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西小说《我的乔治亚》的叙事艺术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西是香港非常重要的作家,然而其作品在大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近期以手工玩具为话题的小说更是因为“玩物丧志”而被人们忽视。西西该类作品自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在《我的乔治亚》中,其叙事艺术主要表现为:叙事资源上的拼贴叙事与百科全书式写作;叙事语言上的亲切幽默;叙事策略上注重文学与手工建筑结合的跨媒介叙事。
  关键词:西西;我的乔治亚;叙事艺术;拼贴;跨媒介叙事
  西西原名张彦,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西西是香港非常重要的作家,数十年笔耕不缀,出版各种体裁的作品30余部。83岁高龄的她于今年年初出版了最新的历史小说作品《钦天监》。西西的作品曾荣获“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世界华文文学奖”“第六届纽曼华语文学奖(诗歌奖)”等奖项。从桃李年华到耄耋之年,西西始终对世界保持好奇之心,她沉醉于文学艺术之美,也对社会中的边缘人、亟待保护的野生动物怀抱仁慈之心。积极的心态与坚定的意志让她在与乳腺癌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然而疾病的后遗症也使得西西的右手逐渐丧失活动能力。为了手部康复,西西开始接触手工制作,近年来也陆续出版了以此为题的作品:《我的乔治亚》(2008年)、《缝熊志》(2009年)、《猿猴志》(2011年)、《我的玩具》(2019年)。西西的作品在大陆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少量研究也主要基于其早期作品如《我城》、《飞毡》等,讨论其香港本土意识及童话小说风格[1]。其近期以手工玩具为话题的系列作品并未受到关注,原因或许是连西西本人都在自嘲的“玩物丧志”。本文作者认为,西西该类作品自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并以《我的乔治亚》为例,讨论其中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资源:拼贴叙事与百科全书式写作
  在诸多英式建筑中,西西偏爱乔治亚(Georigian)时期的建筑,并钟情于“乔治亚”而非“乔治”的译法,因此“我的乔治亚”指的就是西西乔治亚风格的木质娃娃屋。如何以娃娃屋为题写出一本小说,西西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我的乔治亚》中,我们可以阅读到四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内容:乔屋装修笔记、娃娃屋欣赏指南、十八世纪英国博览、乔屋里的故事。全书没有小标题,只以数字记录共有71个小节,作者也并非按照顺序讲述四个话题,而是选择穿插叙述。小说是以现实世界中购买娃娃屋的由来开始讲起,接着讲对包含地库、二层主体和阁楼的娃娃屋展开装修工作。大到房间如何分配、家具风格的选择、天花板墙壁以及地板的铺设,小到一块桌布的选择、墙角线该如何切割和粘贴,西西事无巨细地与我们分享她的装修心得。西西有时也会停下给乔屋贴墙纸的辛苦工作,带我们去浏览经典的娃娃屋,足迹遍布全球各地:荷兰、瑞士、德国、英国、美国、台湾地区。此外,西西也同我们讲述她在娃娃屋月刊中看到的有趣争议;与我们分享她在香港娃娃屋专门店遇到娃娃屋同好者的喜悦心情。而乔屋的故事更是由始至终陪伴我们的阅读,我们从对乔屋主人的一无所知,渐渐了解他们的故事,最终和乔先生、乔太太、汤姆少爷、女仆玛丽安以及前来做客的爱德华叔叔成为朋友。此外,西西拼贴了18世纪英国的方方面面:文学、艺术、历史、建筑、社会风貌与制度等等。西西谈到18世纪中英两国的交集,讲马戛尔尼访华虽然表面无功而返,然而同行画家却有机会了解中国下层人民的生活,并由其作品《卖烟杆的小贩》联想到英国人对中国人上下烟不离手的想象,鸦片战争似乎就有了理由,而我城(香港)也因此而来。