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下林语堂翻译的文本选择研究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dx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大背景下,学者们将林语堂研究的重点放到了对其独特文化观的阐释上,但对林语堂的翻译及编译作品的文本选择的研究仅仅限于从某个文化特性或某个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本着手,如人生态度取向与翻译的选择及策略——谈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译者中心论与翻译的文本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等。林语堂对翻译的文本选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理解过程,而是将其理解的主观性置身于传统中的存在。本文在伽达默尔提出的解释理论背景下,提出林语堂对翻译的文本选择是其中西文化观与目地语读者的期待视域以及原文本的历史视域产生的视域融合。
  二、视域融合下翻译的文本选择
  "视域"(Horizont)就是看视的区域,这个区域囊括和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1992)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指出,理解一种传统无疑需要一种历史视域,我们为了能将自身置于一个处境中,必须已经具有一种视域。作者有他创作时的原始視域,而解释者有在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的视域。历史视域的筹划活动只是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且不会使自己凝固成为某种过去意识的自我异化,而是被自己现在的理解视域所替代在理解过程中产生一种真正的视域融合,这种视域融合随着历史视域的筹划而同时消除了这视域。(伽达默尔,1992)理解开始的时候,理解者的视域就进入到了被理解的视域,并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大,构成一个新的更广阔的视域。伽达默尔主张在理解的过程中,将两种视域融合起来,达到"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不仅是历时性的,而且也是共时性的,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我和他我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伽达默尔,1992)
  就翻译活动而言,读者的期待与要求却是译者不得不考虑和重视的因素。期待视域是在读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姚斯在其震动历史界的演说《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中指出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理解或先在知识的状态。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一旦文本被引入目的语的接受语境,读者就会带着这种期待进入到阅读过程中去,以在阅读中改变、修正或实现这些期待。(金元浦,2001)
  期待视域与作品间的历史距离和空间距离是客观存在的,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他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阐释,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视界,让翻译涉及的诸视界达到贯通融合,亦即最终完成沟通与交流之重任。(许钧,2003)那么如何去达到视界的融合呢? 就翻译的文本选择而言,视域融合表现为译者要融入文本所提供的历史语境中,在肯定自我的同时,形成作者的精神,文本的意义,读者的期待与译者的理解和阐释的和谐共存。
  三、视域融合——林语堂的文化视域与文本的历史视域的融合
  (一)林语堂的文化视域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副对联是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一面镜子。林语堂出生在福建省一个基督教牧师的家庭。父亲是牧师,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林语堂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基督教对林语堂最大的影响是"上帝"观念。"上帝"是林语堂的精神支柱。"我总不能设想一个无神的世界。我只是觉得如果上帝不存在,整个宇宙将至彻底崩溃,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人的觉醒,人性的解放,重视人对自身的了解,肯定人的价值,而就是在此时,现代基督教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在"人"的基础上与林语堂的视野融合了。"林语堂由一个基督者过渡为一个怀有"上帝"观念的人文主义者。在林语堂的人文主义思想中,自始至终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歌颂人性的美,坚信人类的未来"。
  林语堂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全面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受孔孟儒家文化和老庄道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林语堂批判性的接受了儒家文化,他对儒学中的政治伦理观极为不满,认为严格的儒学太正统,太讲情理,讲伦理近乎做作,变成了人的一种责任与负担,"人的天性容不得儒家的节制和礼仪"。但他同时也看到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比如孔子主张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的思想价值——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具有现实的意义。儒家思想"仁者爱人"更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这与林语堂的"上帝"观念也是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基督教的核心就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在林语堂看来,道家文化很好的弥补了儒学的缺陷,为个性,自由,自然,田园的思想提供了成长的沃土,成为林语堂的精神家园。这些在林语堂的小说创作和翻译中都有深刻的体现。他曾写道, "悠闲产生自一种经过了文学的熏陶和哲学的认可的气质。它是由于酷爱人生而产生, 并受了历代浪漫文学潜流的激荡, 最后又有一种人生哲学——可称它为道家哲学——承认它为合情理的态度。"
  林语堂在选择翻译文本时受其独特的中西文化观的影响,首先是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实现了理解的主观视域与文本的历史视域的融合,然后将读者的期待考虑其中,最终实现了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与文本和读者期待的视域融合。
