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点燃学生创作热情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教学经历,一个写作任务布置下去,常常会听到学生们一声叹息:“又要写作文了!”写作文几乎成了时下许多学生挥之不去的心病。于是乎,胡编乱造者有之,移花接木者有之,无病呻吟者有之,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生对作文越来越缺乏兴趣,甚至对作文产生了厌倦感。但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必须构建大作文教学观,教师要利用所有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写作的冲动。
  一、巧妙命题,活跃写作思路
  首先,要避免作文命题成人化倾向,特别注意命题的趣味性。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就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同是写人记事的作文,“我的童年”命题就有点成人化,而“妈妈叫我小淘气”、“我真聪明”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很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他们回味童年的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其次,立意上要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因此,我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要求写真实的话,做诚实的孩子。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而教师在指导时,主要是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促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一次我出了个作文题“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即启发学生回顾:同学们,你们背地里做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请大胆说出你们心中的秘密。于是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然后将学生的议论归纳整理如下:一件好事、可笑的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愚蠢的事等,结果这次写出来的文章就不再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八股”,而是在思想上再次自我认识和反省的个性化作文。
  二、关注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常常有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为这些学生没有激情、没有体验、没有材料,写作时不能与实际生活联系,以至于说到道德,就写帮大爷推车然后不留姓名就跑开,其余的内容就无从下手。实在不行,就抄些好词好句或范文,编些“假大空”的东西来应付。
  那么,学生激情来自何处?是作文课上的苦思冥想吗?不,是来自生活,是生活给写作注入了灵感。在课堂上,要使学生产生创作灵感,是相当困难的。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周记,因为在周记本上学生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统一命题,自由写作,“有事而记”、“有感而发”、“有情而作”,这样,学生的作文变得五彩纷呈,有生活中的欢笑与悲伤、有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也有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一篇篇发自内心的周记,抒写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升华了学生的境界,同时,积累了写作的素材,更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为写作积累素材
  在学生写作时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真实的感受,作文内容多是虚假编造出来的。这样的作文给人一种浮泛的感觉,没有生活的真实性。这种虚假写作现象的出现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不够细心。
  要想扭转这种现象,就要尽量鼓励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细腻的感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通过读书,学生可以不断地吸收和积累写作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学习到别人写作中的写作手法和思想表达方式。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
  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随时做阅读笔记,记录下来书中让自己有所感触、自己感觉比较经典的句子和典故,通过摘抄大量的名言警句和诗词歌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由学生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图书来记录下来自己读后的感受,形式以及字数都不对学生做出限制,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四、当堂批改,发挥集体智慧
  再厉害的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对自己写作出来的作品精雕细琢好多遍。一气呵成的文章也并不一定是好文章。文章一定要经过细致的修改、恰当的润色,才会使作品更加出色。教师在教学生写作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各种修改的思路和修改的方法。目前,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作品的后期修改工作全部都交给了教师,而学生在教师修改后的文章上很少能感受到自己犯过的错误。于是,批改无用的思想便在师生心中滋生,致使作文质量迟迟不能提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作文教学中,大胆采用学生相互批改(当堂批改)的方法,让学生在写作结束之后就立即进行修改工作,让学生之间互相修改。在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中,学生就能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写作上的错误。通过集体讨论还能够集思广益,找出更多的写作技巧。
  五、积极鼓励学生写作,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善于发现学生文章中的亮点,真诚地夸奖和鼓励学生继续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经常性地关心、尊重学生的写作,在学生初试成功后做出鼓励,让他们对写作慢慢地产生兴趣。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就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积极寻找学生写作中的每一个进步点,然后给予鼓励性的评语。例如,可以说:这个词用得非常到位,这句话写得很好,这篇文章写得感情很细腻,要继续努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能力和潜力的认可,对自己的尊重。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以多样性和综合性的训练形式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学生将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作文教学就真正达到了目的。■
其他文献
话题作文的出现,为我们解除了作文教学中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融合了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话题作文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留给了我们更多的创作空间。这是作文命题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教育的一次理性超越,另人拍手称快。欣喜之余,认真看看中考考场作文,精品佳作竟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有不少老师对如何指导话题作文也是知之甚少,认为无章法可依,无头绪可理,无东西可抓,干脆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诗
期刊
对于作文,一些中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没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一些不正确的应付方式,抄袭作文、俗套作文、模板作文在一些学生中屡见不鲜。学生没有兴趣,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培养作文兴趣成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因素。写出好文章需要有综合的写作能力,作文兴趣也需要全面培养。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了探索,从写作前、写作中到写作后进行全程的兴趣激励和培养,取得了理想的
期刊
关于“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建情况和“首届全国阅读鉴赏学术研讨会”筹备情况的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阅读与鉴赏》杂志编辑部和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备小组,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受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委会的委托,向大会作“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建情况和“首届全
期刊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著名的七言律师,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作者时在州。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历史上有登高的习俗,此诗便是诗人重阳登高之作。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
期刊
古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百遍书就真的其义自见了?我看未必,这里还有个方式方法问题。如果方法不当,即使书读百遍,其义也可能不会“见”出来。作为语文老师,最烦心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不容易提高。每每遇到学生在理解上出现的具体问题,我们和学生说得最多的,恐怕不是“你未认真读”,就是“你再仔细读读”等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缺乏底气的话;在做一些具体的阅读分析题之前,
期刊
景泰蓝的美丽是夺人心魄的,流转的光韵,炫目的色彩,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悠悠往事。她虽然没有玉石的晶莹剔透,也没有青花瓷的温润细腻,但那静静地泛出的金属光泽,透着富丽典雅,透着浑厚凝重。这非凡的气韵如何凝成,我们的好奇在叶圣陶先生通俗朴实的文字中得解。读《景泰蓝的制作》,眼前总会飘过那一个个华美的精灵,心神会始终追随着一个个铜坯瓷体,看着她们在简单的文字中慢慢地华丽转变。  从原来的人教
期刊
摘 要:1.课内阅读:诗歌类专题探究(诗人生平经历专题、诗歌题材专题、诗、词、曲比较专题),小说类专题(赏析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及作用专题、赏析小说语言的动人韵味、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之比较、中国小说与外国小说之比较);2.课外阅读:紧扣一本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诗人、词人,辑录一本《读后感》,推荐一篇好文章,做一系列专题阅读训练。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好文章,犹如一口深邃的泉井。阅
期刊
摘 要:韩少功的《第四十三页》,这篇小说娴熟地运用了那种违背物理时空逻辑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当前与中山装两个时代压缩在一起,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种时代的虚无感,有着超自然、超现实的荒诞感,这似乎就是对过往历史已被人遗忘的最好诠释。  关键词:叙述模式 先锋 解读    读完韩少功的《第四十三页》,给我留下的是希区柯克式惊悚的感觉。当一个人某一天坐上某列火车的时候,突然间发现自己时光倒流地回到
期刊
前一段时间听了全镇优质课评比的选拔课《秦兵马俑》。教者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描写各种兵马俑的文字,从整体入手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兵马俑。然后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意欲让学生构建对兵马俑的清晰印象,再让学生充当解说员的角色去介绍兵马俑,最后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看图写作,用自己习得的语言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来描写兵马俑的神态。从教学设计来看,教者力图通过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从
期刊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和必修2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课本的容量增大了,课时却并没有增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了。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内容是指导学生品味、鉴赏新诗。单元要求主要有:分析意象,发挥想象,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学写新诗。四首现当代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值得鉴赏的东西实在太多,五至六个课时,如何实现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