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对德育教育的利与弊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nan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早就讲过,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这说明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核心地位,坚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但是,知识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为德育教育提供新的手段和途径的同时,更向德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优越性
  
  网络自产生以来,以它自身的优越性给新时代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工具,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1拓展了德育教育的新领地
  传统的德育教育阵地固定,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主,单向式的进行强制“灌输”,实现教师的“传道”。在多元化的今天,这种状况日益遭到学生的反感,取得的效果也日渐甚微。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德育教育单一的阵地,使之出现了一个新的育人场所,这为实现德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也较为容易。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同时,我们可以把所有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如中外的先进文化、身心健康知识、时代发展的新理念、祖国的山山水水、中外名人传记等等,通过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画面等方式方法,或者搬到网络上去,或者建立专业性的网站,使网络思想政治、道德品德教育,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以便使新领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2提高了德育教育的育人效率
  传统的育人方式基本上是施教者与受教者面对面地进行,看似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更具有亲和力,实际上教育的效率并不是很高。由于网络快捷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接受大量且丰富的知识,这种接受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另外,教育者应永远记住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当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已达到很娴熟的地步时,其生活学习也开始变得开放化、多维化。我们的教育者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培养自身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积极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以有效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学生做不到,育人者能做到;学生想不到,育人者能想到;学生看不到,育人者能看到。那么施教者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其效率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德育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3扩大丰富了德育教育的知识范围
  传统的德育教育的知识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内容几年不变或变化很少,有些知识早已陈旧过时,失去了时代性,然而教师仍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传授,由于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授课方法又得不到改进,长久下去,就出现了“师不将师,材不将材,生不将生”的局面,即教师讲腻了,就出现了应付;教材用惯了,就没有了新鲜味;学生听烦了,就产生了反感。因为网上的知识非常丰富,就改变了某些教材知识内容的单调、陈旧的问题。我们还应做到的是把教师讲腻的学生听烦的书本知识,运用先进的方法和网络技术,加以处理,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单一的知识多样化,即知识网络化,也就是说在网络上实现知识的多样化、广泛化、全面化。
  
  2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弊端
  
  网络具有广泛性、自由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给德育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使德育教育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带有很大弊端。
  
  2.1网络造成了德育教育的难控制性
  网络是个万花筒,承载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五花八门,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甚至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形形色色的网站、聊天室等使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有敌意的外国资产阶级企图利用网络这一先进技术,在网络上散布一些反国和反共言论,发布大量庸俗不堪的内容,制造大量的以假乱真的信息,对人民的思想进行渗透,对我国的政权进行颠覆,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因此,由于网络的自由化,我们就很难在第一时间里来防控这些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而学生却可随心所欲地周游世界,致使德育教育出现了“一边栽树,一边伐木”的现状,在网络上就很难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2.2网络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进入网络犹如步入了一个地球村。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交往,在网上,大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份等可以被掩盖,使得网上交往更具隐蔽性、开放性和神秘感。这同时也造成外界对网络的使用者不易实施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从而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最近几年大学生在网上损害他人的事件已不鲜见。此外,在网络上大学生可超越时空限制,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休闲,过着一种完全虚拟的生活,并且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各种各样的“知己”,从而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当大学生在虚拟世界获取的快乐超过现实世界时,就可能陷入其中,进而引发了学生不良的心理障碍:一是人际关系障碍:如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人际关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等;二是感情纠葛:如早恋、多角恋爱等;三是安全焦虑:如网上隐私、网上暴力、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网上性爱、网络病毒等都给大学生带来不小的惶恐不安和无所适从;四是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型人格或多重型人格等。同时由于人与人的沟通和交往完全依赖网络,直接见面的机会减少,导致了道德情感的冷漠,致使“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动摇了传统社会的道德基础和行为准则。
  
  2.3网络使育人方式处于“真空”状态
  传统的育人方式是单向式的灌输,它依靠广大教师台上台下苦口婆心地向学生“授业”时进行“传道”,也依靠政策传达者的不厌其烦的宣读,这就形成了一种教师权威模式和上级权威模式,即“梯级结构的德育教化”的模式,一般的教育者在育人过程中,无力打破这一模式,也无心去打破。传统的育人方式不但不能提高效率,反而引起了受教者的极大反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凡违背者皆视为道德有问题。网络的产生与发展,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育人方式,由于网络德育教育的方式还不完善,使网络德育教育的育人方式处于“真空”状态。这样,使传统的育人方式与网络育人方式未实现有机结合,如果我们的网络教育发展滞后,不能与传统的方式紧密相结合,扭转网络德育教育的“真空”状态,不但会使传统的育人方式的力量泯灭殆尽,网络育人方式也真的会走上扭曲之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有了矛盾才有了事物的发展。我们不要因网络有一些负面影响,就否定它的积极作用,只要我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积极探索,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控制和利用好网络,使德育教育在网络上大放光芒,使我们的德育教育“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纹枯病是我国南方稻区的一种重要病害。随着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密植、多肥等高产措施纹枯秆、杂优等良种的全面推广,和矮病的防治问题日益显得重要。为了推广井冈霉素防治
健美操运动在我国兴起和开展已有十几年了,它作为一个有很大吸引力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健身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现在许多大、中、小学已将它列入教学计划和社会体育指导培训教材。我院已将健美操纳入教学大纲,开设了女子健美操课程。然而,我们发现第二学期选修健美操课的学生人数与第一学期学生人数相比较,人数有所下降,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有所下降。针对我院学生来源面广,女生较多,以及身体条件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
在小学的体育教材中,武术是主要内容之一,基本步型又是武术的主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要提高武术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学好基本步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教好基本步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我们研究了桂朝2号和杂种植株的Y/SLA。品种内植株之间的Y/SLA的差异不显著(株间极差=5.09,LSR0.05=7.93)。而杂种植株之间的Y/SLA的差异极显著(F=33.44>F 0.01=3.53,PF0.01=
中学生田径业余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情况会对学校体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中学的田径业余运动训练尤其重要。不但是体育院校招生的对象,而且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发展中,中学业余训练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作为学校输送体育人才方式的重要途径,所以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必将越来越重视。    1设计和运用多种专门练习,培养学生的动作节奏感    目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90例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或首发症状的甲亢患者,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对不典型甲亢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
随着整个社会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出发,不断探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效,努力塑造新世纪新闻从业人员的良好形象,无愧于“党和政府的代言人”。    1加强道德宣传和道德楷模教育    道德理论宣传范围广,影响大,为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目前仍然应该作为我们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条基本途径。在
新课程英语教学认为,英语教学应该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思维模式来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根本,优化教学,一方面,激活学生学习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内驱动力,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学习效能;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
“效用”一词不能仅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去理解,也区别于日常生活中技术所带来的作用——_如方便性、高效。在道德领域中,效用既可以指对社会伦理生活有序的构筑力,也可以指对个人德性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并非是从“私利”的层面去讲,而是个体道德情感的生成和内化。    1道德对社会生活有序性的效用    “道德”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道德”语词并不能给社会带来任何实际效用。“道德”的效用意义在于践行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