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师承及影响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画家之间的师资传授关系:“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可议乎画。”“师资传授”是当代艺术史的继承问题,但这并非所谓一般性的传承,而是通过梳理师承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绘画史的体系,这对于绘画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现有古今中外资料和著作综合分析中国画师承流派和技法,着重分析中国山水画师承脉络和技法流派,对近现代绘画艺术及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山水画;师承关系;绘画理论与技法;教育意义;论述
  一、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背景
  如若为山水画寻找一个定义,那么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是从早期的人物画背景中剥离出来的,经过不断发展逐渐被赋予探索自然且饱含哲学精神的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家努力追求自然之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尚情操,所以中国山水画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绘画学科。
  《历代名画记》中所记载的,山水画萌芽时期的代表顾恺之传世珍品《洛神赋图》等作品,都表现出山水画为人物画作背景的用途,由此理解出自《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深层含义。隋唐之时,山水已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形成了以展子虔、李思训为代表的金碧山水一派;之后“山水之变始于吴”,以笔迹奔放著称的吴道子,再到后来的王维、王洽的“泼墨”“破墨”,都称得上是文人画山水的宗师。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早期山水流变的成熟标杆,这幅作品的“远近山川,咫尺千里”是青绿山水的开端;若山水画理论早于山水画本身,则六朝宗炳《画山水叙》、王微《叙画》是山水画理论的基础。
  从思想层面上看,中国山水画的渊源是道家思想,以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为物质载体,最早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积极感悟社会与人生并从中摆脱出来,追求在自然界中精神的徜徉,赋予自然景致以美好深意并融合道家思想以达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山水画师承发展类别分析
  综合古今中外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山水画师承关系类型大致分为五大类:世代继承;师徒传授;历史传承;民族融合;中外融汇。这五大类关系又不尽相同。
  世代传承关系通常以父子关系、叔侄关系、舅甥关系、宗亲关系等,总是以世代家传为脉络,作长辈的同时作为教师教授晚辈传统艺术,这往往是历代艺术世家的艺术文化传承模式。
  师徒传授关系则较为常见,不限于各种人际关系,以老师教授学生为主。
  历史传承关系则依赖于流传下来的文化古籍遗迹,经过后人的研究揣摩学习得以继承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多样性, 例如自祖上迁居汉地,出自官宦之家的高克恭,一直对汉文化有很高的认同感,并且世代为官爱好文学,他所擅长的画科为山水、墨竹。高克恭师法“二米”,后学李成、董源,他对传统文人画的熟悉和把握以及绘画创作作品表明已经深入汉化,由此充分说明民族融合的师承关系的存在。
  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战争纷乱割据纷争、国家朝代更迭,其中不免文化的交汇融合,传教士的文化传播,文化使者的交流沟通都是中外文化融汇的表现。
  三、中国山水画师承脉络解读分析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世代传承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李思训将青绿山水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前代山水之法的基础上研究、探索使之完善,他的《江帆楼阁图》人物活动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人物覆以重彩,精工细作,画面色调和谐统一。作品的树木枝干在表现技法上采用双勾填色,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启发了北宋李成的松针“攒针”。设色上,李思训继承展子虔的金碧山水画法,并且加上自己的设色理念,具有金碧辉煌的富丽气息。其子李昭道继承发扬了李思训在青绿山水画法的探索,“小李将军”代表作《明皇幸蜀图》描绘了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到四川途中避难的情形,从绘画技法上看,其先布墨色、再染青绿的方法吸收了吴道子的“疏体”,而对于物象精工细作、色彩搭配安置则出于家学,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同理分析历史传承关系,魏晋至唐代的山水画,李家父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直到三百年之后,北宋后期的画家们青绿山水之法融入了传统水墨山水画中的“勾皴擦点染”等多种筆墨技法,例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都发扬了李思训李昭道首创的青绿山水之法;之后董其昌等人的“南北宗论”更是将李家父子尊为北宗之祖,等等,加之以上所述可以了解到李家父子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
  较为常见的师徒传授关系代表人物是文征明。文征明师承沈周,是他的得意门生,临近晚年的沈周所作的作品《落花图》相较与同时期的文征明的作品《雨余春树》,其形式、笔法、内容均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是这两幅青绿山水画有较多的相似点。文征明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画风出现粗、细两种精神面貌,文征明的粗笔来源于沈周,有韵味和层次,酣畅的笔墨、又干笔皴擦带些飞白,可见老师的细心指导;其细笔则取自赵孟和王蒙,空间有很强的纵深感,并且造型非常工整。由此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绘画风格。
  四、中国山水画师承影响与意义
