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四城制及其对金中都的影响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fs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北宋东京究竟有儿重城墙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多认为由三层环套的城构成,中心是皇城即宫城,周长五里。这种说法几成定论,但笔者认为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东京最外一层的城墙是周世宗时期修筑的外城,亦称新城、罗城、国城;第二层是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内城,亦称旧城。对此,众无疑议。问题在于"皇城即宫城,周长五里",这种看法并不一定正确。因为有相当数量的文献表明,东京的皇城、宫城并非一城而是两城,因而,东京应有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四城。现略举数证,以供参考。
其他文献
乔治·勒费弗尔(1874-1959年)是当代法国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他治学严谨,眼界开阔,数十年勤奋耕耘,为后世留下了累累硕果——卷帙浩繁的专著,论文与书评.他的研究成果为法国大革命历史编纂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因此而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他逝世之后,各国著名史学家纷纷撰文,高度评价勒费弗尔的卓越贡献,以及对他们自己的启迪与影响.美国历史学家利奥·格肖伊等指出,随着勒费弗尔的逝世,研究大革命史的一个伟大阶段结束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乔治·鲁
一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桂冠奉让给袁世凯,是威武雄壮的辛亥革命活剧中令人失望的终幕.多年来,许多历史学家试图阐释导致这一结局的原因,但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的归结于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革命力量软弱涣散,而反革命力量强固庞大——这个力量对比的公式似乎可以解释历史上任何—次革命的失败,虽不失为正确的注解之一,但过于抽象,没有揭示造成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这个事件的特殊原因.有的
一、问题的提起在有关孙中山的大量评论中,有一种评论认为,孙中山的"基本思想,完全渊源于中国正统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先生实是在孔子以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蒋介石不但完全赞同这种说法,而且有所发挥,他说孙中山的学问、思想、道德和革命主义"完全继承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正统";并且以一个"见证人"口吻,说孙中山在回答第三国际代表马林询问什么是他革命的哲学基础,他的革命主义是由什么地方发生出来的的时候,孙中山说:"我们中国有一个立国的精神,有一个自尧、舜、
义和团运动主要是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的产物;然从其斗争内容和形式来看,又同甲午战前的反教会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义和团运动所以在山东爆发,是与山东反教会斗争相关联,近人著述已指出,"拳变时期的义和团是由光绪十三年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案演变而来".把冠县梨园屯教案看成是义和团运动产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有什么疑问.但在具体提法上却极不一致,有说义和团"起于冠县十八村,原名梅花拳",有说义
在商代社会结构中,王权占有特殊位置.研究它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情况是殷商政治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从殷墟卜辞中的商王名号问题着手进行考察,重点在于说明商代王权的特征.一卜辞中的商王名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庙号,这是商王死后追称的名号,如大甲、武丁之类.二是亲属称谓,如父乙、兄辛之类.三是生称,也可以说是商王的本名.自从王国维发表《殷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以来,经过专家们的长期
对于宗法制度,自汉至清的历代经学大师皆有过程度不同的记述与研究,但大都局限在《礼记》和《礼仪》等经书中所记叙的有关大宗小宗的理论里,比较偏重于对婚丧祭祀、聘享宴会、车马舆服、礼教仪式等烦琐礼制的注疏与考证,没有亦不可能深入探究古代宗法制度的社会内容与阶级实质.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史学界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宗法制度有过不少的论述和研究,并取得不小的成果.然而,这些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是康熙亲征噶尔丹的一次重大战役,也是清史上一个著名事件.关于这次战争的胜败问题,在以往和现在的许多历史著述中,都认为是清军的重大胜利和噶尔丹的惨重失败.但是,只要我们缜密地研究一下这次战争的全过程和有关历史事实,就会发现,上述说法是值得怀疑的.至少从军事上来说,战争的双方,互有胜负,清军的损失甚至比噶尔丹军队还要大些,其指挥失误之处也很
《管子·侈靡》篇素称难读。明刘绩言"此篇多错简,不可读";朱长春说"《侈靡》大奇,宿儒难解"。郭沫若《管子集校》作通篇校理,又撰长文《侈靡篇的研究》分析剖判,筚路蓝缕之功卓然。然而我对郭沫若考定该文作于公元前190年前后西汉孝惠吕后时代,作者是荀子弟子李斯的门人或门下客周容子夏的断语颇存疑谳,故谨陈管见如次。
首次汪伪政权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5月6日至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发起并主持.与会同志都是近年来研究汪伪政权问题的学者,共计三十五人.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教授池井优为团长的"和平工作"访华团一行四人,在北京访问期间,也到会与我国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议主要讨论和交流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剧烈动荡,政权更替频繁,兵连祸结,战火绵延。在这种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少数部族政权,其兵制与魏晋有着若干不同之处。对当时的兵制,何兹全先生在《燕园论学集·十六国时期的兵制》一文中,曾作过全面而深入的论述。本文只对这些政权军队中士兵的来源、服役期限以及兵士地位作些补充探讨,并拟初步考察一下士兵及其家属的待遇问题,以此求正于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