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xu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相对缺少社会生活经验,极易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影响,表现出许多不理性、不科学的消费行为。本文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做详细的描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消费行为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6-0209-01
  本文主要是以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群体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寻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异常消费行为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价值认识误区。
  一、不顾家庭经济支付能力,一味攀比消费
  目前,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中出现了不顾家庭经济的具体情况,一味攀比消费,消费支出膨胀的现象。据调查,有将近68%的学生购买很贵的名牌商品是因为看到别人拥有之后的嫉妒虚荣心作祟,只有很少数的学生是依自身需求而定的。高职院校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消费行为,大多只是为了面子,满足一种虚荣。部分工薪阶层和农民家庭的父母即使没有条件担负这种高消费,但为了自己的子女在同学面前不丢面子,他们不得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来满足他们。而作为消费者的那些学生,却不知家长之苦,任意挥霍、肆意要求,实不知这种豪放气派后面掩藏了多少辛酸和汗水。
  二、消费无计划,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但随着社会上一些不健康、不科学的思潮进入学校,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许多冲动消费后的浪费现象。很多学生花钱花得很“糊涂”,不会去计划消费,消费之后也很少去计算消费数目,心中有的只是一本“糊涂账”。据调查,43.7%的学生存在着冲动消费后的消费透支情况。无计划消费即冲动消费,冲动消费是无计划消费的体现。研究学者从不同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冲动消费”的概念,指出冲动消费的几大特征:一是多为非必要性消费,而非购买当日之需;二是多为外部消费环境所激发,而非取决于商品本身;三是多为群体性消费,而非单独的消费行为;四是多为情绪异动时的消费,而非常态下的消费。我们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里,学校食堂每天要准备好几个大桶装同学吃剩的饭菜;一到学期末很多同学就把品相尚好,功能依旧的被子、衣服、鞋子等随手扔掉,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迷失,这种浪费行为愈演愈烈。可见,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人情消费日趋上涨,且愈演愈烈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情消费呈现出一种活跃上升的势头。消费项目多、消费档次高、消费比重扩大,这些都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人情消费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固然重要,但应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必要逢喜事必请客、逢节必过,像马拉松式一样的消费。这不仅会养成高职院校学生不良的消费习惯,而且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26%的学生经常请客,48%的学生有时请客,只有8%的学生从不请客。同时,恋爱消费也愈演愈烈,有30%的学生在调查中表示与自己的异性相处是以物质交流、请客送礼为主。
  四、过分追求个性时尚,社会不良风气抬头
  追求个性时尚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的流行趋势。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都是90后,他们都很在意自己的外表,喜欢追求潮流时髦的东西。在调查“如何看待时尚”时,74.3%的同学表示时尚是强调自我和标新立异,对时尚的追逐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和个人品味;22.4%的同学表示追求时尚与新鲜的事物能给他们带来时时不同的享受、新鲜感觉、刺激感与美好心情。随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过分沉迷于新潮流的追逐,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开始蠢蠢欲动。一些商家为了抢占先机,利用种种手段吸引学生消费。各种广告琳琅满目,看似优惠的条件下其实隐藏着无数陷阱,很多学生经不住巨大的诱惑,糊里糊涂的就跳入了商家的圈套。可见,商家已经将学生作为赚钱的对象,无时无刻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吸引,这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五、重享乐主义,轻精神文化财富
  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因缺少物质财富和金钱而感到莫名的缺憾。在此次调查中尤为体现,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金钱是享乐的基础,有了钱就能随时随地享乐”,他们把金钱看做是人生价值。认为没有金钱的享乐是“穷开心”,只有金钱消费才能带来种种的乐趣和情趣。现如今的学生不重视人文素质的养育与形成,过分追求物质享乐反而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以至许多老师无奈地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有上进心了,只知道如何玩乐。然而,过分追求享乐感,高职院校学生在过度消费中常常体验到消费带来的心理满足和感官刺激,并对这种刺激存在着强烈渴望,他们逐渐对任何事情都兴致缺缺,沉溺于“消费快感”之中造成精神世界的空虚,严重的甚至因得不到消费的满足而出现精神抑郁。
  【参考文献】
  [1]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李晓霞等.消费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玉奇.论大学生消费与消费观的培养[J].高教研究,
  2006.
  
  责任编辑:张立敏
其他文献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它既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又能加强高等教育之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 办学模式 国际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1-0240-01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
[摘要]《孤独者》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里的一篇小说,文章展示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改革主义者所面临的满怀一腔报国热忱却徒劳无功的悲剧。本文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魏连殳这个极具悲剧性色彩的人物,探讨了时代的悲剧决定了魏连殳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孤独者 悲剧 必然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081-02  《孤独者》这个故事展
摘要:本文以吉利汽车品牌利用热点事件来“借势”营销为例,分析了国内汽车品牌借势营销现状,重点分析了吉利汽车品牌是如何通过对事件媒体中“借势”方法的利用来达到宣传推广营销的目的。  关键词:吉利汽车 借势营销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56-02  一、中国汽车品牌借势营销现状  1.中国汽车品牌借势营销主旨  品牌是汽车企业
[摘要]民俗是在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世代传承的文化事象,这些文化事象在传承中不断发生变迁是民俗本身的固有特征。旅游开发虽然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古镇的民俗传承,但却不是其民俗变迁的唯一原因。旅游开发引发古镇民俗变迁的主要介质为旅游规划和旅游经营。  [关键词]旅游古镇 古镇民俗 民俗变迁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8-0055-02  民俗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涌出了很多的名人雅士,而且散文极富盛名。到了战国末期,各家思想和论说文已经趋于成熟。《劝学》就是《荀子》中的一篇论说文,在当时极富盛名,现在也广为流传,被奉为经典之作。它不仅生动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还分享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通篇结构缜密,逻辑清晰,言辞透彻,文采丰富,也是当时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代表作品。《劝学》不仅告诉读者学无止境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其中的文辞繁复、比
[摘要]本文尝试从社会学入手,以海子《五月的麦地》为个案,来讨论海子诗歌中的乡土情思及其孤独主题。海子作为当代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歌一直活跃在诸多学者的视域,从未消歇。芸芸学者亦从各种角度、各种主题解读海子的诗情人生,参悟海子诗歌的情感诉求及其人文情怀。窃以为从社会学角度来阐释海子诗歌的心灵关照不失为一种新的途径和突破口。  [关键词]海子 麦地 诗歌 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I207.25
摘要:随着互联网 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领域,多媒体传统教室虽然进行了数字化教学互动改革,但只是固定场所、固定位置、固定方式,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不理想,师生的互動也不够灵活、简单、方便。从现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前沿方向分析出发,着重于研究如何利用移动技术,实现模拟导游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移动环境 模拟导游 即时互动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
[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由于职业性质的原因,他们跟个人系统以外的群体以及个人进行互动的机会较少,相互之间互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本文以“非语言符号”特写铜川市公交六路司机——一个特定的群体,在公交六路线上通过“鸣笛”的非语言行为方式进行交流,重新解读司机的鸣笛互动,以具有代表性的非语言符号来分析这种互动对司机群体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鸣笛 非语言互动 符号 司机  [中
[摘要]独立院校艺术类学生在特殊的时代和环境影响下,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此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找到行之有效的途径,能够在深入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家庭环境,因地制宜、重点研究、因材施教、实行定制化的教育服务与引导。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学生 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在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实现制度治理层面的有效建设和发展,文章对高校学生工作法治缺失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并依据法律与法治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原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尝试从观念改变以及机制建设层面对高校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提出建设方案。  [关键词]法治 高校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