  “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遇古人真迹,以我之所得,向上研求,看其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出入若何?”这段话指明了学习山水画的方向。由此见得,无论古今,学习山水画的大师、学者都离不开对传统山水画的临摹和解读。
  纵观中国绘画史得益于各类师承关系,中国山水画得以传承至今呈现出大气磅礴、丰富多彩的景象。宋代山水画是一个新的高潮,这得益于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大背景,同时南宋画院地处景色优美的西湖两岸,使得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江南优美景色相得益彰,是宋代山水画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孕育新的文化精神,最后得到后世的发扬光大,这便是师承关系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中国山水画较为注重历史传承关系,得益于部分历史文献资料的妥善保存,虽相隔百年,也得以流传下来。以最具影响力的李唐为例,经历南北宋时代交替变革的李唐,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不同的面貌风格,从山水画史的角度看,李唐既继承了北宋主张的“复古”的传统画法,又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南宋山水画崭新的风格面貌。山水画的学习离不开对李唐作品的临摹和研习。李唐开创法斧劈皴用以描绘北方山体的肌理和质感,《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时期的优秀代表作。据考证,马远、夏圭都是李唐的追随者,但是两人并不是李唐的学生,并且他们相隔年代久远。马远属艺术世家,家学渊源深厚,不免继承家学,但他又隔代学习了李唐,学其风格同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马远在绘画作品中借鉴李唐画派中对角斜线的构图方式,最具代表的是山石的描绘方法也完全师法李唐,但在此基础上,马远并非盲目学习李唐,而是通过个人创造做出相应的变化,在题材上相较于李唐更接近的画人物,在视野范围上也较之更为收敛,产生了他最为著名的“马一角”构图模式。历史传承关系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在这种传承教育模式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教学模式中最大的优势,是美术教育中较为成功的范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重视教育就是重视国家的未来,这是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山水画师承需要注重进而能够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对山水画内容技法精神文化的有效继承同时应用到高校美术教育当中,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中国山水画优秀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这是当前美术教育的职责使命所在。
  同时,重视师承就是对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尊重,同样也是对学习者的尊重,这是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五、结语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强调:“只通过专业教育是不能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必须通过获得美和道德上鲜明的辨别力。”目前,我国美术教育方面应当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学习传统文化的力度,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艺术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中国山水画师承的研究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应用,这也是对传统美术教育科学的影响和促进,这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突破和完善,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提高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继承传统不代表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有效地传承的同时又使之符合时代面貌,从而为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美术出版社,2011.
  [2]于嘉.中国山水画师承类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3]李春丽.黄宾虹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4]张晶.师传·时代·用笔——《历代名画记》评析之二[J].名作欣赏,2020(1):127-132.
  [5]金梦雨.探微李唐山水之风格演变[J].艺术评鉴,2020(22):31-33.
  [6]王惠.精工焕烂的盛唐气象——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4):53-56.
  作者简介:宗兆华,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山水画研究。
  通讯作者:徐辉,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统山水画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架上绘画的单一模式,逐渐演变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装置艺术作为现当代艺术作品中年轻而具有活力的综合材料艺术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丰富,是现当代艺术家表达其思想观念的热门艺术载体.徐冰装置艺术作品的多元表现形式和丰富语义内涵,在当代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以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为案例,从作品表现形式和语义内涵出发,分析徐冰装置艺术创作的艺术特性,阐述徐冰装置艺术作品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独特性.
