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作为语文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引导督促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让课外阅读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把孩子从教材这一方小得可怜的“水池”引到广阔无垠的大海里。
根据我校近几年开展的振兴阅读活动的情况,本人在安排好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有如下的体会。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征,课外阅读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一旦离开教师或家长的监督,很容易终止。要想使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指导他们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诸如“故事激趣法”“课文引趣法”“榜样激励法”“交流展示法“评比促进法”等,操作时可灵活运用。
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就有必要增加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学完《第一次抱母亲》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儿子对母亲的爱戴和崇敬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歌曲、小说、散文等,举行歌颂母爱朗诵会,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才会激发读书热情,从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学校的宣传栏,教室外的走廊里张贴着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古诗文配画等。“书籍使我和世界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更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语)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学校将阅览室、图书室装饰得富于儿童色彩,使学生乐于前往,班级也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同学们随时将自己的好书捐给或借给图书角与同学交流传看。学校每学期搞一次“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节活动,吸引学生喜欢阅读。
课外阅读还必须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知道,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利用家长会大力宣传课外阅读,印发《告家长一封信》,提倡亲子读书活动,使课外阅读活动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成立学习小组,一到时间,就有专人组织、有专人监督,有规律地性地开展,从不间断,从不让学生感觉到读书的随意和无常。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爱护书报,注意用眼卫生。要注意阅读姿势,不要躺着或歪头读书;不要在吃饭、走路、乘车、光线太强或太暗时看书。
4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4.1精心挑选读物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要选择那些“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的课外读物。(1)课内外结合。挑选有助于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知识的读物。(2)与兴趣爱好相符。介绍那些能够满足少年儿童在文学、历史、科技等某一方面兴趣爱好的读物。(3)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结合当前形势、不同节日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介绍书籍。例如,在某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影片、电视片放映时,介绍有关的文艺、历史读物;不同的季节介绍有关大自然科学知识的读物;结合重大节日,介绍有关节日的来历,优良革命传统的故事书籍,介绍爱国主义优秀读物等等。(4)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起结合。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推荐能理解的书。对于阅读写作能力较好的,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读物。(5)丰富性和广泛性相结合。有些学生喜欢看漫画,就去找来经典漫画书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读物时少一些盲目。
4.2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合书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2)吸收性阅读。针对知识性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又不能观其大略,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3)细品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3学会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提纲型:把读物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体会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5开展活动,促进习惯的养成
(1)“读书感悟”。安排每日5分钟“读书感悟”时间。内容主要是交流读书活动中的收获,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旬,或明一道理。在表达感悟的过程中,孩子们知识丰富了,语感增强了,表达能力提高了,一举多得。
(2)“十分钟”竞赛。竞赛的内容可以是“十分钟朗读”,“十分钟背诵”,“十分钟演讲”等,学生最喜欢这种竞赛。各位学生准备十分钟,然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考考自己在十分钟内的收获。这样的竞赛考查的是孩子们的记忆、理解、思维、应变等多项能力。
(3)举办(摘)抄小报和剪报比赛。可以让学生定期举行班报比赛,从主题,选文,撰文到排版,评选出最佳小报,进行嘉奖。
叶圣陶先生说:“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孩子们徜徉在浩瀚的书海中,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根据我校近几年开展的振兴阅读活动的情况,本人在安排好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有如下的体会。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征,课外阅读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一旦离开教师或家长的监督,很容易终止。要想使阅读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指导他们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诸如“故事激趣法”“课文引趣法”“榜样激励法”“交流展示法“评比促进法”等,操作时可灵活运用。
如:在学习某篇课文时,就有必要增加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学完《第一次抱母亲》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儿子对母亲的爱戴和崇敬后,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歌曲、小说、散文等,举行歌颂母爱朗诵会,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才会激发读书热情,从而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学校的宣传栏,教室外的走廊里张贴着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古诗文配画等。“书籍使我和世界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更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语)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可以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学校将阅览室、图书室装饰得富于儿童色彩,使学生乐于前往,班级也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同学们随时将自己的好书捐给或借给图书角与同学交流传看。学校每学期搞一次“我读书我快乐”的读书节活动,吸引学生喜欢阅读。
课外阅读还必须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知道,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利用家长会大力宣传课外阅读,印发《告家长一封信》,提倡亲子读书活动,使课外阅读活动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之母,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成立学习小组,一到时间,就有专人组织、有专人监督,有规律地性地开展,从不间断,从不让学生感觉到读书的随意和无常。长此以往,学生就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爱护书报,注意用眼卫生。要注意阅读姿势,不要躺着或歪头读书;不要在吃饭、走路、乘车、光线太强或太暗时看书。
4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4.1精心挑选读物
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要选择那些“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的课外读物。(1)课内外结合。挑选有助于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知识的读物。(2)与兴趣爱好相符。介绍那些能够满足少年儿童在文学、历史、科技等某一方面兴趣爱好的读物。(3)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结合当前形势、不同节日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介绍书籍。例如,在某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影片、电视片放映时,介绍有关的文艺、历史读物;不同的季节介绍有关大自然科学知识的读物;结合重大节日,介绍有关节日的来历,优良革命传统的故事书籍,介绍爱国主义优秀读物等等。(4)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起结合。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推荐能理解的书。对于阅读写作能力较好的,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读物。(5)丰富性和广泛性相结合。有些学生喜欢看漫画,就去找来经典漫画书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读物时少一些盲目。
4.2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合书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2)吸收性阅读。针对知识性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又不能观其大略,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3)细品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3学会做读书笔记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提纲型:把读物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体会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5开展活动,促进习惯的养成
(1)“读书感悟”。安排每日5分钟“读书感悟”时间。内容主要是交流读书活动中的收获,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旬,或明一道理。在表达感悟的过程中,孩子们知识丰富了,语感增强了,表达能力提高了,一举多得。
(2)“十分钟”竞赛。竞赛的内容可以是“十分钟朗读”,“十分钟背诵”,“十分钟演讲”等,学生最喜欢这种竞赛。各位学生准备十分钟,然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考考自己在十分钟内的收获。这样的竞赛考查的是孩子们的记忆、理解、思维、应变等多项能力。
(3)举办(摘)抄小报和剪报比赛。可以让学生定期举行班报比赛,从主题,选文,撰文到排版,评选出最佳小报,进行嘉奖。
叶圣陶先生说:“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孩子们徜徉在浩瀚的书海中,亲近母语,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