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谨防三种缺失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听了全镇优质课评比的选拔课《秦兵马俑》。教者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描写各种兵马俑的文字,从整体入手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兵马俑。然后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意欲让学生构建对兵马俑的清晰印象,再让学生充当解说员的角色去介绍兵马俑,最后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看图写作,用自己习得的语言并展开合理的想象来描写兵马俑的神态。从教学设计来看,教者力图通过对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状态之门未能打开,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涨,对语言文字的掌握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值得反思,总觉得课堂中似乎缺失了一点什么。
  一、课件盖过了文本——语文根基的缺失
  不管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力度发生怎样的变化,语文姓语的本质属性都不会改变。围绕着这个本质属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扎实开展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文本语言,内化文本语言,应当成为语文教学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一切都必须要依附于文本的语言文字展开。假如脱离了文本,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在今天的课堂中,教者大量使用了现代教学手段,整个课件图片很多,音乐很长,占到了整节课的1/3的时间。老师奔波于屏幕和电脑鼠标之间,放弃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耽误了对学情的关注。要求学生充当兵马俑解说员的角色进行介绍以及看图片写作等环节的设置都需对文本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得以完成。试想书读不到几遍,学生的感受仅浮游于文字的表层,怎能完成介绍的重任。而教者没有很好地关注到这一点,颠倒了主次,脱离了文本去看课件。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除了几张图片,还能有什么呢?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阅读期待,促进学生体会文字的精妙,涵泳文字的内蕴,玩味文字的质感。
  二、情感脱离了课堂——语文生命的缺失
  阅读课应该是训练语言、锻炼能力的课堂,但我们也决不能把语文课演绎成枯燥乏味的语言训练营。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缺少了情感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命力。在这节课中,老师的言语生硬,不具有感染力,而且从头到尾都板着一副面孔。事实上,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对光辉灿烂的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洋溢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这些丰富的人文情感理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而教者没有融入这种情境,更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感染。
  教师自身的感情应该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手段。该温情时,教师应如春风一样轻拂每个孩子的脸庞;该激昂时,教师应如沙场上的鼓手奋力鼓动孩子的心灵。所以教师应结合文本气韵定下情感的基调,让这种基调表露于教师的一颦一笑与举手投足之间,渗透进每个孩子的心中,让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催化。
  三、放任淹没了点拨——教师主导的缺失
  在这节课中,学生怎么说怎么行,教师不是赞赏,就是默认,下意识里将自主演变为放纵,将发挥个性滋长为涣散。学生在牵强附会的感悟中迷失了自我。教者面对如此情况的“无动于衷”,不得不让人感叹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标旨在让教师摒弃传统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烦琐分析,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以实现学生多姿生命的蓬勃成长。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又犯下了“矫枉过正”的错误:多元化的泛滥感悟里无视文本主流价值的存在;个性化的怪异解读中缺失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自由阅读是基础,要想再提高,就离不开教师的点拨。点拨是一种诱导,学生的学习体验只停留于表层,教师用语言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点拨是一种点化,当学生有所难时,教师用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四两拨千斤,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般的恍然大悟,柳暗花明般的豁然开朗;点拨是一种拨乱反正,学生的理解背离文本价值取向时,让其悬崖勒马,回头上岸;点拨也是一种提升,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已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不甘心如此,想与同学共同做作者的知音,看似平淡无奇的点拨却能取得入木三分的效果。■
其他文献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掌握它的工具性,就不该忽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训练。听说训练要求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用连贯严密的话语表述自己的思想,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它是学生情感的再体验。  在平时讲课当中,听说训练基本都穿插进行了,我
期刊
高考作文犹如带着镣铐跳舞,考生写作要在一定限制下发挥,因此准确审题成了佳作产生的前提。近几年高考话题作文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是“材料+提示+话题+要求”,那么,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    一、审材料    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命题人精心挑选、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某种意图和思想倾向,例如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等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把隐含
期刊
话题作文的出现,为我们解除了作文教学中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融合了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话题作文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留给了我们更多的创作空间。这是作文命题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教育的一次理性超越,另人拍手称快。欣喜之余,认真看看中考考场作文,精品佳作竟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语文教师责任重大。有不少老师对如何指导话题作文也是知之甚少,认为无章法可依,无头绪可理,无东西可抓,干脆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诗
期刊
对于作文,一些中学生没有兴趣,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没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一些不正确的应付方式,抄袭作文、俗套作文、模板作文在一些学生中屡见不鲜。学生没有兴趣,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培养作文兴趣成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因素。写出好文章需要有综合的写作能力,作文兴趣也需要全面培养。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了探索,从写作前、写作中到写作后进行全程的兴趣激励和培养,取得了理想的
期刊
关于“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建情况和“首届全国阅读鉴赏学术研讨会”筹备情况的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阅读与鉴赏》杂志编辑部和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备小组,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受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委会的委托,向大会作“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建情况和“首届全
期刊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著名的七言律师,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作者时在州。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历史上有登高的习俗,此诗便是诗人重阳登高之作。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
期刊
古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百遍书就真的其义自见了?我看未必,这里还有个方式方法问题。如果方法不当,即使书读百遍,其义也可能不会“见”出来。作为语文老师,最烦心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不容易提高。每每遇到学生在理解上出现的具体问题,我们和学生说得最多的,恐怕不是“你未认真读”,就是“你再仔细读读”等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缺乏底气的话;在做一些具体的阅读分析题之前,
期刊
景泰蓝的美丽是夺人心魄的,流转的光韵,炫目的色彩,都在静静地诉说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悠悠往事。她虽然没有玉石的晶莹剔透,也没有青花瓷的温润细腻,但那静静地泛出的金属光泽,透着富丽典雅,透着浑厚凝重。这非凡的气韵如何凝成,我们的好奇在叶圣陶先生通俗朴实的文字中得解。读《景泰蓝的制作》,眼前总会飘过那一个个华美的精灵,心神会始终追随着一个个铜坯瓷体,看着她们在简单的文字中慢慢地华丽转变。  从原来的人教
期刊
摘 要:1.课内阅读:诗歌类专题探究(诗人生平经历专题、诗歌题材专题、诗、词、曲比较专题),小说类专题(赏析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及作用专题、赏析小说语言的动人韵味、中国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之比较、中国小说与外国小说之比较);2.课外阅读:紧扣一本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诗人、词人,辑录一本《读后感》,推荐一篇好文章,做一系列专题阅读训练。  关键词: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好文章,犹如一口深邃的泉井。阅
期刊
摘 要:韩少功的《第四十三页》,这篇小说娴熟地运用了那种违背物理时空逻辑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当前与中山装两个时代压缩在一起,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种时代的虚无感,有着超自然、超现实的荒诞感,这似乎就是对过往历史已被人遗忘的最好诠释。  关键词:叙述模式 先锋 解读    读完韩少功的《第四十三页》,给我留下的是希区柯克式惊悚的感觉。当一个人某一天坐上某列火车的时候,突然间发现自己时光倒流地回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