为阅读的主体;当教学进入尾声时,也不要忘了联系生活的阅读情境教学,让阅读真正作用到生活。
除此之外,其实情境创设教学还强调要利用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例如阅读较为枯燥晦涩的文言文时,不妨联系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相关知识,让阅读的情境更广阔,更有趣。
四、避免独断,鼓励个性阅读
对于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人物,学生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见解。然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越来越容易照本宣科,习惯性地听从老师的讲解或参照所谓的“标准答案”,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到最后,所谓的阅读理解、读后感都成为千篇一律的“官方说法”,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课本提出质疑、批判,不要一味地否定学生的观点,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不要固执地以自己为主体,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总之,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更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该读什么,怎么去读,让“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能够得到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白丽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微探[J].小作家选刊,2013,(6).
[2]李奎明.浅论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J].现代交际,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