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然而,当前对“学生主体”虽谈得很多,但大多数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缺乏操作层面的“行必有果”,学生的创新素质也得不到有效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其创新欲望,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我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时,我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我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扁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更好地理解诗意。最后,再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学生哪能不乐在其中,尽情地表现自己呢?
二、鼓励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教学中可实行“质疑前置,解疑贯穿全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唱主角,并引导学生解疑,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我在为《赤壁之战》一课作小结时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从中我们懂得了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曹操不是侵略者,他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有勇有谋,赤壁是中国的地盘,他要是统一了中国,三国就不会鼎立了。”我听后笑着说:“你的见解很独特。其他的同学希望谁获胜?”学生们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有的希望周瑜胜,因为曹操地盘大,刘备没有地盘;有的希望曹操也别来,周瑜也别来,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在交流撞击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书到用时方恨少,辨认常使思路清”。教学时,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潜能必然得到开发。
三、引导丰富想象,诱发创新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插图描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邱少云的动作、神态想象他内心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出现什么奇迹,邱少云就可以得救了?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依靠平时生活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外表到内心、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创造灵感得到诱发。又如我教学《太阳》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太阳和人类、地球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笑哈哈的太阳、哭丧着脸的太阳、气愤的太阳、长着胡须的太阳……出现在教室里,学生们尽情地说,灵感迸发,内容丰富新鲜。学完了课文,我还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想象自己就是太阳,并来夸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途、与人类的关系说清楚。教室里热闹极了,孩子们踊跃发言,争着表演。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叙述,精彩的概括,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太阳闪亮登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想象成了诱发学生创新灵感的最佳土壤。
四、激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激励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一直强调统一答案,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学生的思维被教师训练成千人一律的求同思维模式,学生不敢创新,唯书、唯师是从。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在呐喊:解放孩子们的大脑,让他们做一个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创的人。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让学生谈谈五壮士跳崖的结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都牺牲了。”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想象当时的情景,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定势打破后,想象丰富,有的说有一个被挂在一个峭壁的树上,有的说一个掉进了一条小溪里,有的说有一个掉到一堆草上……最后,我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看看结果到底怎么样。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最终明白了:从狼牙山跳下去后,葛振林和宋学义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把握自主学习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结合点,以优化教学过程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自主学习的权力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创新素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其创新欲望,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我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时,我用简笔画再现情境,用粉笔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我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扁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更好地理解诗意。最后,再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学生哪能不乐在其中,尽情地表现自己呢?
二、鼓励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教学中可实行“质疑前置,解疑贯穿全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唱主角,并引导学生解疑,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我在为《赤壁之战》一课作小结时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从中我们懂得了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认为曹操不是侵略者,他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有勇有谋,赤壁是中国的地盘,他要是统一了中国,三国就不会鼎立了。”我听后笑着说:“你的见解很独特。其他的同学希望谁获胜?”学生们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有的希望周瑜胜,因为曹操地盘大,刘备没有地盘;有的希望曹操也别来,周瑜也别来,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在交流撞击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书到用时方恨少,辨认常使思路清”。教学时,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萌生,创新潜能必然得到开发。
三、引导丰富想象,诱发创新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插图描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的情景。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邱少云的动作、神态想象他内心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出现什么奇迹,邱少云就可以得救了?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依靠平时生活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外表到内心、从画内到画外进行创造想象,创造灵感得到诱发。又如我教学《太阳》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清太阳和人类、地球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太阳,并说说为什么。笑哈哈的太阳、哭丧着脸的太阳、气愤的太阳、长着胡须的太阳……出现在教室里,学生们尽情地说,灵感迸发,内容丰富新鲜。学完了课文,我还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想象自己就是太阳,并来夸自己,把自己的特点、用途、与人类的关系说清楚。教室里热闹极了,孩子们踊跃发言,争着表演。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叙述,精彩的概括,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太阳闪亮登场。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想象成了诱发学生创新灵感的最佳土壤。
四、激励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激励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一直强调统一答案,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学生的思维被教师训练成千人一律的求同思维模式,学生不敢创新,唯书、唯师是从。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已在呐喊:解放孩子们的大脑,让他们做一个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创的人。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让学生谈谈五壮士跳崖的结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都牺牲了。”这时,我及时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想象当时的情景,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定势打破后,想象丰富,有的说有一个被挂在一个峭壁的树上,有的说一个掉进了一条小溪里,有的说有一个掉到一堆草上……最后,我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看看结果到底怎么样。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最终明白了:从狼牙山跳下去后,葛振林和宋学义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把握自主学习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结合点,以优化教学过程为根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自主学习的权力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