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新时代下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要求,从如何构建“部门(学员)联动精准策略、助推培训驱动精准提升能力、制度促动精准管理机制、评估拉动精准加速成长、质量推动精准风格打造”的“五动五精准”教师队伍,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五动五精准;队伍建设;实践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列入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将“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各地教育部门也都把各种强师工程列为教育规划里的重点任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强烈政策诉求和坚实的政策基础。
自21世纪初诞生以来,名师工作室在全国各地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壮大,从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其对区域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等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经验。
一、名师工作室教师队伍培养策略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研究,涵盖了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影响作用、结构因素、基本模式、运行机制、途径和策略等各个方面。这些研究中,基本都把名师工作室中教师队伍培养策略作为研究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觀点。
马张留指出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应该遵循以下五个策略:(一)团队指导策略;(二)项目引导策略;(三)实践评价策略;(四)互动交流策略;(五)持续发展策略。
何如提出了名师培养的四大策略:(一)共商工作室发展规划;(二)立体式研修(自主研修、主题交流、专题讨论、网络研修、资源呈现);(三)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四)开展可操作的评价。
陈志其提出了名师培养三大策略:(一)共建发展愿景,形成研修共识;(二)共享教学智慧,形成研修机制(课例研修、课题推进、个人反思与建构);(三)检验研修成果,促成行为转变。
周春良提出了卓越教师培养的六个途径和策略:(一)自主发展,内在动力(学习、热爱、坚持);(二)文化引领,价值导向;(三)制度建设,规则保障;(四)团队合作,同伴互助;(五)项目推动,现实依托;(六)教师培训,重要途径。
纵观查阅的相关研究文献,关于名师工作室中教师队伍培养的策略可以概括如下:(一)共商工作室发展规划,共同参与,达成共识;(二)专家引领,集体研修,同伴互助;(三)项目驱动,课题带动,研训结合;(四)制度建设,规则保障,约束机制;(五)搭建平台,成果展示,学有所成;(六)考核评价,量化目标,激励拉动。
目前,有关名师工作室中教师队伍培养的策略,符合名师培养的相应原则,取得了一定成效,产生了值得借鉴的成果。但是,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培养策略和措施缺乏对工作室成员个性特征和成长阶段等个性化的考虑,也就缺乏更具有针对性地因材施策,培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就成员个人而言,也因个人的规划没能与工作室的规划很好地契合,个人成长无法做到最大化。
二、探索“五动五精准”教师队伍培养策略
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的完善和补充,秉持“精准培养”理念,提出了名师工作室“五动五精准”教师队伍培养策略的创新实践,在立足名师工作室三年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名师工作室每位成员的发展需求,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名师工作室以“五动五精准”培育策略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将名师工作室打造成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一)部门(学员)联动精准助推策略
1.名师工作室加强与上级联动配合,形成合力,拓宽成员学员学习提高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三年内教龄的教师每年上一节汇报课和开展一次讲座、六年内教龄的教师每年上一节精品课和开展一次讲座、九年内或以上教龄的教师每年上一节示范课和开展一次讲座。
2.工作室成员和学员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潜力,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明确自身追求目标,相互间进行“一对一”监督,“面对面”考评,“实打实”问效。
3.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工作室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工作研讨、交流研讨、观摩研讨进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培训驱动精准提升能力
培训就是培养 训练,通过“请进来导,走出去学”的教师培训战略,如“专题示范,提升理论”“课题带动,研有专攻”“经验交流,研培一体”“参观考察,拓宽思路”等途径,促进心育教师“六力”(规划能力、教学能力、咨询能力、指导能力、培训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
1.规划能力:包括学校学科规划、校本课程及开发(需求调查等)、自我专业发展规划。
2.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基本功)、教学评估。
3.咨询能力:包括理论、技能、工具箱。
4.指导能力: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学科委员培训等。
5.培训能力:包括专题讲座、工作坊、沙龙等。
6.科研能力:发现真问题,以科学研究态度,用专业方式寻求解决方法。
每位学员和成员每学期不少于5次线下或线上培训,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三)制度促动精准管理机制
要想工作开展得好,制度保障要先行。建立《名师工作室三年规划》《名师工作室章程》《名师工作室学年工作计划》,为成员和学员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形成导向、激励的管理机制。 1.制度保障。把各项制度列入工作室发展规划,并具体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去。针对自身的个性特长,每位成员与学员进入时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学习、研究计划。如下表所示:
2.经费保障。把专项资金进行有计划使用,设立专门账户,用于工作室购买资料、设备配置、集中研修、培训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工作室研究成果的宣传、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等开支。
3.时间保障,有专门时间投入,成员和学员固定参加每月一至二次线上或线下的工作室集体研讨活动,每年二次以上集中培训活动,二次市内的交流活动,任期内二至三次省内外考察交流活动。