巴黎作为二战前世界文明中心和艺术发源地而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齐聚于此.日本自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以来,不断有学者和普通民众满怀憧憬与向往奔赴巴黎,一度掀起一股浪潮.而就在人们沉浸耽溺于美好的“巴黎梦”中不愿醒来之时,金子光晴以其冷静而又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欲望都市”为人们创造的虚假表象,揭露并批判了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面具下的丑恶现实,呼吁被欺骗者觉醒.其晚年创作的纪行文学《沉睡吧巴黎》回忆并记录了自己在巴黎穷困潦倒的窘迫生活,在东西方文明的不断对比中,毫不隐讳地尖锐指出
绘画中的“虚拟实境”不是简单的模仿现实,而是作者通过主观想象将生活中的物象经过解构、重构、替换、叠加等手段处理之后形成的非现实存在的物象,放进作品中描绘的现实的空间中去,使之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可以信服的联系,在感觉上成为画面所营造的真实空间的一部分,从而产生实境的视觉体验.“虚拟实境”的艺术效果在勃鲁盖尔的《巴别塔》中有很好的实现.
摘 要: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大多被后人概括为具有“建安风骨”与“慷慨之气”,以曹植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集团在作品中也蕴含这种时代精神。曹植的公宴诗虽多为其建安初期作品,但是在内容及艺术风格上也体现出了建安风骨与慷慨磊落之气,分析曹植公宴诗对研究曹植与建安文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曹植;公宴诗;建安风骨;文学价值  建安公宴诗大多作于建安十六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文人可以不再疲惫奔波而享
摘 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相比传统文学能够更加广泛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次和维度,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现实意义。网络女性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以其独特性在当下文学环境中大放异彩。在当下文学环境中,通过跨媒介合作,文学能够更大程度体现出其观照现实世界的社会功能。《欢乐颂》以现实视角接触女性人生,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欢乐颂》表现了原生家庭对人物的影响,反映了平权社会下男性
摘 要:绘画人类学是艺术人类学的一个崭新的学科方向,却已有着丰富研究实绩与可见的研究路径。中国绘画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可分为考古人类学路径、文化人类学路径、美术学路径、民俗学路径、图像人类学路径与历史人类学路径等六大类。这些不同的研究路径汇集成为当前中国绘画人类学研究的学科背景,也为中国绘画人类学的发展与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绘画人类学;研究路径;学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
摘 要:史诗的“口承”与“文本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复杂关联。由文本分析来探讨史诗的口头传统特征,用程式化理论来解读文本——进行文本分析时应该以口头文学的内在特征为出发点,视文本为转述本、手抄本、口述记录。固态史诗的文本是定型本,活态史诗的文本是语境中的文本,由讲唱人和在场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完成。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遵循两种不同的“诗学”审美范式,在版本、语言、结构、传播与接受等方面存在差异。歌手创
摘 要:西西是香港非常重要的作家,然而其作品在大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近期以手工玩具为话题的小说更是因为“玩物丧志”而被人们忽视。西西该类作品自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在《我的乔治亚》中,其叙事艺术主要表现为:叙事资源上的拼贴叙事与百科全书式写作;叙事语言上的亲切幽默;叙事策略上注重文学与手工建筑结合的跨媒介叙事。  关键词:西西;我的乔治亚;叙事艺术;拼贴;跨媒介叙事  西西原名张彦,1938年
摘 要:绘本广受少年儿童喜爱,是良好的儿童美育读物。准确认识美的心理作用机制,把握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于开发优秀的美育绘本具有重要的意义。美的信号输入大脑后,大脑建立了美与爱的联结,使人们在领略美的同时受到感动和启迪。美育绘本使儿童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促进儿童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发展。因此赋予美更多的精神内涵,提高艺术的表达纯度,讲好美育故事,这些将使美育绘本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摘 要:穿越意识自古代萌芽,后成为一种母题或者故事元素进入文学作品之中。自《梦回大清》连载以来,网络穿越小说数量迅速增长,其中表露出大众对民族国家的想象。这些想象集中表现在对国家富强的想象和对个人与民族国家关系的想象两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于国家与个人关系的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网络穿越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实焦虑、加深创作者与接受者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关键词:网络穿越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