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展示的历史建筑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epnui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海作为世界闻名的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城市,其七百多年的城市建筑史沉淀了厚重且丰富的历史文化,融合了世界各国风情样式的多样的历史建筑,是上海对全世界亮出的“城市名片”之一。在经历了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需求之间巨大的碰撞与激烈的冲突之后,在秉持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的今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名片的重要一环,通过对经典历史建筑的重构,建构出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历史建筑;城市文化;建构;文化符号
  一、上海经典历史建筑群保护现状
  上海市政府历史建筑保护相关部门文件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上海市政府先后批复了44片41平方公里历史文化风貌区。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还通过实地考察互相协作的方式进一步探索扩展保护对象,规划了250个多风貌保护街坊、397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和84条风貌保护河道。相关文件显示,上海市各项优秀历史建筑正在依据政府规划方案每年逐步开放参观。据不完全统计,上海至今已开放130多处优秀历史建筑群,其中田子坊、常德公寓、周公馆、外滩荣宅等经典历史建筑在政府的“选择”下,被赋予了承载城市记忆和塑造文化符号的意义。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共有1058处,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针对已修缮完毕、开放参观的300多处优秀历史建筑、30多处名人建筑群和12处历史文化风貌区,推出通过现场二维码扫描进行线上语音导览的参观模式,运用音频、文字、AR产品等新型多媒体手段,让市民游客能够在参观的同时,更便捷地对优秀历史建筑进行“深度阅读”。这434处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能够被选择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建筑,其原因不仅仅在于这些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可参观性,更在于这些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对于城市形象的再造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以至于这些区域和建筑成为被优先选择、被优先进行修复和再塑造的对象。
  二、经典历史建筑的具体保护与开发
  (一)常德公寓——被选择的展示品
  常德公寓(张爱玲故居)的修缮复原工程在10年前就已经完成,这一修复工程被历史文物建筑保护行业认为是近年来中国历史建筑以及名人故居修缮保护再开发的成功案例。反观黄浦区亦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董家渡天主堂,尽管是上海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却预计还需2年才能完成其修缮,修缮完成之后才会重新对公众开放。上海作为具有众多优秀历史建筑的城市,对这些历史优秀建筑的修复与开放必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需要依据城市形象塑造的需求、城市文化名片的打造以及各个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和修护难易程度来选择什么先行,什么后行。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独特贡献的作家,其上海本土作家的身份对于上海文化符号的塑造是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的。张爱玲的小说大多数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着重书写现实生活中的平民百姓——上海本地人,小说以反映大都市的民间习俗为特色,其中多以日常生活的讲述为叙事重点,在表达个人生命体验之外,更展示了鲜明生动的上海普通市民阶层的风俗。同时,张爱玲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创作于上海的人生经历,也使得其作品广为流传的同时,其本人也成为了上海的一个文化符号。谈起张爱玲,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上海,联想到上海的吴侬软语,联想到上海的里弄风情。
  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位于上海常德路和南京西路交汇处,坐落在人头攒动的静安寺附近,靠近繁华的静安寺商区。这幢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公寓,原名为爱丁顿公寓,又名爱林登公寓,建成于1936年。张爱玲和姑姑在此居住了许多年,并在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的创作。基于张爱玲小说中大量的上海特殊符号以及其自身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常德公寓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公众(特别是文学爱好者)寄托对张爱玲瞻仰与怀念的地点。相比之下,董家渡天主教堂的文化影响力,远没有张爱玲这一文化符号所带来的影响力大、辐射范围广,其被选择修复与开发的先后顺序之原因不言而喻。
