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经历一次人生的启迪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kb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钓鱼的启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主要写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夜,“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态度坚决地要“我”把鱼放掉,“我”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把鱼放掉了。从此,“我”始终牢记父亲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文章在叙事后展开议论,字里行间渗透着规则意识。怎么以此为凭借,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训练中经历一次人生的启迪呢?
  一、调动积累,叙说钓鱼启示
  五年级学生对钓鱼并不陌生,《小猫钓鱼》的故事肯定烂熟于心,不少人还有自己的钓鱼故事。新课伊始,可引导说说知道的钓鱼故事,也可说说自己钓鱼的故事,并说说故事给人的启示。通过讲故事,说启示,构筑起“故事”与“启示”的联系,为引导走进文本、把握故事、探究启示做好铺垫。一般而言,学生多会围绕钓鱼本身谈感受,说体会,或者是要专心致志,不三心二意;或者是耐心等待,不操之过急;或者是享受过程,无比快乐……无论怎样的故事,也无论怎样的感受,都可促使学生进入文本。
  二、速读提取,把握课文精要
  学生叙谈故事和体会后,当即激疑:钓鱼的故事有趣,钓鱼的体会深刻。可见钓鱼能使我们明白不少道理呢!(板书:钓鱼的启示)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感受另一个钓鱼的故事,看看这个故事会给文中的“我”带来怎样的启示,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让学生速读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讲述的故事,并知道故事说明的道理。这样引导,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浏览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由于有第一步的铺垫,加之故事的“启示”有中心句点明,学生一般多会采取“故事+启示”的方法概括: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由于距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便要求“我”把鱼放掉。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为了训练概括能力,自由概括后,可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先后有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用合适的词概括显示心情的变化:得意→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接着,让他们依据心情变化的线索概括内容:一个月夜,“我”钓到一条漂亮的大鲈鱼,非常得意;由于没有到准许捕捞鲈鱼的时间,父亲便要“我”放掉鲈鱼。“我”急切地追问原因,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掉了。从这个故事中,“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
  三、精读感悟,显化情理内涵
  联系内容理解“启示”的丰富内涵,这是本课阅读感悟的重点和难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句中的“简单”与“很难”,唯有从文中找到注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是准确的;唯有从文本中找到场景,他们对情理的理解才是形象的。而整体理解、深刻感悟的过程,正是引领学生借助文本,经历钓鱼的故事,得到钓鱼的启迪,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为此,把握主要内容后,可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此刻,学生的理解很可能是粗浅的、零碎的,但教师可准确把握学情,为深入理解做好铺垫,进而抓住“钓鱼”部分,围绕“难”字引导阅读感悟:
  1.揣摩心理,显化父亲抉策的“难”。“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诲,也是父亲的切身体会。钓上了鲈鱼后,父亲和孩子“得意地欣赏着这条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而父亲“看了看手表”,知道了没有到钓鲈鱼的时间后,“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见,这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艰难的抉策。为此,可抓住“看了好一会儿”启发思考: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呢?此时此刻,他可能想什么呢?——联系上文,揣摩心理:也许在犹豫,钓到这么大的鲈鱼,实在难得,放了真是舍不得;可不放又不行,毕竟还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放掉是规矩,不放就违规,怎能不放呢?也许在想办法,从钓鱼的过程父亲清楚地知道:孩子钓这条鱼费了功夫,简单地让他放掉肯定不行。作为父亲,应该让孩子从小树立规则意识,但应该怎么说,他才心甘情愿地把鱼放掉呢?
  引导揣摩心理,既要让他们结合故事大胆想象,又要加以引导,让他们扣紧文本准确推测。揣摩中,可相机渗透“子不教,父之过;严是爱,松是害”等名言,让学生用上述名言叙述心中的想法。这样,带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能促使学生和父亲思在一起,想在一处,学生便会明白:作为父亲,在如何处理鲈鱼的问题上,也曾认真思考过;如何教育儿子,也曾细心斟酌过,从而体会父亲的“难”。
  2.再现情景,显化孩子放鱼的难。放鱼对孩子来说,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点呢?一是朗读中感受。指导分角色朗读第4~7自然段,先抓住重点词语,揣摩父亲和孩子的心理,由“急切”“大声争辩”,体会孩子的意外和焦急、不满和抗议;由“平静”“不容分辩”,体会父亲的坚决和果断、沉着和冷静。进而通过朗读表达,再现情境,体会情感。二是情境中感受。第8、9两个自然段概括写“我”跟父亲“商量”,父亲“不容争辩”。“我”是怎么跟父亲“商量”的?父亲“不容争辩”,会对“我”说什么呢?可让同桌扮演角色,想象再现父亲和孩子争辩的情境,进而让学生登台争辩,共同评议,并进行必要的引导:“我”争辩不成,便“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我”怎么乞求?乞求不成功,会用怎样的语气对父亲讲?(讨好、撒娇、侥幸……)面对软磨硬缠的“我”,父亲可能怎么说?如思路难以拓展,可提供“没有……当然;没有……必须;没有……难道;不管……都”等句式,引导想象争辩。此后,可根据下列“剧本”,让同桌再次表演,从而活现现场情境。最后还可来一个师生同台表演:
  【剧本】
  孩子:(抬头看了一下四周,乞求道)父亲,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不放没有关系的,好不好啊?
