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具体表现形式,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突破口。它主要包括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特性等。初中生感悟人生,追求真理,崇尚积极健康的生活,都需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来作为情智支撑。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本文仅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活思维品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多向拓展,激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维多向发散的广阔程度。它集中表现为思路宽广,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能用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学习环境国情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哪些?我们中学生能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做好哪些工作?题目一出现,学生觉得正对“胃口”,热情时高涨,纷纷展开讨论,但也有部分同学觉得题目太简单。于是,我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不能仅满足于会做,关键是看谁的分析深刻,看谁的角度更新,谁的点子最多。”这样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了,还有的同学将各种方法罗列在纸上,有的同学甚至发生了争执……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讨论,我和同学共同归纳出如下答案:(1)我们所在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有:①养殖场粪便未经处理排入了大河;②农民大量焚烧植物桔秆;③化工厂难闻的气味;④农民使用各种农药;⑤垃圾到处乱扔。(2)存在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人们的环保意识十分淡薄;②工厂科技创新没有到位;③环保部门没有依法行政;(3)我们中学生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做: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②积极宣传环境国情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③维护环境保护法,勇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这种一题多问的问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二、层层推进,激活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是指思考问题的严密程度。它集中表现为多点、多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把握问题的各种细节,挖掘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复习“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有人认为,承担责任会使我们失去自由,因此,我们应该少承担责任,而有些事情如果不是我们自愿承担的,我们对此就无需负责。”学生看到题目后都在沉思,如何组织运用已学知识完整地回答好这一问题呢?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教师组织引导,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这道题的解题路径,共分六个层次:第一要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懂得能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三,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第四,一旦我们对责任作出了选择,就应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我们的责任;第五,有些应该做的事,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并尽力将事情做好,做到我承担,我无悔;第六,面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责任,我们更要全力以赴去承担。
通过这种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思维方式,不仅使学生直逼答案,思维严密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探究规律,激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理解概念、原理和深入地钻研问题。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挖掘细究、追本求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一定会深刻、牢固、灵活得多,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大有裨益。如对隐藏型思品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善于挖掘隐含条件的弱点,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吃透问题,探寻问题情境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在初三总复习中,我引用“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的事迹设计问题:“王顺友在彝族自治区的深山峡谷里长年跋涉,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时间。20年,行程26万公里,他没有延误一个班期,没有丢失一封邮件。同学们,请仔细分析上述材料,看看其中包含了哪些道理?” 同学们很快就联系到义务和责任,认为这一材料揭示了: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用权命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贯穿这种深挖细究的质疑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和方法,而且极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以上所述只是通过问题设置来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训练找到一个常见的切入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将是我们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这些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我们的课堂。
一、多向拓展,激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就是思维多向发散的广阔程度。它集中表现为思路宽广,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能用多方面的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学习环境国情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哪些?我们中学生能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做好哪些工作?题目一出现,学生觉得正对“胃口”,热情时高涨,纷纷展开讨论,但也有部分同学觉得题目太简单。于是,我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不能仅满足于会做,关键是看谁的分析深刻,看谁的角度更新,谁的点子最多。”这样同学们的热情更高了,还有的同学将各种方法罗列在纸上,有的同学甚至发生了争执……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讨论,我和同学共同归纳出如下答案:(1)我们所在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有:①养殖场粪便未经处理排入了大河;②农民大量焚烧植物桔秆;③化工厂难闻的气味;④农民使用各种农药;⑤垃圾到处乱扔。(2)存在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人们的环保意识十分淡薄;②工厂科技创新没有到位;③环保部门没有依法行政;(3)我们中学生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做: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②积极宣传环境国情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③维护环境保护法,勇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这种一题多问的问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值得我们大力提倡。
二、层层推进,激活思维的严密性
思维的严密性是指思考问题的严密程度。它集中表现为多点、多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把握问题的各种细节,挖掘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复习“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有人认为,承担责任会使我们失去自由,因此,我们应该少承担责任,而有些事情如果不是我们自愿承担的,我们对此就无需负责。”学生看到题目后都在沉思,如何组织运用已学知识完整地回答好这一问题呢?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教师组织引导,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这道题的解题路径,共分六个层次:第一要正确理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第二要懂得能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第三,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理的选择;第四,一旦我们对责任作出了选择,就应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我们的责任;第五,有些应该做的事,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并尽力将事情做好,做到我承担,我无悔;第六,面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责任,我们更要全力以赴去承担。
通过这种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思维方式,不仅使学生直逼答案,思维严密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探究规律,激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深刻地理解概念、原理和深入地钻研问题。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挖掘细究、追本求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一定会深刻、牢固、灵活得多,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大有裨益。如对隐藏型思品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善于挖掘隐含条件的弱点,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吃透问题,探寻问题情境中所蕴含的道理,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在初三总复习中,我引用“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的事迹设计问题:“王顺友在彝族自治区的深山峡谷里长年跋涉,每送一次邮件需要半个月时间。20年,行程26万公里,他没有延误一个班期,没有丢失一封邮件。同学们,请仔细分析上述材料,看看其中包含了哪些道理?” 同学们很快就联系到义务和责任,认为这一材料揭示了: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用权命和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贯穿这种深挖细究的质疑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知识和方法,而且极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以上所述只是通过问题设置来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训练找到一个常见的切入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将是我们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这些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