  2008年,上海市政府对常德公寓进行修缮复原工程。不仅是公寓外墙面的颜色,公寓楼内的陈设也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恢复成老样子,公寓的不锈钢窗网、面向街道的阳台、楼道和室内的灯罩全部恢复成70年前的模样。该项修复工程通过协调,还对底楼原有商户进行搬迁与更改,代之以实体书店“千彩书坊”。书店创始之初引入了当年罕见的“书+咖啡”的运营模式,并且冠之以“张爱玲曾经写作创作、品尝咖啡休息的书店”之名号吸引游客与行人。
  由于张爱玲曾居住过的两套公寓如今都有人居住,且整个公寓其他房间也有住户。为避免给楼里居民生活带来困扰,常德公寓内部未对外开放。但楼下的书店却能够弥补参观者无法探访旧居的遗憾,同时也打消他们入内“一探究竟”的想法,因此“千彩书坊”成为常德公寓之外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怀念点。
  常德公寓外部的修缮使其充满了老上海的视觉效果,书店“书+咖啡”的运营模式,则是海派文化休闲模式的再现,静态建筑和动态运营的书店相辅相成,打造出一个极具上海味道、充满上海记忆的文化景观,使人们情有寄托之处,并吸引人们逗留与消费。
  (二)外滩经典历史建筑群——被规划的展示模式
  黄浦区是优秀历史建筑的密集地,其中外滩沿线的数座经典历史建筑,如和平饭店、中国银行大楼、浦发银行大楼、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上海市外滩历史纪念馆等,是比常德公寓更为热门的参观地点,这些经典建筑不仅对公众開放,并且还有网上预约、免费导览等更加完善的参观引导服务机制。上海人大相关文件显示,2018年8月,外滩14号上海市总工会大楼开始对外开放。消息一出,每月的预约名额在预约平台一放出就会被迅速地预约完。上海人大在其官方平台公布的11月数据显示,外滩附近开放的经典历史建筑群的当月参观名额均被约满。在12月名额放出后的两天内,热门场馆的参观额度再度被约完。
  与此同时,黄浦区旅游局引入市场化模式,推动热门历史建筑整合内部餐饮企业,推出体验式的“阅读”产品。此产品包括下午茶、餐饮、建筑参观导览等服务,使得参观者可以更加深度地参观老建筑、随时随地聆听讲解。比如,在外滩22号内的奈恩法式餐厅,推出了价格500多元的双人下午茶后再进行9个景点的参观的服务方案。这种休闲体验式“阅读”产品的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努力为游客营造了特定时空的感觉,下午茶、餐饮等服务是使人在生活方式方面感受上海气息,深度参观老建筑、聆听讲解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使人体验具有历史感的上海文化,开创了一种更有趣、浸入式的历史建筑参观模式。   (三)田子坊——被重构的多元化街区
  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泰康路210弄,目前是沪上最有人气的旅游休闲街区,更是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与大部分优秀历史建筑不同的是,田子坊的商业化气息要浓厚得多,文化元素也更为复杂。最初的田子坊能够被作为城市地方文化景观标志的,仅有保留下来的石库门建筑,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可以直接作为旅游景观的资源。但经历了城市规划重塑的田子坊,不仅成为了一个极具上海特色、充满地方文化内涵的景观点,还容纳吸收了各式各样的外来文化,成为了可以体现文化差异的动态空间,提升了当地的社交性,为城市居民和参观者提供了文化差异的体验。
  从徐赣丽在《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以上海田子坊为例》的论述可知,田子坊在策划之初,是以打造成创意产业园区及其销售区为目的的,后因引入了大量艺术类商户,才使得田子坊拥有浓重的艺术氛围,使得田子坊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景点。再往后,田子坊关于商业消费的建设规划吸引了商家和当地居民加入,从而推动了田子坊的文化生产,使旅游所必备的饮食、购物、休闲、体验成为其主要内容,并且因为众多文化产业创意人的聚集,为田子坊营造了特殊的艺术创意氛围,成为旅游休闲的主要吸引物和消费对象。
  2005至2007年间,田子坊经历了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向城市休闲娱乐场所的转变。相关文件显示,2005年起田子坊街区开始对外租借房屋用以开设酒吧、餐馆;2007年,休闲娱乐成为田子坊的主要商业形态;2010年,田子坊正式被批准为国家3A级景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景点,在周末和节假日的人流状况常常是摩肩擦踵。