  (二)林语堂的文化视域与其翻译文本历史视域的融合
  翻译的文本选择,从客观上来讲,会受到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源语与目地语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历史上几次翻译盛行的时期——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时期等都反映了翻译的文本的选择与社会,历史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主观上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审美观等多方面的个人因素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译者对翻译的文本选择。翻译家傅雷曾将翻译的原文本选择比喻为交朋友,他认为对始终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就不必强求;但总有与自己"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的"。这里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从理解上来说是译者的主观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林语堂在对汉译英的文本选择的题材和体裁方面都受其中西文化观的影响,在对翻译文本的理解上是其主观视域与文本视域的融合。
  从题材上看主要是哲学和文学两大类。林语堂除了选择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的孔孟儒家哲学和老庄道家哲学,更多的是选择了有关生活和做人的生活哲学的文本。林语堂通过对《道德经》和《庄子》的编译将儒家和道家的哲学介绍到了西方。林语堂主张的闲适,自由,性灵和自然的生活哲学在其翻译文本选择的倾向上表现的十分明显。苏东坡,陶渊明,袁中郎等人的生活态度是林语堂所欣赏和追求的。林语堂在《苏东坡》序中写到,"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见识中产生了他的混合人生观……所以生活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由此可见林语堂对苏东坡超脱和闲适的生活态度的赞赏有加。此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等作品也被收录到《古文小品》中,对于陶渊明,林语堂认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最和谐的产物……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翻译的典型之作,书中的主人公与其妻芸热爱生活,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和恬淡闲适性情与林语堂的生活哲学相交相融。明朝屠隆所著的《冥寥子游》是代表着道家生活哲学的作品。屠隆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以及美学品味——闲适,自由,优雅,林语堂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生活哲学思想的影子。
  从体裁方面看,林语堂偏爱诗文,明清小品文以及民间通俗文本,包括说书、民歌和寓言故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了明清时期则有小说和小品文。说到林语堂就不得不把他和小品文联系到一起,身为一个作家,他撰写了大量独述己见、自由豪放的小品文,其《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都属于小品文的范畴。而这种偏爱很自然的体现在了他在翻译中的文本选择上。屠隆的《冥寥子游》,张潮的《幽梦影》, 蒋坦的《秋灯琐忆》, 金圣叹的《论游》、《西厢记序· 留赠后人》、《水浒传序》, 陈继儒的《闲居书付儿辈》, 李笠翁的《闲情偶寄》, 张岱的《扬州瘦马》、《西湖七月半》, 郑板桥的《养鸟》、《家书》等等都被他"收入囊中"。小品文吸引林语堂的不仅仅是它自由的文体与现代散文的联系,更多的是自由的思想和性灵的精神气质。
  林语堂在文本体裁上追求的自由,创新还包括刘鹗的《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是曾风靡一时的古代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这部小说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哲理,更重要的是他摈弃了谴责小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千篇一律的艺术弊病,具有突出的描写艺术,语言艺术,结构艺术以及叙事艺术。刘鹗自身的浪漫气质与士大夫气息,不墨守陈规的个性促成了他在小说形式和叙事手法上的革新。
  四、林语堂的翻译文本的选择与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的视域融合
  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意识,林语堂汉译英作品的目标读者主要是西方人。当时西方国家的工业高度发达,社会上则出现了种种价值、道德迷失以及物质主义和消极主义的危机。"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林语堂认为西方人在追求物质的路途上需要在心灵上以闲适,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加以调节,而东方古典生活哲學中的高雅精神趣味和审美情调对物质文明发达的西方人来说就如同一味心灵鸡汤。这也是林语堂在选择文本时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域的体现。
  在编译《英译重编传奇小说》时,林语堂明确指出编译这本书的目的是给西方人看的,由于主题、材料或者是社会与时代的差异,所以在文本选择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对西方人成天精神紧张的工作,林语堂觉得不可思议,"我们就时常纳闷,西方人何以竟想不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纯净平安的享受生活。" 于是他翻译了描写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和恬淡闲适性情生活品性的《浮生六记》。并将《道德经》和《庄子》编译成《老子的智慧》,将道家思想中的自适,生活的休闲和心灵的自由介绍到西方。
  五、结语
  林语堂一生处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其对待生命,生活和文化的理解有期独特的主观性和历史性。通过对林语堂的文化视域和翻译作品的文本视域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其在翻译的文本选择上的倾向和特点。这些从内容和形式上与林语堂"一见如故"的作品反映出林语堂的汉译英作品在文本选择上实现了译者理解的主观视域与文本的历史视域的融合。同时林语堂将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域考虑到其中,并最终实现了译者的主观性,文本的历史性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期待的视域融合。
  
  参考文献:
  [1](德)伽达默尔,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388.