西西也讨论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启蒙运动与女性主义的觉醒、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何谓平等与缄默的自由都在西西的叙述范围之内。作者还十分关注18世纪的英国的风俗与制度:她带我们了解男孩学知识女孩学技艺的教育制度、离婚的高额代价与只能卖妻不能卖夫的不平等制度、长子继承制与庶子的选择、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与婴儿的高夭折率等。此外,18世纪的流行服饰、畅销小说、印刷术的流行、门窗税的缴纳、手工剪影的制作以及晚餐菜单如何配置等也都一一呈现。
  “每个人都是经历、信息、知识和幻想的一种组合,都是一本百科辞典,一个图书馆,一份物品清单,一本包括了各种风格的集锦。在他的一生中这一切都在不停地相互混合,再按各种可能的方式重新组合。”在卡尔维诺看来,20世纪伟大小说表现的思想是“开放型的百科全书”。而西西的写作呈现出的正是这样一种风格,《我的乔治亚》将各类知识、信息、经历拼贴在一起,形成一部关于娃娃屋和18世纪英国的百科全书。
  除了内容的拼贴,西西在排版方式上也在使用拼贴手法。小说中共有四种格式:宋体、—仿宋、○仿宋、仿宋。其中前两种格式篇幅更大:宋体部分是西西以作者身份为我们介绍娃娃屋和18世纪英国的相关知识;—仿宋部分是对话或独白,包括:乔治家人彼此间的对话、作者西西与屋中人对话、其它玩偶误入娃娃屋中发生的对话、以及汤姆少爷的独白。后两种篇幅较小:○仿宋我将其解读为西西与自己的对话,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仿宋格式也是乔屋里的故事,内容为女仆玛利亚写给好友黛西的信。
  西西的拼贴也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她将知识融入乔屋日常琐碎之中,并用复现的方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30小节介绍了乔治亚房子的仆人,西西提到最重要的仆人是厨师,且不管是否已婚,人人尊称她“太太”;而在接下来36小节的乔屋对话中,我们看到乔太太与厨师商量晚餐时,便以布朗太太相称[2]。又如11小节西西与乔太太商量室内墙饰,提议挂剪影,乔太太同意并且说自己学习过;而后15小节西西又介绍说剪影是18世纪最喜欢的玩意,少女必学:让年轻男友坐在隔着玻璃的灯光下,替他剪影,以增进感情。
  二、叙事语言:亲切幽默、与读者做朋友
  西西的写作充满细节,且保持与读者的互动。她为我们设置一些悬念,只有細心阅读才能发现谜底。西西不会直言对话人身份,有时需要读者自己去推测。例如书中44小节突然出现未知身份的汤玛士与百丽菲的对话,他们讨论了人和人偶的话题,读者会对这两人充满好奇,于是继续阅读尝试从后文中寻找线索,解答谜题。第57小节,百丽菲再次登台,这次与他对话的是汤姆,我们会发现西西的细心,当两人初次聊天时,百丽菲称他“汤玛士”,而两人熟悉后,百丽菲直呼昵称“汤姆”;直到58小节,谜底终于揭开,原来百丽菲是西西暂时寄居在乔屋中的时尚娃娃。   西西自己更偏向于喜剧的写法。“当悲剧太多,而且都这样写,我就想写的快乐些,即使人们会以为我只是写嘻嘻哈哈俏皮的东西。”[3]她在《我的乔治亚》中也保持着这样的写作风格,她为乔屋虚构出生活幸福的一家人。西西充满童心和想象力,原本误入乔治亚房子的时尚娃娃百丽菲与汤姆少爷有了短暂的相处,产生了友情,但百丽菲很快就要搬到对面自己的房子里不能聊天了,汤姆少爷舍不得他的新伙伴,百丽菲安慰他:“我列印了一份资料留给你。我们今天不是都穿上了水手装么?我们就扮水手吧。资料上面有旗语的图文,你学会它,我们不是可以用旗语交谈么?”
  西西也善于自我解嘲揶揄,西西在自制屋顶砖纹纸时画的歪歪斜斜,一格长一格短,于是对乔先生说,手工艺就该是不完美的。
  对么,乔先生,人可不是机器。
  对,我们通常不会质疑设计者。只是,如果你再认真一点,我们会更加感激。
  以及西西自嘲总也无法竣工的娃娃屋装修工程:
  乔屋的装修和布置完成了吗?
