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麦沙的诗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yi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沙是活跃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平庄作家群”第二代中标志性的诗人,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继荆永鸣之后平庄矿区第二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包括《温柔的想象》(内蒙古少年儿童1994 年),《拥抱自己》(《太阳城》丛书之一,新华出版社2004年),《挖深深的夜》(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等。“如今,他是《黑海潮》杂志的编审,尽心尽力地打理着这本为‘平庄作家群’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杂志。”“特别是荆永鸣、刘欣声、徐站夫、麦沙等,创作出了一批颇具实力的作品。”(李韦《草原上,那追梦的掘“金”人——解读平庄煤业集团作家群现象》,《中国煤炭报》2009-10-12)
  他也是1980年代赤峰地区由一帮青年自发发起的“蓝太阳”诗群代表之一(当初笔名:垠杭)。该诗群当初定位即不求功利、但求自我、矻矻以求,坚持自己的诗歌方向,关注中国,关注世界诗坛,不仅有数期油印诗刊流传于民间,至今一直活跃在诗界。他们有各自的诗风,亦多追求变化。2011年,《蓝太阳集》(麦沙、蒙马、冻土、诗云、老土、冉之、梦日边等合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红山诗丛》首发暨诗社周年纪念会均有相关讨论,赤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还专门召开过“‘蓝太阳’诗群研讨会”,进一步确认他们在文坛上的位置;结合他们的发展、坚持,考察其诗风变化;感受詩歌现状与未来趋向。麦沙在其中一直是持续活跃并且有影响力的一位。《内蒙古晨报》有报道,赤峰电视台特意制作过专题片。
  已有评价说,“麦沙的诗歌,刘志、邓钰等人的作品也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麦沙密切关注时代时事的变化,发掘事件人物的潜质,创作了反思历史醒喻当今的大量诗作。”(《矿区里走出作家群》,记者张振胜,《中华读书报》2004-12-20)
  再如,李韦在《草原上,那追梦的掘“金”人——解读平庄煤业集团作家群现象》(《中国煤炭报》2009-10-12)长篇报道中认为,“麦沙是张玉国的笔名,麦沙的故乡在茫茫草原,麦沙的根在平庄矿区,麦沙的诗在心灵深处。作为平庄矿区第二代作家,麦沙是这里诗歌创作的领军人物”。
  从以上所引述的资料可见,对麦沙的诗评价很高,也把握了其诗的某些特征。不过,多概括性评价,尚无具体的评析,而且对他的诗也有必要进行更深入地阐释,更准确地把握。
  我认为,麦沙是对文学艺术秉承敬畏之心,并且孜孜以求、不言放弃的坚持与守护者。他虽然在散文创作、书法艺术等多方面均有建树,不过,以诗歌作为本性表达,无疑是他一直的着力点。诗歌是他精神生产中具有标志性的主体方式,而且数量所占比例最多,影响也最大。正是由诗写实绩,兼以其它创作,才是他实现“诗意栖居”的根本。
  他的诗大体可归纳为三类,但无论是哪一类,诗人“关注时代时事的变化”与一般叙事文体作家的区别之处,就在于以诗性思维感受、体验世界,以诗意方式表达人生。读者也会沿着诗歌向度从中领略其中味,获得审美意义。
  麦沙的第一类诗是倾向于关注现实与时代的,这在他的诗作中可谓重头戏。从这些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继承了“五四”百年人文主义自由诗的抒情品格。但作者又并非一般地选取、记录日常生活,也似乎不在于“发掘事件人物的潜质”,而是发挥作者潜质尽可能拓展观照现实与人生的新诗意;作者更不是停留于简单的修辞表达,而是能进一步提炼诗意,包括意象经营,努力以现代感悟方式,实现诗歌发展进行时的效果。
  请看《河流把泪水深深地挽在怀里》:
  把泪水深深地挽在怀里
  继续着自己的脚步
  面对层林尽染的世界
  置身万木霜天的自由
