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全程培养方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作文,一些中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没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一些不正确的应付方式,抄袭作文、俗套作文、模板作文在一些学生中屡见不鲜。学生没有兴趣,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培养作文兴趣成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因素。写出好文章需要有综合的写作能力,作文兴趣也需要全面培养。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了探索,从写作前、写作中到写作后进行全程的兴趣激励和培养,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积累素材,变被动为主动
  
  丰富的素材是写出一篇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写作前的“积累素材”对于兴趣培养至关重要。对于积累素材,不能根据作文要求去被动地找素材,而是应该主动积累素材去满足作文需求。但是积累素材一定不能成为学生的又一个新负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积累素材的兴趣。
  1.激发学生兴趣,多方面积累素材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于积累素材、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学生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倾向[1](P14)。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阅读”方式中积累素材精华。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文章,这当然很好。如果不喜欢阅读,也有很多素材的来源。有的家长为了学习禁止孩子看电视,实际上学生适当的看电视对于积累写作素材是有益的,比如新闻联播、优秀的电视剧都是作文素材的来源,还有报纸、网络都可以获得大量的素材。当然,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把握适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取素材的精华、家长要把好素材关、学生要有自我约束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写出的文章必然空洞无味。相反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多方面获取素材,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文章能够充实了,写作的兴趣就容易提高了。有了广泛的素材,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写作,而是主动去满足写作要求。
  2.生活是很好的素材来源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获取丰富的素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学生从没有做过家务或参与过父母的劳作,他们怎么能理解父母的艰辛;有的学生时时刻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当然也不理解“自立”的含义;有的学生不去关心别人,也就理解不到别人的喜与怒。在一篇《母亲》的作文中,有的学生无从写起,因为母亲在一些孩子眼里实在平常不过了。而真正走进生活的学生却能写出了很多母亲的细节,从细节中反应出母亲的伟大。所以,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实践出真知,充分利用“生活”这个丰富的素材库。
  
  二、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动笔写作兴趣
  
  有了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同样有了积累素材的兴趣,不一定有动笔写作的兴趣。学生写作的兴趣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动笔写作兴趣的培养。
  1.学生自由命题
  统—命题,是指由教师给出作文题目和写作方向,由学生按照要求写作。自由命题是指由学生自主命题,自由写作。统一命题和自由命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有利弊,但在起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阶段,适当的让学生自由命题有助于应用已积累的素材,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激发写作兴趣。每个学生的爱好不同,写作前积累的素材不同,如果一味地统一命题,往往使一些学生感到没有素材可用、没有内容可写,对作文逐渐缺乏信心和兴趣。自由命题作文能够克服命题作文的不足,让学生愿意写作、敢于写作,逐步有了写作的兴趣。当然,自由命题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培养兴趣的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最终也要对命题作文产生兴趣。
  2.以“说趣”激励“写趣”
  中学语文教育要遵循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原则[2](P100)。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说”对于其它方面的作用往往不被重视。实践表明,说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能起到积极作用。厌烦写作的学生,往往是感觉到在作文中“无话可说”,所以提高写作兴趣也可以在“说”上着手。在说的过程中,人的思维高度集中,容易产生兴奋点,说出比较理想的内容。另外课堂的环境也迫使学生将“说”完成,当学生完成了“说”的内容,他们就会感到“原来自己也能有话可说”。
  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说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评论国家大事,讲述自己感受;可以自命题目,即兴演讲自己的文章;也可以给出命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写作框架,甚至文章。当然不是追求脱口成章,开始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目的,逐渐地提高“说”的质量。学生的“说”的兴趣浓了,也就感觉有东西可写了,“写”的兴趣自然提高了。
  3.灵活多样的练笔形式
  灵活多样的练笔形式,可以充分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写作兴趣。在写作期限上,给出充足的写作时间,让学生想写时再写,而不是为了急于应付去“编造”作文。在组织形式上,采用课堂作文、作文竞赛、作文演讲等各种形式,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感。对于学生的练笔作文,体裁上不拘一格,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诗歌都可以,目的是让学生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作出自己想作的文章。只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或方式都可以采用,目的是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发挥个体专长,最终培养出每个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鼓励和激励,树立成就感
  
