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管理》创刊20周年之际,杂志社从1997年~2006年的杂志中选编了部分文章,出版了精选本——《中小学管理纵览》。
我是前几年才加入到《中小学管理》编委会的,有机会接触到编辑,不时近距离地观察办刊动态,比普通读者更多地了解编辑思路。在这里,我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些许情况,也许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一些特点。
一、服务实践,提升理论
自《中小学管理》创刊以来,杂志社的办刊主旨就是面向中小学校长,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2004年,杂志曾经为定位的问题展开过讨论并进行过变化尝试。因为国内对核心期刊的评判以理论水准为主要尺度,所以就在杂志上增加了长篇理论文章的数量。对于这种变化,校长们感到杂志上的文章与实践结合、能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不多,在杂志上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
2004年下半年,编辑部在杂志定位上迅速调整了方略,回到了以面向中小学管理实践和回答现实问题为主的轨道上来。但这次调整又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探索一条实践问题研究与理论探索深度结合的途径,即每期围绕一个问题组织专题版块,以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为共同作者,引导讨论和交流,同时,其他常规栏目展开多样话题的讨论。这样,就形成了有块有点、有深有浅、有理论有实践的整体布局。本书所选文章大约有一半来自“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新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小学学校合并研究”、“校本教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专题,其他文章则来自众多作者的散论。在这种编辑思路的指导下,杂志的理论文章有指向,实践文章有升华,给作者、读者、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找到了结合点。
二、占领高度,赢在细节
要为校长服务,就要统观教育发展的全局,关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观念和重大政策等话题,从宏观上给校长以启发,用新思想推动学校的发展。从创刊以来,杂志这种高屋建瓴的取向是非常明确的,在第二个10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在这方面,杂志具有作者的优势。一批行政官员、学者和优秀校长是杂志的忠实作者,他们从各个视角对当前一些理论、政策问题进行了解读。在本书中,罗洁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政策选择与实践探索》、文吉吉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叶澜的《校长今天应该怎样学习?》、熊川武的《中小学需要战略管理》、魏志春的《转型时期现代学校制度的解析》、邬志辉的《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构设想》、季苹的《学校管理学应该研究什么?》等,分别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基础教育现代化、学校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前沿问题,进行了理论、政策和方法的论述。这些文章的作者所进行的探究,走在了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前列,其中的思想观点至今仍然充满活力。
要为基层服务,就要把选题做深做细,就要方便读者借鉴和引发读者思考,这也是编辑部经常议论的话题。所谓深,不一定是理论的深度,但一定是对问题的深层挖掘。所谓细,主要是指选题要适度地小,有操作性,不泛泛而论。据我所知,为了更深更细地为基层服务,编辑们通过到学校调研、参加会议和访谈专家等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现实问题不断进行梳理,为选编稿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书选编的文章大体代表了这种风格。在重读秦德兵的《“四舍五入”当校长》、李卫兵和李轶的《新校长的烦恼》、郭友等人的《薄弱校如何进行校本培训?》、陈如平的《如何提出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等文章时,读者可以再次感受到这种特点。
三、把握政策,直面争议
近10年是中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时期,一些理论和政策争论时有发生。怎么反映这种现实,对于《中小学管理》确实是一种比较困难的选择。在我参加的编委会会议上,编委们两次讨论过这个问题,编委会内部在取向和做法上不存在什么争议:一方面,杂志必须宣传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为正确政策的落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维护政策就必须帮助行政机关了解舆情,协助完善政策。杂志的策略应当是在生动地宣传政策、开放地讨论政策和热情地反映民意方面建立起积极的平衡。在本书中,部分文章是“成对”入选的,即反映了杂志办刊的这种思路。杨银付的《素质教育的十六个为什么?》和萧宗六先生的《推进素质教育应澄清的几个认识问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对于素质教育价值和策略的看法;王文元的《北京市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和李金初的《全面认识、准确把握、科学思考公办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政策调整》,则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做了分析。还有一些短小的、以现实问题描述为主要内容的文章,直接抒发了校长对一些现行政策和学校管理行为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言之凿凿,情之切切,给人以启发,以感染。
四、扶持草根,文品升华
与第一个10年精选本的文章相比,杂志的一个很大变化就是扩大了一线的作者群。就数量而言,一线作者要占到50%以上。他们的文章包括办学和教改经验的介绍、政策落实中问题的解剖、工作感想的随笔、对于不同观点的争议等。这些文章给人的感觉不仅实在,而且有思考深度;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事、理、情交融。这种作者队伍结构的变化得益于杂志栏目的调整:不仅在“管理纵横”、“教学管理”、“学生发展与德育管理”等栏目中给实践工作者架设了更大的平台,而且在“探索与争鸣”和“教育行政管理”中,也为基层工作者探讨“高层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舞台。
由于10年来中小学管理杂志发表的文章数量非常多,所以在编辑本书时,只是重点选编了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转载或上了其索引的文章、在读者评刊活动中受到欢迎的文章,以及内容不过时、有启发性、有借鉴性和有影响力的文章。在文章排序时考虑了文章内容的类别,但是主要是根据文章发表的时间远近来安排的。