  不被 一种光芒垄断
  终于找到了
  生命灿烂的理由
  远逝的旋律
  永恒的回响
  最大的沉默是雷霆
  群鸟的歌喉把树枝压弯
  无论如何伸展
  也有阳光深入不到的地方
  最后的叶子 招展于枝头
  张扬着生命的旌旗
  河流把泪水深深地挽在怀里
  奔走的波浪与众不同
  (选自《蓝太阳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
  这是一首体验生命与感悟存在状态的诗。起笔即把握到难免苦难的人生旅程(有泪水)与河水携带浪花奔流之间的契合点,即艾略特所说的寻找到了“客观对应物”。第二节意在认定生命自由的理念是必要的,虽然意象略有所游离。第三节回归脉络,赋予生命以哲思。第四、五节如果单独看,应该是本诗中关涉生命的最精彩部分。作者以感觉化语言运行诗思,在“群鸟的歌喉”“树枝”“阳光”“叶子”“旌旗”等意象及其转换与流动中都是一气呵成的。按常理“鸟的歌喉把树枝压弯”容易令人费解,不过,只要跨越习惯逻辑,就可以体会到其中所蕴藉的意义,那就是,在张扬生命自由与灿烂的同时,生命状态本身不仅博杂,不同生命或者生命同类之间亦互有因果,微妙纠结;各种生命与大环境(如阳光)之间的利害同样有万千可能。这样,以上各意象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诗性张力,从而一个斑斓而多变的个性生命世界实际已潜含于其中了。只是这两节中的意象群与核心对应物(河流)如果关联密切些会更好。最后一节再次切题,而且“河流把泪水深深地挽在怀里”与首句既照应又有变化,而“奔走的波浪与众不同”收束奇崛,进一步有新意指向。
  他的这类诗不仅取材丰富多样,蕴含同样斑斓多姿。既有针对如汶川地震、国家发展等重大社会现象的感怀,如《延安窑洞》《你把春天带到了哪里——海子远去二十年》,也有从日常琐细感受诗意人生的,如《奶嘴儿》《两只蝴蝶》等,毋庸赘述。
  麦沙的第二类诗是侧重于感受个性历史,而且大多是通过父辈经验及其命运展现、实现诗意的。作者应该不是简单地“反思历史,醒喻当今”,而是更多的总是以父辈亲人为主体,或者直接写父亲的记忆,个中应该包含了为珍存而记述前辈之意,由此自然会触及到那段历史。那么,其意义恰恰似在不经意中传达出来,而且又没有刻意之举,而透露出某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是尤其可贵之处。如组诗《听父亲讲那过去的事情》,其中的《马嘶鸣》通过抒写马临危救主,在战马与父亲之间呈现出马的灵性义举——   飞翔的马被飞翔的子弹
  折断翅膀
  马机智地把你甩在对岸
  自己却沉重地
  滑入深谷
  在父親的心中
  燃烧了一生
  ——“在父亲的心中/燃烧了一生”包含着赞叹、缅怀与感慨等复杂情愫,是父亲的,也是转述人“我”的。这样,作者不仅绕过了一般的写战争年代记忆的套路,从而实现了从新视角表达多重情感况味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诗在麦沙近来的创作中又明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其近年的《父亲说》:
  楼真的不矮
  鞋后跟儿比庄稼啊长得还快
  说有什么博客微博上的事比电视广播还厉害
  父亲说
  纪念碑还不够高
  广场还是小了那么一点儿
  当年那海洋般的人群是怎样地拥在一块儿
  父亲说
  我那牛皮的公文包还挂在墙上吗
  你妈没事就抹擦它
  说一不抹擦就有灰尘上去
  父亲说
  后院老李头儿还坐在轮椅上吗
  当年朝鲜战场上他就冲在黄继光的前面
  (他说黄就是略微比他麻利那么一点点儿,找准了位置,否则……)
  父亲说
  父亲说:是不是该让我们这些人回来
  (选自《挖深深的夜》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该诗5节“父亲说”,看似单纯记述话语片段,其实这是由此实现对现实与历史别样观照的策略。老“父亲”的信息承载足能调整人们习以为常的时间维度,特别是在变迁频仍的现代,可以巧妙地构成一种沧桑视角,从而透露出新颖的诗意感悟。“父亲说”贯穿始终虽说平常,倒也切题。如此构思应该是考虑到更有益于散点式撷英咀华吧。
  首节依托老人自我经历为参照折射时代变迁。无论是楼的高度,还是所联想到的“鞋后跟儿比庄稼啊长得还快”,抑或博客微博速度,都契合老人的心理。是他所感受到的当下事实,更包含着幽时代一默的某种荒诞。在时代时尚与务实传统之间,在同样信息化科技下不同传媒之间的更新换代,的确令人玩味。
