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作的视角选择教学内容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写作的视角解读教材能够更敏感地关注文本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能够更清晰地把握文本的谋篇布局、体裁样式,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特点,揣摩文字的妙处,品味语言的情感,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莫高窟》选自苏教版第九册,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从写作的角度去解读教材,我会更多的从文章形式上的秘密着手。《莫高窟》这篇文章潜藏着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它的结构清晰: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段与段之间又有巧妙的过渡;描写精准:抓住彩塑的特点,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场面;语言凝练:大量四字词语的运用,准确地概括出了事物的特点。基于这样的解读,以及《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高年段学段目标中所提出的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行文架构,学习意在笔先的构思。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仿写飞天的姿态。
  如何达成目标呢?需要教师围绕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在选择时注意:
  一、砍去枝枝蔓蔓,直奔目标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语文课“好课”这样界定:语文课“好课”最低标准是要有合宜的教学内容;较高标准是要有显效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所以,与目标无关的课文内容,必须毫不犹豫地删掉。
  根据第一个目标“了解作者的行文架构,学习意在笔先的构思”,我选择作者行文的构思(通过复习,板书提炼)作为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根据第二个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仿写飞天的姿态”,我选择描写彩塑特点的段落和描写飞天的段落作为第二板块的教学内容。至于描写壁画内容和藏经洞的内容则一读带过。
  二、抓住表达特色,巧妙点拨
  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我巧妙地设计了三个秘密:谋篇布局的秘密,词语特点的秘密,语言表达的秘密。围绕三个秘密带领学生去探秘。教学片断如下:
  探寻秘密一——谋篇布局
  1.复习课文,整理板书。
  2.你发现:作者在动笔之前,做了什么事?
  3.揭示秘密:动笔之前,作者先打腹稿,对文章进行架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条理清楚,紧扣主题。
  探寻秘密二——词语特点
  1.出示第二小节,读一读。
  2.出示填空,交流想象的画面:有( )的菩萨,有( )的天王,还有( )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 ),( )。
  3.出示图片欣赏,指导朗读。
  4.讨论、交流:作者怎么把这些人物描写得这么形象的呀?
  5.揭示秘密: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能描写得惟妙惟肖。
  探寻秘密三——语言表达
  1.出示第三小节,读一读。
  2.品味:哪一段写得特好?印象最深?
  3.出示描写飞天段落1与描写飞天段落2进行比较:
  段落1:有的仙女,把小花篮挎在手臂弯里,正在花园里采摘着艳丽的鲜花;有的仙女,怀里抱着一张琵琶,轻轻拨动着琴弦,弹奏出悦耳的琴声;有的仙女,好像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倒悬着身子,从空中飞落下来……
  段落2: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4.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段落1写,而写成段落2?
  5.小结揭示秘密:文中的表达语言更加地概括、凝练。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内容是显性的,而表达的形式却是隐性的,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秘密。一是谋篇布局,通过复习,列出清晰的板书,学生对文章的架构就一目了然了。二是发现词语的特点,如何发现呢?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在想象的基础上观看图片,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好这些彩塑的特点。经历了想象——再现——朗读三个环节,学生真的能够感受到彩塑被作者描写得惟妙惟肖。此时,轻轻一点拨:为什么作者能够描写得这么像呢?学生自然恍然大悟:哦,原来作者是抓住了这些彩塑的特点进行描写。三是关注语言的表达特色。学生读着飞天这一段,都觉得写得特别精彩,可精彩在何处?却难以发现。我设计了具体描写和四字词语概括描写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了四字词语的凝练。三处点拨,都是抓住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不仅如此,这三处秘密的点拨紧扣目标,合理运用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在自主朗读、思考、比较、发现中学习了语言,练就了听、说、读的能力,感受了莫高窟艺术上的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正做到了从教语文到学语文的再次转身。
  三、立足阅读之本,扎实训练
  语文教学要坚守语文的本真,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要着眼于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
  《莫高窟》中对飞天的描写是学生练就言语的好范例。教师要扎扎实实带着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品味、学习、运用。教学片断如下:
  师:(出示描写飞天段落)同学们,你们发现,前面的四字词语和后面的四字词语有什么联系?
  生:前面和后面都是描写飞天的姿态。
  师:你能在图上看到的是哪一个姿态?(出示图)
  生:臂挎花篮,怀抱琵琶,倒悬身子,彩带飘拂,舒展双臂。
  师:采摘鲜花,轻拨银弦,自天而降,漫天遨游,翩翩起舞,你在图上能看见吗?
  生:不能,这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师:对了,前面一个四字词语是实写,后面一个四字词语是想象。实写加上想象,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飞天那优美的姿态。你能仿照文中的描写也来写一写你心中飞天会是什么样的姿态吗?
  中国文人历来重视语词的锤炼,这一文学传统使汉语汉字魅力得到了充分地彰显。因此,围绕语词锤炼,感悟作者的表达特色,并以此进行仿写,是帮助学生感受汉语魅力、形成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重要切入口。
  语文教学要寻求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体,以教材为凭借,是一种能够使课堂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用写作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精选教学内容,可以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互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作用是一种创设与引领,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情境,引领学生亲历言语实践的过程,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
  (姚赛巾,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210038)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
尺桡骨双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临床对于儿童骨折治疗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需要寻求微创性、并发症较少的内固定方法。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符合微创理念,具有创伤小、间接复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要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我们不应把学生看作“物”、而应把学生看作“人”;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收器,而应看作是知识的主人;不是人消弭于知识之中,而是知识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发展。那么如何在小语阅读教学中发挥学
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课堂逐渐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小学语文课堂逐渐向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化转变,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数字化教学平台被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数字媒体的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数字化平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一、引言  数字化教学,简单来讲,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堂要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促成学生的道德践行,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情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其目标实现的心理机制很难把握,给
目的观察三踝骨折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总结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57例三踝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尽量采取急诊手术,待水肿消退,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消肿治疗。结果
目的研究汶川地震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和急救情况。方法随机抽样并临床分析我省所收治的84例汶川地震创伤患者,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地震患者性别男女等比;
目的明确GL15细胞系的生物学特征并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对GL15细胞系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观察GL15细胞的形态和生长增殖特性,Giemsa染色分析核型,免疫细胞化学行胶质纤维酸
2008年《语文学习》第3期,载王雷先生的《〈语文考试说明〉该寿终正寝了!》,整整四年过去,《语文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毫无寿终正寝的迹象,那么,它该不该寿终正寝呢?假如有一天真的寿终正寝了,语文教师会怎样呢?在它寿终正寝前,语文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一  《说明》该不该寿终正寝,王雷先生的文章已作了充分而有力的论证。本不用多说,但是现在《说明》不仅没有“寿终正寝”,而且这个“家族”又增加
如何让“双基”教学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寻求基础和创新的平衡》一文,他认为:我们不能为了基础而基础,打好基础的过程应孕育着创新,有了创新意识的引领,基础才能具有内在的活力。其实,数学本身就是人类自主创新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知识的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一、让学生尝试“创造”工具  数学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