  父亲:(摇摇头)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你钓到鲈鱼,当然要放啦!
  孩子:(拉着父亲的手讨好道)父亲,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们就不要放吧!好父亲,你可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父亲:(严肃地)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你钓到鲈鱼,必须放!
  孩子:(心存侥幸)父亲,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呀!不放不要紧的。下不为例就是了。
  父亲:(手一挥)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必须把它放掉!
  孩子:(无奈地)好吧,我……我……放。
  父亲:(高兴地)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这样凭借语言,想象情景,据理力争,学生就能深切感受到:为了留下鲈鱼,“我”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为了严守规矩,父亲是态度坚决,立场坚定。如此引导,学生语言理解不仅形象而且深刻,语言表述不仅有理而且有据,情理感悟不仅具体而且形象,这就达到了语言发展与情理感悟的融合。
  四、拓展延伸,升华学生感悟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叙述了“放鲈鱼”对我人生的引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其间空间无限广阔,可引导想象描述:在人生的旅途上,“我”遇到了哪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面对道德抉择,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我是怎样让道德难题“由难变易”的?让学生想象描述画面。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生活中的“鱼”可能是途中一个鼓鼓的钱包,车上一个舒适的座位,客户一次意外的宴请,顾客一次不菲的回扣……拓展想象后,可让学生参考下列开头续写:
  大鲈鱼放回了水中,而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它一直引领着我在人生旅途中果断地进行道德的抉择。那是大学的一次考试,这考试决定着奖学金的有与无和多与少,我碰到了难题,苦思冥想怎么也解不开。而这时,同桌悄悄推了我一下,这不是雪中送炭吗?……
  通过情境延伸、想象和描述,再现父亲话语,引导自我抉择,促进文本语言的活用,情理感悟的升华。如此引导,钓鱼的“启示”将永远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的航标灯,引领着他们去经受一次次的人生抉择。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其他文献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按照“感知素材——建立表象——抽象概念——运用巩固”的认知顺序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重“形式”轻“本质”,即只重视对概念外在形式的模仿,而忽视对概念内在本质的理解,导致学生感知贫乏、表象模糊、概括牵强、运用机械。如何抓住概念本质进行教学呢?笔者就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谈点管见。  一、素材:变“薄”为“厚”,让感知从贫乏走向丰富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知总是建立在一定的
期刊
武侠里的剑客,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剑客本身就是一把剑,一举手一投足都剑气弥漫。如果把语文教师比作剑客,那么语文教科书就是剑,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人书合一”,手中无书,心中有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语文书,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语文气弥漫。  倘如此,学生浸润于你的气场之中,听你,就是听语文;说你,就是说语文;读你,就是读语文;写你,就是写语文。  每每观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应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一天,蛋糕店老板要招聘一名服务员,来应聘的人还真不少。老板准备了一个大蛋糕,要求应聘者在2分钟内切出这块蛋糕的。大家都觉得老板在故意为难人,因为要完整地切出蛋糕的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更何况还要在2分钟内完成。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个小伙子走到蛋糕前,用1分钟的时间把蛋糕的切了下
期刊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不长,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练传神,人物刻画生动。尤其是对“摇头、两个指头”经典动作的细致描写,把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对多烧一茎灯草的耿耿于怀,难以断气,爱财胜过生命的吝啬鬼形象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如何利用好这一细节描写,引导学
期刊
这几年在农村教书,工作中时常听到老师、学生说起“背作文”这个词。后来得知“背作文”是有原因的:其一,老师们觉得农村学生见识少,可写的东西太少;其二,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语言组织能力弱,书面表达能力差,很难把作文写好;其三,老师评讲作文时“就文论文”,不论你的作文是背来的,还是自己写出来的,只要卷子上的文章好就给高分。  假期里,在城里上学的侄女回老家,竟然也说起了“背作文”的事,她从小在城里长大
期刊
前不久读到一篇文章——《教育的一种误导》,作者这样写道:“以前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症结是只讲应试,没有素质。现在我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看到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理想而隐忍努力,谁能不叹息一声又一声呢?可是,他们的理想是什么呢?除了课本之外,那些无限付出的教师,给学生们都灌输了些什么呢?老师说,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走出去啊,外边的世界很精彩;老师说,孩子们,我们这里山穷水恶,只要走出去,
期刊
教材简析:  《月球之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介绍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球景象,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闻性强。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好
期刊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生实现再学习、再创造的基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一年级数学新教材就搭配了大量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情境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领会教材意图,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配故事”、“演情节”“改形式”、“换内容”等策略来变换情境图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  一、配故事——使情境图“说”起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建水县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帮”的美誉,也是国家级历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只有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方能打造出精彩的课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打造精彩课堂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它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