(四)评估拉动精准加速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双因素激励理论,他认为“导致对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事件是截然不同”,其中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心心理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自身、责任感和发展等为激励因素。有压力就会有动力,工作室采用自评、他评、综合评的方式,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分为过程性考核、年度考核和终结考核三層次。过程性考核不定期进行,年度考核一年一次,终结考核为三年工作周期结束时进行全面考核。
(五)质量推动精准风格打造
名师工作室可以通过加大优质成果培养的力度,在保证量的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现和培育精品项目,逐步使工作室人员成为“热爱学习、定力强大、目标明确、积累丰富、精于提炼、技艺高明”的新时代教师。工作室成员和学员三年内至少主持或参加课题研究1项;每年至少写一篇以上的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育案例,工作室择优推荐到省级以上ISSN/CN公开刊物发表或参加市级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每年发布教育资源数量不少于8条;每人每学期做到六个一:提供一个微课作品、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一例个案(团体)辅导、一篇读书心得、一篇培训心得、一篇工作室学期总结。
三、名师工作室考核评价
工作室研修周期为三年,每学期考核评价采用自评、他评、综合评方式,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工作室设立“工作室优秀学员”“工作室学习积极分子”等奖项,每个学期末进行评选,颁发证书及奖品。并优先推荐参与学科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对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评选。
四、结论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有组织、有方案、有实施计划的“团队”。它有配套制度和运行的机制,着重培养教学型与研究型等多方位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实践证明,构建“五动五精准”的培养策略,可以促进工作室团队的整体发展;可以通过工作室去带动、去引领、去辐射更多的教师成为专业能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成长共赢、全员共升的总目标。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只要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新路径,牢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切嘱托,名师工作室的教师队伍建设一定会提交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马张留.对促进名师工作室高效运作策略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2]何如.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何如名师工作室为例[D]. 湖南大学,2017.
[3]陈志其.名师工作室研修模式及其改进策略研究——以兰州市L名师工作室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周春良.卓越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基于163位特级教师的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
[5]吴振兰.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基于“顾晓华名师工作室”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五动五精准;队伍建设;实践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列入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将“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列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各地教育部门也都把各种强师工程列为教育规划里的重点任务。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强烈政策诉求和坚实的政策基础。
自21世纪初诞生以来,名师工作室在全国各地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壮大,从相关研究成果显示,其对区域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等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借鉴意义的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经验。
一、名师工作室教师队伍培养策略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研究,涵盖了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各个方面。如,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影响作用、结构因素、基本模式、运行机制、途径和策略等各个方面。这些研究中,基本都把名师工作室中教师队伍培养策略作为研究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和探讨,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觀点。
马张留指出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应该遵循以下五个策略:(一)团队指导策略;(二)项目引导策略;(三)实践评价策略;(四)互动交流策略;(五)持续发展策略。
何如提出了名师培养的四大策略:(一)共商工作室发展规划;(二)立体式研修(自主研修、主题交流、专题讨论、网络研修、资源呈现);(三)搭建多元展示平台;(四)开展可操作的评价。
陈志其提出了名师培养三大策略:(一)共建发展愿景,形成研修共识;(二)共享教学智慧,形成研修机制(课例研修、课题推进、个人反思与建构);(三)检验研修成果,促成行为转变。
周春良提出了卓越教师培养的六个途径和策略:(一)自主发展,内在动力(学习、热爱、坚持);(二)文化引领,价值导向;(三)制度建设,规则保障;(四)团队合作,同伴互助;(五)项目推动,现实依托;(六)教师培训,重要途径。
纵观查阅的相关研究文献,关于名师工作室中教师队伍培养的策略可以概括如下:(一)共商工作室发展规划,共同参与,达成共识;(二)专家引领,集体研修,同伴互助;(三)项目驱动,课题带动,研训结合;(四)制度建设,规则保障,约束机制;(五)搭建平台,成果展示,学有所成;(六)考核评价,量化目标,激励拉动。
目前,有关名师工作室中教师队伍培养的策略,符合名师培养的相应原则,取得了一定成效,产生了值得借鉴的成果。但是,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培养策略和措施缺乏对工作室成员个性特征和成长阶段等个性化的考虑,也就缺乏更具有针对性地因材施策,培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就成员个人而言,也因个人的规划没能与工作室的规划很好地契合,个人成长无法做到最大化。
二、探索“五动五精准”教师队伍培养策略