  据徐赣丽介绍,田子坊是由天成里、和平里、发达里、薛华坊、志成坊、平原坊等多个里、坊小单位组成的,其核心区被称为“三里三坊”。这里的一些建筑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田子坊地处法租界边缘,属于“华洋”结合区。1933年,著名画家汪亚尘夫妇曾于志成坊中的隐云楼中,创办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和艺术家协会“力社”,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家名人也曾居于此处。因有这些艺术名家旧居的渊源,著名画家黄永玉在1999年根据《史记》中记载的我国古代最年长的画家“田子方”之谐音,将这片区域命名为“田子坊”,寓意这里曾是艺术人士的集聚地。在田子坊的正门,立有一个依据古代文献资料里关于田子方的肖像的叙述,所打造的一个左手持书、右手持毛笔的古人铜像,此铜像是由田子坊商会出资所打造的,田子坊管理委员会还依据田子方身为道家学者的历史背景,特地在铜像处举行了中国道教拜太岁文化活动。商会和管理委员会对田子方身份进行了神化的打造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地方传统的再创造,即通过传统的、本土的形式(立像祭拜)使得田子方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在该街区落地生根,为田子坊街区丰富了历史文化内涵。在徐赣丽看来,田子坊的命名和该地区历史文化内涵的建构,是一种凸显地方性的合理手段。这不仅会唤醒地方精英与学者跳出自身,重新以他者的眼光来观察地方,重新诠释地方性,从而唤起地方的自豪感,也会促进地方的传统传承和历史的重建。
  在文化差异方面,田子坊也有许多外来文化和外地文化的移植。比如,在田子坊逛街旅游的时候,无需仔细观察,就可以见到许多外国人,也会常听到形形色色的游人用外语或各地方言进行交流。在坊内的餐馆、咖啡馆、酒吧以及许多小店的名字招牌内容都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异国文化色彩,店内不仅常有外国游客,仔细观察后能够发现,还有不少外国友人竟是店里的常客,在店中悠闲自如,绝不是初来乍到的生客。田子坊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餐饮方面,坊中各国各类餐厅比比皆是,上海特色小吃、其他菜系的中餐馆、西餐馆、东南亚餐厅、英式茶屋等等都散布在田子坊的各个里弄之内,且都生意兴隆。此外,田子坊还聚集了全国各地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如苗绣、剪纸、油纸伞,甚至还有极具异国风情的纪念品出售。在这大杂烩的表象之下,实则可看作是“独特的”各种文化在异地的共生。塑造出这样一个能够展示文化差异包容性的景观点,既是上海吸纳各地文化,极具包容性的体现,也是城市中的新的文化现象的表现,还是展示上海现代大都市文化符号的一种方式。
  三、被选择展示的建筑与被塑造的
  城市名片
  在上海市政府2004年发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通知》中有这样一段话:“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的上海近代建筑,加上现存的上海古代建筑,都是上海城市发展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上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明特点。保护和利用好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是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知,上海现存的各个历史建筑,是上海市政府打造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工具,对上海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开发,已经不仅仅是保存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更与上海市如何塑造、展示、发展其城市特色的问题息息相关。
  从常德公寓,到外滩经典历史建筑群,再到田子坊,展现的是对经典历史建筑三种不同模式的开放。而这三种不同模式的开发开放,都是为了向居民、游客甚至全世界展示多方位、立体化的上海形象。在展示上海形象的过程中,经典历史建筑都经历了一个被重新建构的过程,有的地方被塑造成为朝圣地(周公馆),有的地方被塑造成为怀旧点(名人故居),有的地方被塑造成为可以穿越时空体验风情的特殊场所(外滩经典历史建筑群)等等……城市规划者选择建构优先哪一块区域的历史建筑,以及如何重新建构一个个经典历史建筑的“小点”的过程,也是上海市政府建构一个“大”的,面向中国、面向世界的立体的上海市文化名片的过程。
  日本爱知大学的周星教授在《地方社会与民俗文化建构》一书的序文《从实问真、与时俱进的现代民俗学》中提到:“现代民俗学直面现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关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聚焦各种现实的社会及文化问题;它试图和乡愁及怀旧的情绪保持距离,甚或将那些情绪也纳入自己的研究对象。”在重塑城市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过程中,历史建筑作为被重新建构的文化載体,与其发生互动的民众所产生的新的文化活动,由于其文化内涵变动而产生新的文化现象以及新的文化发展模式,都可以是现代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亦是现代民俗学应当关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冯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志勤.地方社会与民俗文化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3]秦矫矫.都市空间下的民俗文化生产:以上海田子坊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潘艳玲.基于符号认知的历史街区旅游体验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2.
