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出纳岗位实务》是中职学校财经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实操课程。我们紧扣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紧跟岗位能力变化的趋势,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实训(实操)教学中引入了职业化教学的理念,把课程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为一次课,把一次课分为主题/介绍/破冰、循环圈1/2、主题、循环圈2/2、小结/作业五个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适合企业的需要。
关键词:职业化;中职;出纳岗位实务;实训(实操)
【中图分类号】G420
《出纳岗位实务》是中职学校财经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实操课程,其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出纳岗位的工作。据调查,目前企业需要的出纳人员,一要专业基本功扎实、上手快,到企业后要能马上顶岗作业;二要具有专业综合素质,通过一定的专业技能考核认证,持有各种专业等级证书;三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出纳岗位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紧扣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紧跟岗位能力的变化趋势,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须解决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中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导致技能训练不足,教学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学生职业素养缺乏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我们发现,在《出纳岗位实务》教学中,采用职业化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形成融为一体,凸显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建设性与多样性,满足学生技能形成的当前就业需求和终身发展的未来需求。
职业化及职业化实训(实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化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化就是受教育者能够有一定的机会去获得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与实践能力以及行业活动的具体化,了解行业从业者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行业外部对该行业作为一种职业的认同。其实,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让从业者在知识、技能、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法,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中职课程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是指让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未来从事某种事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教育。关于职业素养,我们将它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意义
1.《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业人员的新的要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出纳岗位的人员需求越来越大。出纳的岗位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传统的《出纳岗位实务》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关注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没有与出纳岗位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与社会的实际要求相差很大。而《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则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切实填补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
(二)《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是现代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的《出纳岗位实务》教学都是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职业素养的教育,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严重脱离了出纳岗位的实际需求。《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是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过程中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为侧重点,以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个人的职业水平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这正是我国中职学校《出纳岗位实务》教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职教育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迫切需要。
(三)《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毕业生的职业道德
《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把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和技能的实训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形成包括职业综合能力、专用能力、通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在内的职业基本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过程中了解角色转变的心态和能力要求,树立正面的职业心态,进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在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团队,并成为团队的一员,可以掌握与上级、同事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方法与技巧,也可以掌握提高自己专业形象的方法,为自己的职业成长奠定基础。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出纳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模式
职业化实训(实操)要求中职学校从学生入校起,通过“教师表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场评价”等方式营造逼真的职业氛围,从学生管理、专业实训、教育教导、学习生活、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生的“准职业人”角色进行职业化的规范转型和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有效的产业和职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做到职业化的表率,从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和职业规划的认识教育,以职业标准去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性、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在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需要我们把课程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为一次课。我们把一次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
1.主题/介绍/破冰。这个环节可以使教师介绍今天课程的主题,或者是由师生共同参与一个游戏或活动。我们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时,引入了企业的晨会模式。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学生按班级人数分组,每组5——8人为宜,每组为一个企业(团队),有自己的负责人和主持人。在晨会中,要求主持人主持晨会,老大提出今天的学习要求,每一位组员们分享上一次课的学习心得,最后由企业(团队)全体成员一起展示自己的团队文化。通过晨会,不仅复习了旧知识,把课堂单调的考勤管理融入到团队活动中,而且可以营造学习气氛,调整学习心态,调动学习激情,树立团队典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循环圈1/2。在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在晨会后跟大家分享一个跟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案例的分享要分为两个部分,从案例在最高潮处断开,该环节只讲前一部分。该环节的目的是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这个环节抛出循环圈,目的是让学生积极思考跟本课主题相关的问题,再次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主题。此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本次课的主要理论知识或专业基本技能。有了晨会和循环圈1/2的基础奠定,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求知欲愈强,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吸收掌握进入最佳状态,是最适合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机。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这个环节,我们主要是讲授理论知识或者让学生练习出纳岗位的点钞、现金、银行存款、支付结算、账簿处理等基本技能。经过了晨会和循环圈1/2,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学习上,教师根本就不用为课堂纪律等操心,同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也会带动教师的教学激情,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教起来快乐,达到师生双赢的理想状态。
4.循环圈2/2。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这个环节,教师分享完剩下的一半案例后,让学生回到团队中,总结本次课学习的知识,同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针对案例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既复习了本次课内容,让学生自己对本次课内容做出一个小结,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素养。
5.小结/作业。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这个环节,由教师在课堂结尾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重点、难点,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使新的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利用它们奠定基础。同时,因为教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个课题须连续几节课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题,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付出就会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效果
我们自从在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以来,学生能够通过课内教师的指引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探索,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求异、学会创新,同时对专业学习、就业准备有清晰的认识,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体验,知识才会转化为技能。同时,团队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据调查,自从我校在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对口专业就业率达到50%以上,远远高出同类学校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美)迈克·W·马丁,罗兰·辛津格.工程伦理学[M].李世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
[2]陆卡娅.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J].高教论坛,2006,(8);
关键词:职业化;中职;出纳岗位实务;实训(实操)
【中图分类号】G420