  还没有。
  好像这是装修匠的传统,总是没完没了,给他两个星期,他会做出一个月;他告诉你两个月,结果呢,用上半年。
  三、叙事策略:文学与手工建筑结合的跨媒介叙事
  西西早年关注绘画与电影,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她从绘画和电影中获取灵感,并写成图文互涉文体和蒙太奇文体的作品。80年代以后,西西也开始她的音乐研究,并将音乐曲式结构手法运用于小说写作实验中,并形成了蝉联想象曲式的文体风格[4]。近年来,西西更是扩大了她的写作范畴,在作品《缝熊志》和《猿猴志》中,她将文学和手工缝制联接起来,开创出新的文体——缝制体[5]。而在《我的乔治亚》中,西西则是将手工建筑空间元素也囊括于文学创作之中,形成独具特色手工建筑文体风格。
  西西认为娃娃屋很像多场景的舞台,例如北京故宫的古典戏台就有三层,分别是人间、天国、地狱,而娃娃屋的不同房间也可以同时上演各自的故事:乔先生在书房读书、乔太太在沙龙和女伴聊天喝下午茶、汤姆少爷在阁楼思考和幻想、女仆玛丽安在房间里给好友写信分享生活等等。站在乔屋之外,西西关心生活在乔屋中的一家人和18世纪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身处乔屋之内的汤姆少爷,则以他的视角观察西西的房间和21世纪的世界,他从“四方盒子(电视/电脑)”里面看到多灾多难的未来世界、足球比赛、动物世界、香港时政新闻等。娃娃屋建造的过程既是西西为读者还原英国18世纪社会风貌的过程,也是她文学创作的过程。她将对乔屋中每一个细节的推敲也融入写作之中:厨房里是否要放置捕蝇布以体现当时卫生条件的落后;房间涂成什么颜色比较符合乔治亚风格的建筑;乔屋里可以搭配哪些当时流行的中国风元素,等等。随着乔屋的完工,原本模糊的18世纪英国也变得清晰生动起来。
  四、结语
  《我的乔治亚》作为少数以手工玩具为话题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有趣,蕴含着独特的叙事艺术。西西将各类知识、信息、经历拼贴在一起,呈现出一部关于娃娃屋和18世纪英国的百科全书。她的写作充满细节,亲切幽默富有想象力,并努力与读者做朋友。此外,西西也尝试将文学创作与手工建筑结合进行跨媒介叙事,形成新的文体风格。作品也不乏理性思考,西西借书中人物对话对18世纪英国殖民史进行反思的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美好住所、良好社会制度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宇.日常化的先锋与世界化的本土——学术史视野下的西西小说新论[J].东吴学术,2020:109-117.
  [2]西西.我的乔治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0.
  [3]西西.时间的话题[M].台北:洪范书店,1995:158.
  [4]凌逾.蝉联想像曲式——西西小说的文体实验[J].华文文学,2007:32-39.
  [5]凌逾.創设“缝制体”跨媒介叙事:文学与手工符号的联姻[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8.
  作者简介:张晓倩,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碑帖融合”是考察晚清民国书法史时多被言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对于这一说法的提出与界定,学术界未有确切所指.这也遮蔽了一些“碑学”以来书风演进的线索.通过界定“碑学”“帖学”与“碑帖融合”的概念,以及考察民国时期“碑帖融合”的书法实践,从而梳理出晚清与民国初期“碑帖融合”内涵演进的内在理路.