  [2]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1.
  [3]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域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7):290-295.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党校发展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大学生是未来人才的生力军,面对时代飞速发展的现状,培养思想积极要求进步,时刻向党组织靠拢的全面性人才,是高职院校党校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使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高职院校党校建设具有重要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广大学生的党性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发展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党校发展建设的行动指
期刊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就是习作的素材,因此,积累习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社会,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搜集和整理素材,既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但是,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难以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究其根源,在于老师们大多在作文课上下功夫,而忽视了作文课前
期刊
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加强课堂文化教学策略研究,注意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
期刊
近年来,境外基督教势力已经把触角伸向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向我文化、学术、教育、出版等各领域提出了"文化宣教"、"文化浸透"等口号,竭力向我文化精英阶层扩张其影响力,由此,高校成为他们要极力占领的阵地之一。以笔者所在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为例,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一些地下基督教组织成员在大学校园附近活动频繁,他们有组织、有预谋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人员发展,以各种名义邀请不信教的学生参加校外
期刊
通过在部队调研了解到,在落实贯彻《军标》中,不符合体型标准的士兵达10%,干部达20%,机关干部尤为突出。在不符合体型标准的官兵中98%体重超重,1%体重偏轻。体重超重主要是因为身体脂肪过多造成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肥胖"。肥胖不但影响良好的军人形象,影响官兵的军事训练,制约战斗力生成,而且对官兵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一、官兵减体重的误区  (一)长时间节食  有的官兵为了使体重下降,长期
期刊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在谈到这两者的关系时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种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他还指出:"文化可以理解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应该说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是文化的结晶体
期刊
我们知道当置于某磁场中载流体的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会产生一横向电场,这就是霍尔效应。如今霍尔效应不但能测量电学材料电学参量,而且广泛应用于考察磁场特性、非电量测量、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等领域。通过实验测量半导体材料的霍尔系数和电导率可以判断材料的导电类型、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等主要参数。若能测得霍尔系数和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还可以求出半导体材料的杂质电离能等特
期刊
根据Skehan"人们可能正在研究不同的学习者为了学习必须开口说话的意愿,这种非认知个体差异(变量)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Maclntyre,Baker和Clement等认为Skehan和其他人所找的变量就是第二语言交际意愿。Maclntyre是从母语交际意愿构建转到二语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第二语言交际意愿概念化为包括状态和特性的情境构想并提出了多层的金字塔模型(如下图所示)
期刊
一、引言  去年冬天至今,中国刮起了一股强大的"山寨风"。"山寨"成为最流行的网络新词,谷歌关于"山寨"的检索结果数量超过了3000万条,红火的"山寨"现象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媒体的眼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社会上新产生的流行语,我们可以进一步考察其中所负载的社会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新词语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试通过语言实例对"山寨"一词兴起和流行的原因、语义演变、语用价值等方面
期刊
一、引言  在整个翻译史上大致交织着三种翻译倾向:一是以作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二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三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中心论。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文本,人们会倾向于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此,在17至19世纪,巴特曾经提出"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地再现原文;纽曼也曾经说过"(翻译的)评判标准在于读者而非专家"[1],這些都是以作者和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