  第二节写老人记忆中没变的,却相应地发生变化。当年的“纪念碑还不够高”,“广场还是小了”,是今昔感受不同,也是沧桑体验。而“那海洋般的人群是怎样地拥在一块儿”则不仅与暗含人多空间窄的反差,而且由此反衬出“文革”汹涌的疯狂以及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困惑。这正是对“文革大串联”历史的意外、惊诧等独特感悟。而忽略不堪回首也是个性实现的需要。
  第三节写与工作相关的片段,常想起公文包是否“还挂在墙上”是许多老干部退休后的心理。珍惜公文包当然并非其本身贵重,而是由此揭示他们与工作、单位的紧密关系;“你妈没事就抹擦它”虽然是父亲转而说别人,巧妙之处却就在这儿,通过这个行为细节,既表现出妻子对丈夫的关心体贴与细致,也由此进一步反衬并强化了老干部此前的精神品格,还有彼此间浓厚而微妙有趣的感情。而“说一不抹擦就有灰尘上去”则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第四节回忆朝鲜战场那段历史。父亲问“后院老李头儿”是不是还坐在轮椅上,透露出父亲已多日或多年不能出门,不能与老友甚至战友聊天怀旧;即便如此,父亲依然津津乐道于转述老李头儿说朝鲜战场的事情,“他就冲在黄继光的前面”,黄就因为比他“麻利那么一点点儿,找准了位置,否则……”从这样的语气与语境中,我们大可以感受到英雄与英雄情结、生死与命运、可能与必然等现象,包括是荣幸还是遗憾都是“吞吐”含蓄、不确定的。的确,生命中许多谜团并不是饱经沧桑就能够看透的。
  最后一节照应标题,“父亲说:是不是该让我们这些人回来”,话语有些含混(当然是有意为之),个中歧义恰恰极为合情。因为这是作者有意通过客观记言而进行的弹性处理,故能为读者提供大异其趣的领会空间,并且起到收拢全诗氛围的效应。“父亲”究竟是在现实与梦幻、清醒与糊涂之间的哪一边?令人莫衷一是,也更令人玩味。
  可见全诗的蕴含非常丰富,时代变迁中的风气与时尚,历史现象中的新问题与反思,人生滋味与命运感慨等尽在其中。
  此外,麦沙还有一些哲理小诗,从早期到后来也同中有异,近年来的此类诗似乎更有老成特点,而且诗意也相对透明了一些。这进一步说明,麦沙的诗歌,无论是哪种内容,哪种类型与体制,均处在不停探索中。列举如下:
  早期的如《幻觉的死亡2》:
  乞丐
  手持电子计算器
  统计着
  不可知的怜悯
  近年来的如《酒说》:
  酒醉人的时候
  自己很有些得意忘形
  她话到嘴边
  欲言又止
  憋了半天才冲我冒出一句
  “等我到了你里面再说”
  我静静地
  等待着那些“再说”
  夜不能寐
  以上只是就麦沙诗作了纵向抽样性考察。应该说,他的诗实际上是丰富多彩的,并且我相信,他的诗还会有新的发展。
  张无为:1960年生于河北,祖籍山东。现为赤峰学院教授,赤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在《文艺报》《作家》《电影文学》《电影评介》《大家》《山东文学》《诗探索》《特区文学》《新诗》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新论》,主编《大学语文》三种,主编“红山诗丛”四种,主编《文学欣赏》一部;在《赤峰日报》《百柳》《诗歌月刊》《参花》《天津诗人》《诗林》《皖南晨刊》《红山晚报》等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九十余(首)篇。出版诗集《缪斯0点集》一部。
其他文献
十二岁,花季少女;十二岁,金钗之年;十二岁,含苞欲放;十二岁,童真烂漫;十二岁,梦幻无忧。然而,她过早地告别了岁月的恩赐,犹如璀璨的星光,永恒而美丽。  ——作者手记  一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去。你捐出了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却如此残酷。你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的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这是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组委会授予她的颁
期刊
