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蕴分享互动促生成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823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适切性与重要性。苏教版数学三下“吨的认识”一课,不向学生建构1克和1千克这样的质量观念,还是可以借助秤量、掂量等实践操作活动进行学习。“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计量单位,因此在学生具体体验感悟1吨有多重,从而建立关于1吨或几吨的感性认识,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操作实践、合理推算、发散延伸等多向交往互动,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逐步体验和感悟1吨有多重,进而认识几吨,促进学生对“吨”这一新的质量观念的建构。
  一、动手实践,互动中初步体验
  认识计量单位,往往离不开动手实践。尤其是形成1吨的感性认识,因为它是难以掂量的。为此,教者组织了三层搬动重物的小组体验活动,并且都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首先是分小组搬动质量是10千克一袋(因为难以操作,教者置换了教材提供100千克一袋大米的素材)的大米,通过每个组员的亲历活动体验建立10千克的质量观;其次是组员互抱,体验30千克左右有多重;最后进行有趣的大力士比赛,看谁抱10千克一袋米的袋数多。虽然这些活动似乎与1吨的感知相差太远,但就是这样学生间合作的体验活动与活动感受的交流分享,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知了身边和生活中较重的事物,为后面建构1吨的质量观找到了生长基点,也为后续推理想象活动埋下了伏笔。
  二、合理推算,互动中丰富感知
  有了上述学生感性体验的基础,教师紧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多少袋这样的大米正好是1吨?适时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部分学生已知1吨是1000千克),引出100袋这样的大米就是1吨,1吨就是1000千克的进率关系。继而引发学生推算1吨大约相当于我们班多少个同学的重量,通过估计推理,学生惊讶地发现要33个左右同学的体重总量才是1吨。不难预测,学生此时心理可能就在想着:我刚才抱一个同学几乎抱不动,更别说33个同学了;刚才我们班大力士才勉强抬得动3袋米,100袋恐怕得用汽车运了吧……当然,1吨观念的建立仅此两例还不够,毕竟它是难以实在地、亲身地去感受。所以,此时更要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丰富的、利于推算想象的事物,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为1吨的认识积淀足够的表象。在此教者把想想做做练习2中阅读现成课本信息来体会1吨的内容提前,并稍作变化,即图片只给出一头牛、一袋水泥、一桶油、一头猪的质量,不要直接给出每种物体的数量。同时出示小组探究问题: ① 每人选一事物,推算一下多少数量正好是1吨?② 组内交换检查,推算是否合理正确?③ 还能再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不同例子吗?通过分组活动与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多少头多重的牛正好是1吨?多少袋多重的水泥正好是1吨?……在此基础上由电脑动态出示相应数量的集合图(也可以预设一些书本之外学生身边常见的其他动物重量、成人体重等实例),深刻感受1吨的多少,使学生积淀1吨的丰富表象,也为以后的想象估计、理性思考、灵活应用等奠定了基础。
  三、发散延伸,互动中深化认识
  《课标》指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第一学段目标数学思考中提到“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认识几吨的教学环节,为进一步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的、可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教者课前布置了让学生收集有关1吨或几吨的生活情境图片,课堂上适时让学生分组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熟悉而典型的生活运用场景,如汽车载重5T的标示、有限重10T标示的桥梁、电梯限乘13人(约1吨)、某种恐龙约重45吨、海洋中某一种鲸鱼约重75吨……丰富的场景、生动的图片、和谐的互动,不断拉近了“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深化了吨和几吨的认知,促进了数感的建立,学生的思维也逐步从表层感性走向理性深入。在随后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的练习中,学生的表现已是得心应手,思考问题的方式已从表象感性逐步上升至理性直觉层面。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一些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或疑难问题的学习,我们都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分享的互动学习中,提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不断提升对所学内容的思考理解与后续学习的迁移运用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后,如何处理教学内容增加与考试时间提前的矛盾,是一线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教师掌握微信公众平台的具体操作方法后,搭建具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特色的个人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增加与考试时间提前的矛盾。  关键词:新高考;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学  浙江省新高
陈嘉映 著  华夏出版社 出版  2011年5月  林语堂先生在《读书这件雅事》中写道:“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着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力的读物”。著名哲学家陈嘉映教授的《说理》就是这样一本具有沉思默想价值的好书。  本书是陈嘉映教授集四十年从事哲学思考与研究形成的最重要的哲学专著。全书围绕道理与说理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共分九章,以语言分析哲学的方
摘 要:从2000年开始,随着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逐步过渡,各地高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已历时10余年,立足于社会需求与专业发展,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受到幼儿园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学苗质量的局限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认知能力、专业技能等有待进一步加强,这里,笔者从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引导方面谈一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班主任工作;思考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确切说,是一门集社交
Abstract: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harlotte Bronte’s experience and Jane Eyre’s,it proves that any character and plot have the trace of the author. Therefore,the novel can be analyzed and understood
摘要:以《大学英语精读》一、二册中的4篇议论文为样本,具体分析了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其对英语议论文的语篇结构、衔接与连贯、语段发展、论证方法产生的影响,发现除了第八单元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不能典型地反映出中西思维方式在英语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外,其余3篇都能体现出英语议论文的特点。但对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为“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就上述特点调研,发现结
摘 要:为提高学生综合水平,我们针对教改实验班培养方案,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按照“突出基础,强化应用,合理综合,注重创新”的指导思想,对实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实验考核方案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
摘 要:从2020年绍兴市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中考第24题的分析可得:该试题有遵课标、小切口,重综合、求创新,强能力、高立意的特点,从而得出考查目标的设置依据课标要求、情境创设和设问注重知识理解的命题轨迹,以及研读课标、明晰目标,适度训练、提升能力,关注热点、思想引领的教学导向。  关键词:中考试题命制;命题轨迹;教学导向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
摘要: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推行,对教师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语文教师就是有独创的见解,能够尽快吸收新的教研成果的教师。其应当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敬业奉献的精神。本文中小学语文教师创新培养的原因入手,着重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师创新培养的方法与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小学;语文教师;创新培养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师创新
摘要:依恋在婴儿从母体分离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伴随着个体的一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0〖FGS〗~〖FGN〗15岁,安全依恋的满足情况对于婴儿显得尤为重要,影响依恋的因素主要是母亲对婴儿生理需求的满足情况,是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的类型对成年后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0〖FGS〗~〖FGN〗15岁婴儿;依恋;婚姻关系  一、引言  出生是个体遇到的第一次“人生变故”
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民事立法进入民法典时代。《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开篇之作,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又是民法典的总纲,规定了民事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等。相较于其他对《民法总则》进行解读或释义的书籍,杨立新教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要义与案例解读》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本书体现了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正因为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