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想做到深入浅出、精益求精,研究教材是重中之中。教材研读需要教者用积极的审美心态,亲历亲为,以获得独到的体验和真知灼见;教者要思考教学内容的重构,关注问题的确立与整合。
[关键词]研读 审美心态 教学重组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56-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深入浅出、精益求精呢?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要想做到深入浅出、精益求精,课前备课是关键,备课设计就是要揭示作品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蕴含的深意和审美价值,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文本的同时,为其提供开阔的文化、社会视野。怎样才能备好课呢?教材研读是备好课的重中之重。
那么什么是研读呢?研字从石,本义指细磨,碾为粉末。研读这里指精细地读,详尽地读。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好的教學设计首先源于真正的阅读,没有好的研读也就无从谈起好的备课、好的讲课。具体来说,教材研读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作为读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阅读价值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不论教参阐述得多么详实透彻,分析得细致深入,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要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新鲜的阅读感受。
(一)教材研读需要积极的审美心态,亲历亲为,以获得独到的体验和真知灼见
语文教师又不是一般的读者,或者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有一种阅读叫“好读书不求甚解”,语文教师的阅读则不能这样随意,浅尝辄止。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识和文本对话,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调动全部的心智、情感和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景与物。总之,每个教师在教材研读中与文本的“对话”都是富于个性化的,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感性和经验参与其中,形成独到的阅读体验和真知灼见,并使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在备课设计与课堂实施中得到实现。
(二)教材研读需要多层面、多角度的观照与鉴赏,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
例如,在准备讲小学语文《他们这样过年》这一课时,首先,研读教材。教师不仅要体会课本中提到的意大利、巴西、法国、加拿大四国过年习俗,还要去查找有代表性的别的国家过年习俗。第二方面,研究教材,是德育目标的研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有两方面:目标一是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国家过新年的快乐,目标二是让学生通过巴西过年的习俗,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第三方面,对教材的研读是知识层面的,通过这一课,让学生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
(三)教材研读不能驻足以往的解读视域
有一种阅读叫陌生化阅读,它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带着时代的气息、探索的目光,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不过度依循原有的解读路径,不懈怠依赖于以往的阅读感受。
二、作为教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教者的阅读境界是要做出准确的教学价值判断
教者的阅读不同于读者的阅读,它的目的性、任务性要非常强,不仅是读懂文本的信息内容,还要用 敏锐的目光审视文本的教学价值,做出准确的教学价值判断。这里的教学价值判断指的是要借助这篇文本教什么?解决用教材教的问题。
(二)教者的阅读需要关注课标学段的要求,准确把握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即教学目标、重难点)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思考教材的资源在哪里,怎么用这个教材、这篇文本,关注教什么,关注教学内容的确定,有助于减少教师备课的无效劳动。教这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技能,应该分享到的人生智慧,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要混淆学段的要求,把第一学段的课上成第二学段的课,把高年级课上成中年级课,要理解把握各学段的要求。
(三)教者的阅读要思考教学内容的重构,关注问题的确立与整合(怎么教,策略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整合说起来容易,备课时做起来就会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几个相关问题的先后次第,某一个问题的分解和逐步达成,某一个内容如何展开和深化等,都要综合考虑与设计。问题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提炼能力,要减少问题的量,提高问题的质,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穿透力,每个问题要能触碰或包容课文相当部分的新内容,给学生感知、思考与阅读创造的空间,使学生有坡可爬,拾级而上。
以上就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看法,笔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工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蔡澄清.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
[2]杨明春主编.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1.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研读 审美心态 教学重组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156-0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深入浅出、精益求精呢?笔者在从事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总结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要想做到深入浅出、精益求精,课前备课是关键,备课设计就是要揭示作品的时代特征,准确把握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中蕴含的深意和审美价值,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文本的同时,为其提供开阔的文化、社会视野。怎样才能备好课呢?教材研读是备好课的重中之重。
那么什么是研读呢?研字从石,本义指细磨,碾为粉末。研读这里指精细地读,详尽地读。教师备课首先要备读,好的教學设计首先源于真正的阅读,没有好的研读也就无从谈起好的备课、好的讲课。具体来说,教材研读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作为读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阅读价值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文本,首先是一个读者。教参替代不了自我的阅读,不论教参阐述得多么详实透彻,分析得细致深入,都无法取代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要追求真正的阅读过程、直接的阅读体验、新鲜的阅读感受。
(一)教材研读需要积极的审美心态,亲历亲为,以获得独到的体验和真知灼见
语文教师又不是一般的读者,或者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读者。有一种阅读叫“好读书不求甚解”,语文教师的阅读则不能这样随意,浅尝辄止。语文教师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与学识和文本对话,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调动全部的心智、情感和经验,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景与物。总之,每个教师在教材研读中与文本的“对话”都是富于个性化的,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感性和经验参与其中,形成独到的阅读体验和真知灼见,并使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在备课设计与课堂实施中得到实现。
(二)教材研读需要多层面、多角度的观照与鉴赏,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层次把握
例如,在准备讲小学语文《他们这样过年》这一课时,首先,研读教材。教师不仅要体会课本中提到的意大利、巴西、法国、加拿大四国过年习俗,还要去查找有代表性的别的国家过年习俗。第二方面,研究教材,是德育目标的研读。经过这一课的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有两方面:目标一是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国家过新年的快乐,目标二是让学生通过巴西过年的习俗,体验到真正的幸福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第三方面,对教材的研读是知识层面的,通过这一课,让学生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
(三)教材研读不能驻足以往的解读视域
有一种阅读叫陌生化阅读,它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带着时代的气息、探索的目光,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不过度依循原有的解读路径,不懈怠依赖于以往的阅读感受。
二、作为教者的阅读——读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一)教者的阅读境界是要做出准确的教学价值判断
教者的阅读不同于读者的阅读,它的目的性、任务性要非常强,不仅是读懂文本的信息内容,还要用 敏锐的目光审视文本的教学价值,做出准确的教学价值判断。这里的教学价值判断指的是要借助这篇文本教什么?解决用教材教的问题。
(二)教者的阅读需要关注课标学段的要求,准确把握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即教学目标、重难点)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思考教材的资源在哪里,怎么用这个教材、这篇文本,关注教什么,关注教学内容的确定,有助于减少教师备课的无效劳动。教这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语言技能,应该分享到的人生智慧,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要混淆学段的要求,把第一学段的课上成第二学段的课,把高年级课上成中年级课,要理解把握各学段的要求。
(三)教者的阅读要思考教学内容的重构,关注问题的确立与整合(怎么教,策略方法)
教学内容的重构与整合说起来容易,备课时做起来就会涉及许多复杂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几个相关问题的先后次第,某一个问题的分解和逐步达成,某一个内容如何展开和深化等,都要综合考虑与设计。问题的设计考验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提炼能力,要减少问题的量,提高问题的质,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穿透力,每个问题要能触碰或包容课文相当部分的新内容,给学生感知、思考与阅读创造的空间,使学生有坡可爬,拾级而上。
以上就是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看法,笔者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工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蔡澄清.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1.
[2]杨明春主编.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5-1.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