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坚持课堂教学生活化,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文章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如何积极寻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生活化 教学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教育指向生活世界的思路更加明确。因此,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坚持课堂教学生活化,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为此,我不断借鉴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寻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要的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爱在屋檐下”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爸爸妈妈》MTV,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过动员,学生学习兴趣马上提高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在教学“未来道路我选择”一课时,我在教室里用椅子围成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三、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授“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时,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我便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如何增进师生感情”这一主题,让学生谈谈对老师工作特点的认识,从中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话的过程中,我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师生情深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挖掘本班老师关爱学生的感人事迹,体会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理解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如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重要性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情景剧《吃野味》:小李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到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在餐馆中,小李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李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五、探究活动生活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制作活动、新闻采访、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观认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的权益”之前,我首先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所认识的人中有多少曾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调查他们受骗后有没有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上帝”如何维权》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制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经过近两年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参与讨论的热情增加了,但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过程中也在积极思考,比如:
1.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要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2.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3.教师要坚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需要老师创造性使用现有教材,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充实丰富和教学内容,立足教材,依托生活,根据课标,结合考点,自我发掘、自我创造。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资源,对已有的资源做切合实际的适当改变,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4.教师要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共同努力,加强研究,努力拓展思想品德课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积极探索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途径、新方法,共同开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2]余子侠.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4.
[5]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11.
[6]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是什么样.中国教育报.
[7]郭元祥.构建生活课堂.
[8]王燕著.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生活化 教学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至今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新的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教育指向生活世界的思路更加明确。因此,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坚持课堂教学生活化,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鲜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了解、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与沟通中,感受生活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为此,我不断借鉴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寻找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要的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爱在屋檐下”一课为例,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欣赏《爸爸妈妈》MTV,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孝敬父母的感受,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他们各自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来评评谁最孝敬父母。经过动员,学生学习兴趣马上提高了,纷纷述说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孝敬父母,惟恐自己落后。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如在教学“未来道路我选择”一课时,我在教室里用椅子围成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三、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例如在讲授“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一课时,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我便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如何增进师生感情”这一主题,让学生谈谈对老师工作特点的认识,从中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学生谈话的过程中,我穿插讲述历史上一些名人师生情深的小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尊敬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挖掘本班老师关爱学生的感人事迹,体会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理解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如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重要性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情景剧《吃野味》:小李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到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在餐馆中,小李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李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五、探究活动生活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制作活动、新闻采访、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观认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的权益”之前,我首先布置学生做社会调查:让学生调查自己所认识的人中有多少曾在商品交易中上当受骗,调查他们受骗后有没有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上帝”如何维权》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制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经过近两年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参与讨论的热情增加了,但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过程中也在积极思考,比如:
1.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首先要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
2.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对于社会生活有意义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一定的改造、加工,使之能够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相符合,也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心理发展特点相符合。
3.教师要坚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需要老师创造性使用现有教材,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充实丰富和教学内容,立足教材,依托生活,根据课标,结合考点,自我发掘、自我创造。另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资源,对已有的资源做切合实际的适当改变,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4.教师要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们要共同努力,加强研究,努力拓展思想品德课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积极探索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新途径、新方法,共同开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余文森,郑金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2]余子侠.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4.
[5]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11.
[6]张圣华.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是什么样.中国教育报.
[7]郭元祥.构建生活课堂.
[8]王燕著.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