摘 要:“山水树石”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备受画家青睐的题材,而敦煌壁画中的“山水树石”题材,有着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的独特审美内涵。敦煌壁画中“山水树石”的中西结合的精神内核,使其具备了荒诞、神秘之感。在审美境界上,敦煌壁画的“圣树”自带宗教属性,将人引入到宁静的审美境界,体会到清净无为、返璞归真的出世之美。  关键词:敦煌壁画;山水树石;圣树;荒诞;神秘;出世之美  一、敦煌壁画“山水树石”图像的
摘 要: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是“圣母的宗教,大地母亲的宗教”,东正教崇拜圣母,作为拥有东正教血统的布尔加科夫,自然也在心里尊崇之、敬奉之。布尔加科夫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将玛格丽特塑造为圣洁完美、拥有强大爱与救赎力量的永恒女性。布尔加科夫让玛格丽特自我牺牲般地去拯救大师,对她遇到的每一个人施于关爱或宽恕,使之浑身散发出母性的光辉和庇护众生的圣母光环,就是源于俄罗斯对女性的崇拜,即对神圣女性的渴慕与追求
随着艺术形态的不断发展,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架上绘画的单一模式,逐渐演变出更加丰富的艺术形态.装置艺术作为现当代艺术作品中年轻而具有活力的综合材料艺术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丰富,是现当代艺术家表达其思想观念的热门艺术载体.徐冰装置艺术作品的多元表现形式和丰富语义内涵,在当代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以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为案例,从作品表现形式和语义内涵出发,分析徐冰装置艺术创作的艺术特性,阐述徐冰装置艺术作品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独特性.
巴黎作为二战前世界文明中心和艺术发源地而享誉全球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齐聚于此.日本自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以来,不断有学者和普通民众满怀憧憬与向往奔赴巴黎,一度掀起一股浪潮.而就在人们沉浸耽溺于美好的“巴黎梦”中不愿醒来之时,金子光晴以其冷静而又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欲望都市”为人们创造的虚假表象,揭露并批判了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面具下的丑恶现实,呼吁被欺骗者觉醒.其晚年创作的纪行文学《沉睡吧巴黎》回忆并记录了自己在巴黎穷困潦倒的窘迫生活,在东西方文明的不断对比中,毫不隐讳地尖锐指出
绘画中的“虚拟实境”不是简单的模仿现实,而是作者通过主观想象将生活中的物象经过解构、重构、替换、叠加等手段处理之后形成的非现实存在的物象,放进作品中描绘的现实的空间中去,使之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可以信服的联系,在感觉上成为画面所营造的真实空间的一部分,从而产生实境的视觉体验.“虚拟实境”的艺术效果在勃鲁盖尔的《巴别塔》中有很好的实现.
摘 要:建安时期的文学风格大多被后人概括为具有“建安风骨”与“慷慨之气”,以曹植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集团在作品中也蕴含这种时代精神。曹植的公宴诗虽多为其建安初期作品,但是在内容及艺术风格上也体现出了建安风骨与慷慨磊落之气,分析曹植公宴诗对研究曹植与建安文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曹植;公宴诗;建安风骨;文学价值  建安公宴诗大多作于建安十六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文人可以不再疲惫奔波而享
摘 要: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相比传统文学能够更加广泛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个层次和维度,具有更加广阔深远的现实意义。网络女性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以其独特性在当下文学环境中大放异彩。在当下文学环境中,通过跨媒介合作,文学能够更大程度体现出其观照现实世界的社会功能。《欢乐颂》以现实视角接触女性人生,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欢乐颂》表现了原生家庭对人物的影响,反映了平权社会下男性
摘 要:绘画人类学是艺术人类学的一个崭新的学科方向,却已有着丰富研究实绩与可见的研究路径。中国绘画人类学的研究路径可分为考古人类学路径、文化人类学路径、美术学路径、民俗学路径、图像人类学路径与历史人类学路径等六大类。这些不同的研究路径汇集成为当前中国绘画人类学研究的学科背景,也为中国绘画人类学的发展与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绘画人类学;研究路径;学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
摘 要:史诗的“口承”与“文本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复杂关联。由文本分析来探讨史诗的口头传统特征,用程式化理论来解读文本——进行文本分析时应该以口头文学的内在特征为出发点,视文本为转述本、手抄本、口述记录。固态史诗的文本是定型本,活态史诗的文本是语境中的文本,由讲唱人和在场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完成。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遵循两种不同的“诗学”审美范式,在版本、语言、结构、传播与接受等方面存在差异。歌手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