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研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是以情感调节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能推动教学的健康发展,能在课堂上产生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情境教学的开展为语文教学带来新鲜血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激情不够
  课堂中教师的激情直接影响着课堂愉快轻松氛围的产生,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激情,没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不能让学生从情境中体会到具体的情感。
  2.学生主动性不强
  课堂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驾驭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放手让学生去做,如果仅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教学,那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如在学习《本命年的回想》这一课时,如果在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中没有让学生通过对比今昔过年习俗进行交流,并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并展开辩论,就不能更深层次地达到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
  3.课堂环境局限性
  在情境创设中有的教师对语文学科知识过于注重,而没有将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势必会影响情境教学的效果。在讲授《幽径悲剧》时如果只从文中叙述的内容来了解课文,则不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愚昧灭美的思想;如果能够在情境中联系到当时此文的写作背景并将之贯穿于课文的学习中,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会更加突出。
  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改进措施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情境教学行之有效,能引起学生体验,就要遵循学生情感认知、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指导性和自主性等教学原则,从情境问题的创设、加强互动、实施开放性等教学策略来改进教学措施,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1.情境问题创设
  在情境创设中若能恰当提出问题,就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动机的启发提供契机。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直接设计问题:“国家领土被侵占,尊严被践踏的时刻,国民会是怎样的表现呢?”由此引入新课,无疑会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最后一课》中合作探究的环节,教师再以问题:“‘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揭示下文的情境,则可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2.情境互动性
  宽松的学习情境能让师生产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品析诗歌的语言美,在学习中播放雄壮的歌曲,出示黄河、长江奔腾的视频,提出象征手法,再延伸到“我”是炎黄子孙的化身,让学生体会虽然诗中处处是树的特点,但都是表现人的精神情怀和理想品格。在此基础上伴着乐曲朗诵,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的情境便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肥沃土壤。
  3.情境开放性
  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开放性,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样的创造性活动,是教学的核心。通过丰富情境,可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它是创造力的起点。如在学习《七子之歌》一课时教师直接唱一曲《七子之歌——澳门》让学生欣赏,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七子还有谁?这样一个轻松的问题就提供了训练学生迅速捕捉关键内容能力的机会。语文课文中小说给我们留的想象空间最大,由此进行开放性情境的设置内容最丰富。如教学《孔乙己》可让学生想象后来发生的事情,像这样推想小说主人公的将来,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能培养其发散思维。情境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超越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例如阅读《我的母亲》,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可以创设这样的迁移情境,让学生将本单元学过的朱自清《背影》与《我的母亲》相比较,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并且互相交流。这两篇文章无论是在表达情感还是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思考的问题就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思维迁移的情境中去。
  总之,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多彩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完整的教育体系,获得知识经验,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以独具特色的情境教学丰富课堂,也是语文教师为之追求的目标。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积极采取应对之策,促进农民工就业。第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第二,要继
随着京通高速公路全面通车,使北京到通县的行程时间上缩短了一半。京昌高速公路已经全面开工,清河到沙河地区已经成为新的房地产开发地区。四环路的兴建也已经为期不远。这些
《全清词·雍乾卷》共收词人近955家,词作4万余首,堪称雍乾词作整理汇编的集大成者。然而,由于清代词集文献复杂,遗漏自是在所难免。笔者在翻检清人词集时,为之辑补四家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平面向量的重要内容,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平面几何等章节有密切联系.在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是8个C级要求之一,难度比较大.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数量积的求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定义法  图1评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是a·b=|a||b|cosθ,由此可见,利用定义求向量的数量积关键是求出两个向量的模及其夹角.这里面两个向量的夹角容易弄錯,切记是通过平移使两个向量共起点时
在学困生看来,学习数学是很枯燥和非常辛苦的事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经常谈数学而愁眉苦脸,闻考试而心惊.引起他们学习的困难有许多原因,但关键是由于他们缺乏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成功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不断地为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条件,让这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为了取得可靠的素材以掌握阅读教学现状,找出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原因,本人于2008年11月对不同学校的老师与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经过整理问卷及收集教师感言,发现学生主要观点为:1.学了也不考(应试论)。2.读不懂,太难学(难学论)。3.阅读课堂枯燥无趣,没有意思(无趣论)。4.要获得知识不一定要阅读,网络视频样样教(无用论)。教师的主要观点为:学生厌学,启而不发,激而不活;教师课堂讲得
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学层面上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作用的对象或客体,它是经过课程设置和编制具体化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学校师生研制而由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1]  教学内容的“固化性”指的是教师参照课程标准,注重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轻视学生个体,传授给学生的仅仅是知识,课堂教学流程如同一个不具变动性的算法,输出固定流程.实际上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
时下,网上有一本书非常流行,上千万的点击量让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稳居排行榜首位,它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它以幽默的语言,细腻的推理,把明朝两三百年的历史以别样的风采展现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自主学习.但,如果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甚至厌学,就谈不上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关爱学生,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知识、心理等多角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