《出纳岗位实务》是中职学校财经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实操课程,其目标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适应出纳岗位的工作。据调查,目前企业需要的出纳人员,一要专业基本功扎实、上手快,到企业后要能马上顶岗作业;二要具有专业综合素质,通过一定的专业技能考核认证,持有各种专业等级证书;三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好的沟通能力。因此,《出纳岗位实务》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紧扣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紧跟岗位能力的变化趋势,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必须解决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中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导致技能训练不足,教学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学生职业素养缺乏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我们发现,在《出纳岗位实务》教学中,采用职业化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够将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形成融为一体,凸显教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建设性与多样性,满足学生技能形成的当前就业需求和终身发展的未来需求。
职业化及职业化实训(实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化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化就是受教育者能够有一定的机会去获得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与实践能力以及行业活动的具体化,了解行业从业者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行业外部对该行业作为一种职业的认同。其实,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让从业者在知识、技能、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法,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中职课程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是指让中职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未来从事某种事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教育。关于职业素养,我们将它定义为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二、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意义
1.《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业人员的新的要求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出纳岗位的人员需求越来越大。出纳的岗位要求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传统的《出纳岗位实务》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关注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没有与出纳岗位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与社会的实际要求相差很大。而《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则是从现实需要出发,切实填补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
(二)《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是现代会计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的《出纳岗位实务》教学都是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轻视职业素养的教育,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严重脱离了出纳岗位的实际需求。《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是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过程中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为侧重点,以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个人的职业水平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这正是我国中职学校《出纳岗位实务》教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中职教育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迫切需要。
(三)《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毕业生的职业道德
《出纳岗位实务》的职业化实训(实操)把职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和技能的实训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形成包括职业综合能力、专用能力、通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在内的职业基本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过程中了解角色转变的心态和能力要求,树立正面的职业心态,进而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在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团队,并成为团队的一员,可以掌握与上级、同事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方法与技巧,也可以掌握提高自己专业形象的方法,为自己的职业成长奠定基础。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出纳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模式
职业化实训(实操)要求中职学校从学生入校起,通过“教师表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场评价”等方式营造逼真的职业氛围,从学生管理、专业实训、教育教导、学习生活、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学生的“准职业人”角色进行职业化的规范转型和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有效的产业和职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做到职业化的表率,从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专业职业和职业规划的认识教育,以职业标准去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性、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在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需要我们把课程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为一次课。我们把一次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
1.主题/介绍/破冰。这个环节可以使教师介绍今天课程的主题,或者是由师生共同参与一个游戏或活动。我们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时,引入了企业的晨会模式。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学生按班级人数分组,每组5——8人为宜,每组为一个企业(团队),有自己的负责人和主持人。在晨会中,要求主持人主持晨会,老大提出今天的学习要求,每一位组员们分享上一次课的学习心得,最后由企业(团队)全体成员一起展示自己的团队文化。通过晨会,不仅复习了旧知识,把课堂单调的考勤管理融入到团队活动中,而且可以营造学习气氛,调整学习心态,调动学习激情,树立团队典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循环圈1/2。在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在晨会后跟大家分享一个跟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案例。案例的分享要分为两个部分,从案例在最高潮处断开,该环节只讲前一部分。该环节的目的是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这个环节抛出循环圈,目的是让学生积极思考跟本课主题相关的问题,再次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主题。此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本次课的主要理论知识或专业基本技能。有了晨会和循环圈1/2的基础奠定,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求知欲愈强,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吸收掌握进入最佳状态,是最适合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时机。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这个环节,我们主要是讲授理论知识或者让学生练习出纳岗位的点钞、现金、银行存款、支付结算、账簿处理等基本技能。经过了晨会和循环圈1/2,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学习上,教师根本就不用为课堂纪律等操心,同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也会带动教师的教学激情,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教起来快乐,达到师生双赢的理想状态。
4.循环圈2/2。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这个环节,教师分享完剩下的一半案例后,让学生回到团队中,总结本次课学习的知识,同时,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针对案例充分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既复习了本次课内容,让学生自己对本次课内容做出一个小结,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分析问题,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素养。
5.小结/作业。在《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这个环节,由教师在课堂结尾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重点、难点,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主题的理解,使新的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学习和利用它们奠定基础。同时,因为教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个课题须连续几节课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在做小结时提出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考题,造成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学生在好奇心的诱导下主动预习新课,悬念成为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和桥梁。这样不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导向,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付出就会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四、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的效果
我们自从在中职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以来,学生能够通过课内教师的指引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探索,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求异、学会创新,同时对专业学习、就业准备有清晰的认识,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必须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和体验,知识才会转化为技能。同时,团队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共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据调查,自从我校在会计专业《出纳岗位实务》课程开展职业化实训(实操)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对口专业就业率达到50%以上,远远高出同类学校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美)迈克·W·马丁,罗兰·辛津格.工程伦理学[M].李世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
[2]陆卡娅.浅析高校职业化教育[J].高教论坛,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