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中的历史与现实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w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考1977》是一部特殊历史题材的影片,对于特殊题材的处理有着诸多值得探讨的话语空间。其在历史现场的复现,历史中的人物塑造,细节的艺术提炼与创造方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并且在价值观多元且驳杂的现代社会具有呼吁重视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革历史 现实意义 高考
  
  一、镜像中的历史复现
  
  伯格曼导演说,好的电影,一如倒影,一如梦境。《高考1977》就是一部时光的倒影,让我们临流为镜,与时光重逢。集体记忆的唤醒是通过对人物群像的刻画与对物和空间的造型手段来实现的。
  文革对人性压抑的程度足以使其在结束后人们身上仍然带着时代赋予人格的一股执拗,也是一种力图冲破那样压抑的生命冲动。这种期待与它实现的艰难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影片的叙事就是在这种张力推动下进行的。
  期待本身因为其实现的艰难而变为一种负重的诉求,人物群像对知识的诉求,对爱情自由的诉求,对根性的诉求,对身份恢复的诉求,都表现出一种沉重之感。影片中最初以小根宝背300斤粮食以换取回乡的可能就是这种负重心理的外在物化。
  具言之,显而易见的是对知识的诉求,文革特定阶段与知识的断绝使人们对知识有一种超越任何阶段的强烈诉求;陈琼作为知识分子的女儿,她在时代造就的悲剧中亟待一种对旧有身份恢复的诉求。女儿与父亲无法相认。这是人性与阶级性的对立中阶级性对人性的遮蔽与剥夺:而体现在小根宝等人物群像身上除了表层意义上对知识的诉求还体现着下述一点,片头的歌曲中交待了他们是由不同地方来到一起,艰苦的生活,过往的美好,以及人性中与生俱来的那种对根性回归,都激发着他们对于根性与源头自觉而强烈的渴求。这几组彼此并列又相互交叉的诉求,勾画出一幅特定历史阶段中真实而生动的人的图景。
  此外是通过对物与空间的造型营造出一种历史真实感,如大喇叭,穿插进邓小平复出的电视画面。电影投影等。这一系列代表性物的造型为影像复现历史时空的真实感奠定了基调,经历过那年那月人们的集体记忆没有理由不被这样的场景唤醒。
  影片通过对人的塑造,空间与物的造型复现出的历史真实具有某种批判色彩,但这样的批判又显然不是作者的创作动机,它温和得更像一次泪中带笑的追忆,是如此心痛,而又如此甘愿。所有的不甘,执拗早已经在时间的洗礼中模糊,和创口一起平复为一抹影像里诗意的凝视,它没有任何尖锐的政治审视。也许正是带着这样的情感,才让导演给了他的人物命运以终极的关怀。陈琼的身份诉求,在一声泪流满面的“爸爸”中得以完满:张国强的根性诉求,在上海弄堂的人间烟火气息中完美谢幕:而最为动人的,无疑是知识诉求的实现,它在场长播报录取名单的空旷历史回响中一次次地震颤着我们的心弦。小根宝的例外悲剧性结局,这是导演对时代悲剧中付出生命的,曾经在场却永恒缺席者们的集中表述和特殊关照。
  
  二、艺术表达中内涵深刻的细节运用
  
  影片另一重要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经过艺术选择与提炼后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度概括性与历史纵深感的细节。使得时代的变迁与创作主体对历史中人物精神的体认通过凝练的细节运用得以概括。
  
  1 喇叭
  喇叭作为特定时代广泛运用的物件,无疑象征着文革时期对于思想的控制与禁锢。而小根宝被喇叭砸死的情节无疑是将意象的象征作用推向了极致,是思想禁锢对生命扼杀的极端而直接的表述。而最后场长将高考成绩最后通过喇叭公布时,不动声色地体现着喇叭功能的变化:从对思想控制到对生命损害,再到最后对知识的宣扬。这一细节在历史中不同的作用,具有极强的概括性与历史纵深感。
  
  2 印童
  印章是场长不离身的权力象征。也是特定时代对人性遮蔽,僵死的物化现实的概括表达。自由结婚不被允许,是因为不予盖章的要挟:父亲为了让女儿参加高考,不得不伪造印章证实身份:转折之处需要注意,当国强接到高考介绍信的电报时被要求盖上印章,这里的印章是国强自己的名字,个人主体意识开始在此显现。而随着剧情进一步推进,场长与教委的人谈及陈琼父亲伪造图章事宜时。那组人物对话相信会使很多人难以忘怀“你会为了你的女儿这么做吗?”“我会。”随后两人为陈琼写证明,这时盖上的印章则闪烁着温情而动人的人性光辉。文革结束后人性归复的过程仅通过这一物件得到凝练的表达,印章在时间向度上作用的差异。也使其具有了历史纵深感。
  
  3 奔跑
  影片中关于陈琼,张国强等人在高考途中的奔跑导演不惜花费大量镜头去表现。体现着导演作为现代主体对于历史中人物精神的体认,是一种极力推崇与赞美的态度。奔跑无疑象征着对知识的探逐,以及长期压抑状态下扭转命运的生命冲动。导演通过影像对这样的探逐与生命冲动进行了浓墨重彩的礼赞,与此同时。也将其试图依赖影像感染力召唤现代人对知识渴求的现实意义挥洒得淋漓尽致。
  