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的完善和补充,秉持“精准培养”理念,提出了名师工作室“五动五精准”教师队伍培养策略的创新实践,在立足名师工作室三年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名师工作室每位成员的发展需求,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作用。名师工作室以“五动五精准”培育策略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将名师工作室打造成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一)部门(学员)联动精准助推策略
1.名师工作室加强与上级联动配合,形成合力,拓宽成员学员学习提高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三年内教龄的教师每年上一节汇报课和开展一次讲座、六年内教龄的教师每年上一节精品课和开展一次讲座、九年内或以上教龄的教师每年上一节示范课和开展一次讲座。
2.工作室成员和学员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潜力,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明确自身追求目标,相互间进行“一对一”监督,“面对面”考评,“实打实”问效。
3.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工作室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工作研讨、交流研讨、观摩研讨进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培训驱动精准提升能力
培训就是培养 训练,通过“请进来导,走出去学”的教师培训战略,如“专题示范,提升理论”“课题带动,研有专攻”“经验交流,研培一体”“参观考察,拓宽思路”等途径,促进心育教师“六力”(规划能力、教学能力、咨询能力、指导能力、培训能力、科研能力)的提升。
1.规划能力:包括学校学科规划、校本课程及开发(需求调查等)、自我专业发展规划。
2.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基本功)、教学评估。
3.咨询能力:包括理论、技能、工具箱。
4.指导能力: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学科委员培训等。
5.培训能力:包括专题讲座、工作坊、沙龙等。
6.科研能力:发现真问题,以科学研究态度,用专业方式寻求解决方法。
每位学员和成员每学期不少于5次线下或线上培训,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三)制度促动精准管理机制
要想工作开展得好,制度保障要先行。建立《名师工作室三年规划》《名师工作室章程》《名师工作室学年工作计划》,为成员和学员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形成导向、激励的管理机制。 1.制度保障。把各项制度列入工作室发展规划,并具体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去。针对自身的个性特长,每位成员与学员进入时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和学习、研究计划。如下表所示:
2.经费保障。把专项资金进行有计划使用,设立专门账户,用于工作室购买资料、设备配置、集中研修、培训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工作室研究成果的宣传、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等开支。
3.时间保障,有专门时间投入,成员和学员固定参加每月一至二次线上或线下的工作室集体研讨活动,每年二次以上集中培训活动,二次市内的交流活动,任期内二至三次省内外考察交流活动。
(四)评估拉动精准加速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双因素激励理论,他认为“导致对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事件是截然不同”,其中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心心理因素,如成就、认可、工作自身、责任感和发展等为激励因素。有压力就会有动力,工作室采用自评、他评、综合评的方式,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分为过程性考核、年度考核和终结考核三層次。过程性考核不定期进行,年度考核一年一次,终结考核为三年工作周期结束时进行全面考核。
(五)质量推动精准风格打造
名师工作室可以通过加大优质成果培养的力度,在保证量的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发现和培育精品项目,逐步使工作室人员成为“热爱学习、定力强大、目标明确、积累丰富、精于提炼、技艺高明”的新时代教师。工作室成员和学员三年内至少主持或参加课题研究1项;每年至少写一篇以上的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育案例,工作室择优推荐到省级以上ISSN/CN公开刊物发表或参加市级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每年发布教育资源数量不少于8条;每人每学期做到六个一:提供一个微课作品、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一例个案(团体)辅导、一篇读书心得、一篇培训心得、一篇工作室学期总结。
三、名师工作室考核评价
工作室研修周期为三年,每学期考核评价采用自评、他评、综合评方式,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工作室设立“工作室优秀学员”“工作室学习积极分子”等奖项,每个学期末进行评选,颁发证书及奖品。并优先推荐参与学科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培养对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评选。
四、结论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有组织、有方案、有实施计划的“团队”。它有配套制度和运行的机制,着重培养教学型与研究型等多方位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实践证明,构建“五动五精准”的培养策略,可以促进工作室团队的整体发展;可以通过工作室去带动、去引领、去辐射更多的教师成为专业能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共生、成长共赢、全员共升的总目标。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只要不断创新实践,不断探索新路径,牢牢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殷切嘱托,名师工作室的教师队伍建设一定会提交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马张留.对促进名师工作室高效运作策略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0(10).
[2]何如.名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何如名师工作室为例[D]. 湖南大学,2017.
[3]陈志其.名师工作室研修模式及其改进策略研究——以兰州市L名师工作室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周春良.卓越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基于163位特级教师的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
[5]吴振兰.名师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基于“顾晓华名师工作室”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