  对于学生完成的作文,采用一些鼓励和激励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将“或褒或贬”的评语写在作文后面,然后将作文发给学生,这也就意味着此次作文过程的结束。实际上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于取得老师赞扬的作文,学生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受到老师批评的作文,学生往往更加失去自信心,逐渐对作文会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对于学生写出的作文,采用一些鼓励和激励的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1.赞扬优点和在鼓励中指出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特别是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赞扬。理解和把握这一学生心理特点,对于学生的作文给出适当的文后鼓励,将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给优秀作文写的评语,要不吝笔墨,给予充分肯定;给较差作文写的评语,如果全盘否定、一贬到底,则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对作文的自信心。较差作文也应该挖掘文章的闪光点,在鼓励的言语中指出文章的不足,使学生增强写作兴趣。
  2.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文章的机会,激励写作兴趣
  学生完成作文并且教师完成评阅后,还应该创造各种形式来展示学生的文章,以激励他们的写作兴确。有很多展示学生文章的形式可以采用,比如在课堂上朗读学生的文章供同学欣赏;让学生自己办班刊,刊登他们自己的文章;参加学校、省市的各级作文比赛;将优秀文章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等。学生成功展示了自己的文章,就会树立一种成就感,以后的写作就会更加认真和主动,使写作成为一种兴趣爱好。
  总之,兴趣在作文能力提高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作文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作文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全面培养、逐渐提高的过程,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实践表明,作文兴趣的全程培养方法,是一种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
  (河北省涿州市双塔中学 072750)
其他文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求学生谈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有它
期刊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要求理解句子含义的题目。所谓理解含义,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许多同学遇到这类问题总是不知所措,即便做出来,对自己的答案也缺乏信心。怎样解答就能不背离题意、贴近作者的本意了呢?这里,我以几篇文章为例,列举几种解答方法。    一、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内容    例如《胡同文化》最末句“再见吧,胡同。”纵观全文,第一到第四段说北京胡同
期刊
[内容提要]美国心理学家申克提出自主学习有四个层次:观察水平、模仿水平、自我控制水平、自主水平。运用这一理论,我在写作教学中用流行歌曲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一些经验,本文对这一实验进行—个总结。  [关键词]流行歌曲 写作 自主性学习  当前有一种说法,很能引起中学师生的共鸣: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说明作文教学由于应试的压力,已经使写作这
期刊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考场作文在逐渐推陈出新。以前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伴随着话题作文的大面积铺开,还是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据有关统计,材料作文在2003年中考作文中已占到了近三分之一。这种形式的变革无疑给考生大胆张扬个性,展示文采提供了广阔的游弋空间。  显然,出材料作文题的目的是让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在考场上,如何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令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摸不着头绪。面对新课程的改革,我们学校正开展作文教学研究,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几点想法。    树立作文素质教育的思想    作文素质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意义将远远超过写作的本身。现在,素质教育思想正在深入人心,作文素质教学不同于应试的作文教学,以为班上出几个作文尖子生便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全部,以能应付考试算是
期刊
作文批改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出得失,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学生继续写作的重要环节。它是作文教学的延伸,而不是终结点。现在教师抱怨批语写的多多,实际作用了了。我觉得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全能式批语:在这种批语中教师扮演“圣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生费劲心思写的几百字,教师三眼两眼即已看完,随意写上几句格式化的批语,就给学生分出三六九等。学生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何谈效果?实际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写作,学生总说没的写,没论据。其实,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写作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挖教材,积累素材,充分利用课本,发挥课本的重要作用。    一、挖掘课文,提炼写作素材    (一)认真分析课文  1、搜集整理课文的典型语言。例如《荷塘月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2、收集整理课文的典型人物及事件。例如:《地坛》下肢瘫痪,不能行走,一
期刊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掌握它的工具性,就不该忽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听说训练要求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连贯严密的话语表述自己的思想,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它是学生情感的再体验。  在平时讲课当中,听说训练基本都穿插进行了,我
期刊
高考作文犹如带着镣铐跳舞,考生写作要在一定限制下发挥,因此准确审题成了佳作产生的前提。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是“材料+提示+话题+要求”,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命题人精心挑选、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某种意图和思想倾向,例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等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把隐含
期刊
话题作文的出现,为我们解除了作文教学中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融合了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话题作文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留给了我们更多的创作空间。这是作文命题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教育的一次理性超越,另人拍手称快。欣喜之余,认真看看中考考场作文,精品佳作竟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有不少老师对如何指导话题作文也是知之甚少,认为无章法可依,无头绪可理,无东西可抓,干脆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