  三、特殊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
  
  一部经典性电影文本的产生必然同其产生的特定时代发生某种关联性,也就是创作要基于并满足一定的时代需求。我们从这个论点出发来探讨《高考1977》产生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我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了世界,驳杂的价值观与多元的文化相伴而生。拜金主义漠视文化等现象确实在社会甚至校园中存在着,对知识的渴求远不及影片这个湮没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一种呼吁重视文化的主流声音的出现是必然而且自然的。如果这样论述有过度阐释之嫌,那么不妨结合具体现象来证实,《高考1977》上映是在2009年,据资料显示,与往年高考人数的逐年递增不同,本年高考人数大幅度减少,也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次高考人数减少。一方面由于部分条件优越的城市考生选择到国外大学就读,而另一部分弃考考生无疑是对大学生就业前景的不乐观,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话语持怀疑的姿态。在这样的语境下,《高考1977》产生是基于一定的现实需求的观点是成立的。它依赖一种对特定岁月的追忆来宣扬主流价值观,重整一种社会风气。
其他文献
【摘要】罗伯特·布列松,法国电影大师,早年学习美术,30岁开始接触电影,一生留下了14部极具代表性的影片,他的电影带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尤其是电影声音,罗伯特·布列松对电影声音中的三大造型元素——人声、音响、音乐的运用,充分的体现了其对电影声音独特的艺术价值追求。  【关键词】  声音造型 人声 音响 音乐    罗伯特·布列松——电影史上真正的另类大师,朴素简单的电影技法,凝练节制的镜头语言,筒
期刊
[摘要] 中国民间银饰文化是象征文化、民俗文化、造型艺术文化的概括与总合,可以说其包罗万象、通古贯今。不同的区域孕育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浙江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银饰的出现和发展都有着浓重的地域特色,呈现出隽秀、灵动、雅俗共赏的江南婉约之风。  [关键词] 老银饰 装饰艺术 民俗文化  汉末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说到,“凡冠冕、簪钗、镜梳、王真王当、脂粉等都为首饰。”
期刊
【摘要】早在20世纪中期,中国动画电影就在创作中融入了大量本土美学特色,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具有“中国学派”艺术风格的动画体系。这其中的水墨动画电影就以其充满意境韵味的水墨画式淡雅脱俗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种种条件的制约,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视线。中国动画电影需重拾对水墨动画电影的记忆,把握自身民族艺术风格特色,使其在现时代电影语境中重获新生。  【关键词】中
期刊
【摘要】作为台湾新电影的大师,侯孝贤在其电影《戏梦人生》中通过对电影时空的独特处理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息。电影中不仅沿袭了其一贯的情节、事件的淡化,甚至连人物也淡化了,时间和空间本身成为主角,着重于诗意时空的营造。  【关键词】时间省略和延长 景深镜头 散点透视 伦理化空间    毋庸置疑,电影是一门时空的艺术。随着电影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和延伸,各民族、各地区也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体系,尤
期刊
摘要 女性的价值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几个女主角为我们做出了回答,她们的答案即使在女性已经得到彻底解放的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女性 自我 价值    女性的价值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女性的人生价值,是通过事业,爱情,还是婚姻?对于这一女性文学批评的永恒主题,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敝了很好的阐述。  《蒙娜丽莎的微笑》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50年代的美
期刊
【摘要】我国学者提出的生态美学观是对我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美国大型科幻电影《阿凡达》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和壮美的自然景象展现出一幅震撼人,心的生态绝美画卷,同时也向人类发出终极警告。从电影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古典的生态美学观的三个方面:天人合一、会通物我的圆融境界;道法自然、逍遥无为的超然思想;以仁为本,良知在心的绝美生灵,  【关键词】《阿凡达》古典中国 生态美学    前言    20世纪
期刊
摘要:初唐诗人卢照邻,以一首风情华美、流光溢彩的七言歌行诗《长安古意》,奠定了其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当今时代的视觉文化为切入视角,从感性特征、景观盛宴和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对初唐诗歌《长安古意》进行解读。  关键词:视觉文化 《长安古意》    初唐诗人卢照邻,以一首风情华美、流光溢彩的七言歌行诗《长安古意》,奠定了其在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古往今来,受到无数文学家的肯定与
期刊
摘要 从人性在现代文明之中的危机这一角度看,《雨人》这部经典电影给现代人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影片把贝比兄弟二人不同的金钱观,血缘观与生活观三个方面分别进行对比,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人性在现代文明之中沉浮这一现实状况。  关键词 《雨人》 人性 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是以利益为主导,以金钱作为通行证,以时效著称的高质量文明,人们在现代文明中享受着极大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巨额的财富又鞭挞着贪婪
期刊
摘要 《阿基里斯与龟》试图借助影像进行哲学意味的反恩,通过类似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影片借助芝诺悖论架设的多重视域,试图引导观众参与文本思考,从而引发观众自身可能获得的真知。这导致影片从其悲剧叙事不断趋向荒诞,不仅为观众读解创造了表征性的叙事时空,同时使得影片文本自身反映了当下时代症候。  关键词 悲剧 荒诞 助产术 视域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的偈语似乎先在的成为北野武电影的注脚
期刊
摘要:1978年以来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形态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不断改变着我国的媒体生态,驱使传媒业做出相应的改革;同时,传媒业的改革是对传媒属性的再认识,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对于新媒体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变化都可以在传媒领域中清晰的折射出来。  关键词:新媒体 传媒改革 文化生产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