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才能有效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由,片面放大学生的主体观,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浮光掠影,处于肤浅层面。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自身指导者角色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呢?笔者结合两位教师执教《女娲补天》第一课时部分片段案例加以对比,谈三点体会。
  一、变模糊为具体,让教师的指导有力度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A教师:教师出示阅读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读书。结果学生不约而同齐读起来,课堂上书声琅琅,甚是热闹,教师见状,提醒学生:“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要注意读书的效果!”学生还是集体高声朗读。教师尴尬无奈,只好顺其自然。
  B教师: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并让学生读要求,明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许多学生高声齐读。这时,教师发现一位学生独个儿边读边画生字词,教师因势利导:“瞧,这位同学一边读书,一边画出生字词。这是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同学们能像他一样读书吗?”顿时,课堂不再因齐读而喧闹了。许多同学独个儿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反思:我们知道,面对同样的文本,通过初读课文,不同的学生需要扫除的字词障碍是不一样的。而齐读背后不乏滥竽充数者,势必淹没学生的字词盲点。面对学生的齐读,A教师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避“齐读”,但仅是提醒:“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要注意读书的效果!”这样模糊的指导,学生缺乏明确的任务驱动,使得初读课文如同蜻蜓点水,在齐读中晃过,缺乏实效。而B教师先让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在学生“齐读”过程中,不是笼统地提醒学生,而是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发现并树立读书典型,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从肤浅的齐声读走向深刻的个体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变放任为跟进,让教师的指导有厚度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弄清生字词的音、形、义,扫除阅读障碍。
  A教师:用课件出示了本课中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并请学生纠正一些读错的字音(轰隆隆的“隆”、露出的“露”、燃烧的“燃”),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把这几个生字、词语读一读。
  B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说:“把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字词给大家提个醒,好吗?”学生积极举手,提出了轰隆隆的“隆”、露出的“露”、燃烧的“燃”几个字。教师在学生提出这些字的同时,用课件出示了这几个字,并做了相应的指导:1?郾轰隆隆的“隆”,ABB式的迭词,后面两个字一般读第一声。2?郾燃烧的“燃”,同学说得对,翘舌音是很难读。3?郾露出的“露”,露是个多音字,这里读lù。接着,教师让大家一起看老师示范书写“露”字,然后当堂练习书写“露”。
  反思: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所以两位教师都珍视学生的认知背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生字词教学。由于对开放教学尺度的把握不同,导致教学效果不一。A教师把自己置于旁观者角色,放任学生形式化地自学,仅囿于“让学生教学生”进行字词读记活动。学生的字词学习因失去了教师的必要点拨而缺乏针对性,显得浅表、单薄。而B教师采取先生后师、适时跟进策略,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精心预设本课字词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辨读音、借助多媒体识字形,当堂书写习汉字,这样将教师的指导纳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学生课中的生成活动与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并举,学生积极参与,练习扎实,训练到位。
  三、变粗放为精致,让教师的指导有深度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A教师:让学生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然后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B教师:1?郾重点指导,学习概括段落大意。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女娲补天原因的词语;交流所画出的词语,分析重点词语;根据重点词语说说第一自然段的段意。而后小结:刚才,我们是通过一读(读课文)、二画(画出重点词语)、三概括(用重点词语说段意)的方法,读懂了第一自然段。2?郾学法迁移,练习概括段落大意。让学生运用“读—画—概括”的方法,学习其他四个自然段。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随机板书重点词语。3?郾串段成意,学习概括课文内容。教师让学生根据重点词语,把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连起来说说,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后小结:把每个大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同学们以后可以经常用这种方法读书。
  反思:有效的教学指导离不开学生的经验背景,特别不能忽视学生的最近认知发展区。本课的“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A教师忽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直接让学生读文说段意,进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粗放式的教学指导欲速则不达,吃力不见效。B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精致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先通过“扶”,重点探究第一自然段,提炼出“一读、二画、三概括”的学习方法,再通过“放”,学以致用,尝试概括其他段的段落大意,进而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这样通过教师深入细致的指导,着力于“点”,着眼于“面”,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有效地提升了教师指导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引导”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教学艺术。同为“引导”,效果不同。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善导。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经验水平,做到具体指导,学之有法;有“的”指导,学之有向;精致指导,学之有成。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的务实、厚实、扎实。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上杭县临江城东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生实现再学习、再创造的基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一年级数学新教材就搭配了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情境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领会教材意图,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配故事”、“演情节”“改形式”、“换内容”等策略来变换情境图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  一、配故事——使情境图“说”起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建水县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帮”的美誉,也是国家级历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只有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方能打造出精彩的课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打造精彩课堂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它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
期刊
《钓鱼的启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主要写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夜,“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态度坚决地要“我”把鱼放掉,“我”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把鱼放掉了。从此,“我”始终牢记父亲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章在叙事后展开议论,字里行间渗透着规则意识。怎么以此为凭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训练中经历一次人生的启迪呢?  一、调动积累,叙说钓鱼启示  五年级学生对钓鱼并不
期刊
《去年的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文章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树的请求——来年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友情还在,诺言还在。面对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鸟儿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通过
期刊
教材简介: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共三句话。讲的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观赏两岸美丽风光,如同在画中游。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感情线索。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十分欢快的心情。诗歌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全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祖国江南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设计
期刊
《唯一的听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叙述的是一个拉小提琴的青年人,在所谓的“耳聋”老人的精心呵护下,从拉小提琴“像在拉床腿”成为能在“各种晚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变化,告诉人们,老人做“唯一的听众”,是在用心灵呵护青年,用智慧引领青年。为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老人对“我”的呵护和关爱,“我”对老人的敬佩和感激,在初读感知、把握内容、理清思路后,教师应引导
期刊
案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片段。  师:课文写了“书的来历,书的内容,小主人公读书的感受”三个方面的内容,层次清楚,我们来探讨一下小主公吴缅读这本书有哪些感受。  生:吴缅很喜欢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生:吴缅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  生:吴缅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  师:小主人公是怎样
期刊
以学生为轴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与思考中,在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在动中科学建模,在动中诱发创新。在此,就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教学片断作粗浅赏析。  【片段一】激疑促思,让探索充满活力  师:怎样量角的大小?  生1:可以用量角器。  生2:啊——  师:你“啊”什么呀?  生2:量角器的一条边是弯的,能测出角的大小吗?  师:有人表示怀疑,知道用量角器量角的同学请举手。
期刊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2011年12月,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正式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又开始了新的起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是在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笔者通过逐字逐句的对比阅读后发现,“2011年版”对“实验稿”的修订,主要从文本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