(编辑许丽艳)
我是前几年才加入到《中小学管理》编委会的,有机会接触到编辑,不时近距离地观察办刊动态,比普通读者更多地了解编辑思路。在这里,我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些许情况,也许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本书的一些特点。
一、服务实践,提升理论
自《中小学管理》创刊以来,杂志社的办刊主旨就是面向中小学校长,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2004年,杂志曾经为定位的问题展开过讨论并进行过变化尝试。因为国内对核心期刊的评判以理论水准为主要尺度,所以就在杂志上增加了长篇理论文章的数量。对于这种变化,校长们感到杂志上的文章与实践结合、能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不多,在杂志上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
2004年下半年,编辑部在杂志定位上迅速调整了方略,回到了以面向中小学管理实践和回答现实问题为主的轨道上来。但这次调整又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探索一条实践问题研究与理论探索深度结合的途径,即每期围绕一个问题组织专题版块,以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为共同作者,引导讨论和交流,同时,其他常规栏目展开多样话题的讨论。这样,就形成了有块有点、有深有浅、有理论有实践的整体布局。本书所选文章大约有一半来自“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学习型组织建设”、“新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小学学校合并研究”、“校本教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专题,其他文章则来自众多作者的散论。在这种编辑思路的指导下,杂志的理论文章有指向,实践文章有升华,给作者、读者、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找到了结合点。
二、占领高度,赢在细节
要为校长服务,就要统观教育发展的全局,关注新的教育理念、管理观念和重大政策等话题,从宏观上给校长以启发,用新思想推动学校的发展。从创刊以来,杂志这种高屋建瓴的取向是非常明确的,在第二个10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在这方面,杂志具有作者的优势。一批行政官员、学者和优秀校长是杂志的忠实作者,他们从各个视角对当前一些理论、政策问题进行了解读。在本书中,罗洁的《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政策选择与实践探索》、文吉吉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叶澜的《校长今天应该怎样学习?》、熊川武的《中小学需要战略管理》、魏志春的《转型时期现代学校制度的解析》、邬志辉的《学校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建构设想》、季苹的《学校管理学应该研究什么?》等,分别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基础教育现代化、学校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大前沿问题,进行了理论、政策和方法的论述。这些文章的作者所进行的探究,走在了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前列,其中的思想观点至今仍然充满活力。
要为基层服务,就要把选题做深做细,就要方便读者借鉴和引发读者思考,这也是编辑部经常议论的话题。所谓深,不一定是理论的深度,但一定是对问题的深层挖掘。所谓细,主要是指选题要适度地小,有操作性,不泛泛而论。据我所知,为了更深更细地为基层服务,编辑们通过到学校调研、参加会议和访谈专家等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现实问题不断进行梳理,为选编稿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书选编的文章大体代表了这种风格。在重读秦德兵的《“四舍五入”当校长》、李卫兵和李轶的《新校长的烦恼》、郭友等人的《薄弱校如何进行校本培训?》、陈如平的《如何提出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等文章时,读者可以再次感受到这种特点。
三、把握政策,直面争议
近10年是中国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也是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时期,一些理论和政策争论时有发生。怎么反映这种现实,对于《中小学管理》确实是一种比较困难的选择。在我参加的编委会会议上,编委们两次讨论过这个问题,编委会内部在取向和做法上不存在什么争议:一方面,杂志必须宣传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为正确政策的落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维护政策就必须帮助行政机关了解舆情,协助完善政策。杂志的策略应当是在生动地宣传政策、开放地讨论政策和热情地反映民意方面建立起积极的平衡。在本书中,部分文章是“成对”入选的,即反映了杂志办刊的这种思路。杨银付的《素质教育的十六个为什么?》和萧宗六先生的《推进素质教育应澄清的几个认识问题》,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对于素质教育价值和策略的看法;王文元的《北京市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和李金初的《全面认识、准确把握、科学思考公办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政策调整》,则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做了分析。还有一些短小的、以现实问题描述为主要内容的文章,直接抒发了校长对一些现行政策和学校管理行为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建议,言之凿凿,情之切切,给人以启发,以感染。
四、扶持草根,文品升华
与第一个10年精选本的文章相比,杂志的一个很大变化就是扩大了一线的作者群。就数量而言,一线作者要占到50%以上。他们的文章包括办学和教改经验的介绍、政策落实中问题的解剖、工作感想的随笔、对于不同观点的争议等。这些文章给人的感觉不仅实在,而且有思考深度;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事、理、情交融。这种作者队伍结构的变化得益于杂志栏目的调整:不仅在“管理纵横”、“教学管理”、“学生发展与德育管理”等栏目中给实践工作者架设了更大的平台,而且在“探索与争鸣”和“教育行政管理”中,也为基层工作者探讨“高层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舞台。
由于10年来中小学管理杂志发表的文章数量非常多,所以在编辑本书时,只是重点选编了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转载或上了其索引的文章、在读者评刊活动中受到欢迎的文章,以及内容不过时、有启发性、有借鉴性和有影响力的文章。在文章排序时考虑了文章内容的类别,但是主要是根据文章发表的时间远近来安排的。
(编辑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