多雨的思绪总是要一点阳光  磨盘一样的云,是躲不开的  只能昂起头来看着  那些雨点从一个个晦涩眼神里落下来  或者直接伸出头,等着疼痛的打击  耀眼的闪电,不会给太多的思考余地  听也是雷声,不听也是雷声  总是要等这些坏脾气消停了  天,才会微微放晴  要等这雨后愉悦的彩虹  还有彩虹里那一点点温暖阳光  只有这光才是思想者最后的乐园  也只有这个光看起来才不遥远  半杯红茶与剩下的半盒香烟 
期刊
大地帖  从微茫到漆黑,这起伏的山峦、河流  哪里是大地真实的面孔和身体  恩爱、反目,一笔勾销  哪处才有资格,成为大地的对手和敌人?  蒿草长满大地,像我日渐衰朽的身体  砍下草木的头颅,和砍下我的头颅是多么相似  虫鸣鼎沸,旷野匍匐  一只拼命爬上台阶的蚂蚁,怎么看都是我的样子  谅解我的迟疑、肤浅和孤独  谅解我把他乡认作为老泪纵横的故土  在大地上,让每个孩子和微风,都落地生根  亦步亦
期刊
山 西  左手太行,右手吕梁  山挨着山,煤连着煤  浑身的脉络  流着黑色的血液  大同、西山、阳泉、汾西  霍州、潞安、晋城  七片巨大的肺叶  几经烟尘的熏染  垂暮之年,呼吸已渐渐困难  说起山西,有一种隐痛  一直被黄土深埋  闭 坑  主井和副井流尽了  最后一滴黑色的眼泪  喘息了半个多世纪的风机  终于停止了呼吸  一位被时间掏空了  内心的老人  像一根腐朽的坑木  枯竭的身子 
期刊
逆流而上的矿工兄弟  在时间的河流中  我们无法让自己逆流而上  但是——  矿工可以  矿工驾着割煤机的铁舟  以机械化的锋利和速度  开出了一条条通道  让时间交出了黑色的金子  岩石的城墙  挡不住矿工一路向前的目光  矿工劈波斩浪,青色的血管里  行进着浩浩荡荡的阳光  井口其实就是一只眼睛  从外边往里边看  矿嫂看见丈夫的眼睛  闪烁着太阳的光芒  从里边向外边看  矿工看见妻子的眼睛
期刊
一  在村口停好车,老崔和小邓一前一后朝Z村村委会走。小邓意外地发现,老崔腋下夹着一条烟,便不解地问,你这烟?  送村长的。老崔回答。  小邓一脸诧异,还要送村长烟?  没办法。老崔说。  小邓说,听我哥说,他跟你一道的时候,都是村长送你们烟的。  现在情况不同了。老崔叹了口气。  二  老崔和小邓来到村委会时,村长正在办公室打电话。他看了他们一眼,把目光移到办公桌上,继续跟对方“谈笑风生”。老崔
期刊
一  那天,水花跟着大牛出山进城。  她是五岁时随娘进的大牛家,九岁时娘病故,前不久大牛的爹也过世了,爹断气时说让她俩成亲。山里口眼杂规矩多,两个娃一商量就进城了。都十六岁了,虽说没上几天学,但也听说过打工比刨山强,俩人都有力气,不如进城挣一间房子做城里夫妻。反正家里那窑洞也快塌了,全部家当拉集上去才卖了二百元钱。  汽车,马路,楼房,都是新奇和害怕。水花是头巾包着大半个脸,牵着大牛的衣角,边走边
期刊
风停了,辽远的大戈壁静成了荒凉的外星球。头顶上锅一样的蓝天是凝固的,遥远的圆形地平线是凝固的,无边无际的石头、沙砾也是凝固的。天底下只剩下两个活动物,就是他和值班员老马。有时候,他看见在这个死亡般一动不动的背景上,老马那胳膊腿划动得很滑稽,很多余,很叛逆,甚至连他说话的声音都很突兀。  老马已经是吃不动草的老马了,临近退休的年龄,在这个多半时间无声、无情、无动感的大戈壁当了大半辈子的值班员,沉默的
期刊
录唐·李白诗《赠汪伦》(行书) 郜锦强 书  “美”与“雅”是书法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谓美与雅的典型代表,故成千古绝唱。王羲之亦由此被尊为“书圣”。  书法之美,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章法美,线条美,生态美,情感美。章法得当,布局合理,是书法美的前提和基础。线条或飘逸,或凝重,或外拓,或内敛,均能得其所在,就会使人感到赏心悦目,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而汉字的结体,本有其与生俱来的生
期刊
1998年2月,中国当代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二十世纪书法大展》,展览涵盖近现代100年来不同时期的名家佳作。翁达十作为当代优秀书法篆刻家,其作品入选该展。在以后的十余年里,他以修身娱心之态度,默默追求着精神和艺术上的漸进与升华,在中国当代最富影响、最具权威的书法篆刻展上屡屡参展并获奖,书画篆刻兼善,充分显现了一个艺术家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超凡的艺术创造能力。  翁达十是一位有思想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