  [5]张顒.上海都市文化消费路径塑造与都市文化传播:从田子坊看都市复古风与文化消费潮[J].今传媒,2013(2).
  [6]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以上海田子坊为例[J].民俗研究,2019(1).
  [7]陈志勤.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N].社会科学报,2018-12-20(8).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多元化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当代建筑呈现复杂的、多样性面貌。复杂的、多样性的建筑面貌是人类审美差异的体现。文章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桂林酒店建筑发展为切入点,试图从美学的角度,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突出的形式特征及审美追求的研究,提炼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审美追求发展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美学;形式特征;桂林;酒店建筑  本文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
期刊
摘 要:历史文脉在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使文明的形成和文化的因素嵌入城市之中。文章通过对桂林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从交通、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方面对桂林市的城市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历史文脉能够更好地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以期提高桂林的城市竞争力,促进桂林城市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脉;城市规划;桂林市区  一、历史文脉的概念  (一)历史文脉的内涵  历史文脉指的是一个城
期刊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  作品说明:   本产品心心相“莲”,创意灵感来源于荷花花叶。以荷叶叶瓣元素变形为类似水滴。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打着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体的颜色是小清新的淡绿到白渐变,俏皮中彰显青春的活力,诗与现代产品结合,简约而不失雅致。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当前热议的“地摊经济”背景,通过考察摆摊最为密集的澳门历史城区,探讨澳门特别行政区摆摊设施或临时性建筑的类型,从澳门摆摊的由来、澳门对小摊贩的城市管理条例、摆摊设施或临时性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等内容来阐述当前澳门摆摊的需求功能与市井文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澳门摆摊经济的现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经济复苏措施与建议,同时提升人们对目前澳门摆摊设施或临时性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及文化保护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商业综合体建设量的急剧增长,千城一面的设计使本土文化大量缺失,景观设计作为文化体现的重要载体,文脉传承在其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文章以深圳市深国际智慧港先期启动项目中的商业街区式综合体景观设计为例,融合当地特色文化,以链接、人文、弹性、品质为理念,从入口广场、植物营造、道路铺装、景观小品、标识系统五个方面对商业景观进行设计,为恢复地域文脉,提升适宜本土的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在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实体书店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许多书店谋求转型变化,新型书店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文章以新型书店中的优秀代表南京先锋书店为例,通过与同类型书店相比较的方式,来分析先锋书店的发展优势。通过分析先锋书店新颖的功能与经营服务理念、品牌化的成熟商业经营方式、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别致环境,在服务、商业、设计、精神等多个层次解读了先锋书店发展优势,并提出新型书店面临的
期刊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作品简介:   名稱:「灼园」   尺寸:384cm×214cm   创作年份:2018年
期刊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力建设发展无障碍设备与设施,体现了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及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也凸显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展示城市的窗口之一。我国的盲道在建设数量上属国际领先,其有效设置能大大减少视残者的出行不便,但是调研发现,大量盲道的建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部分盲道建设与后续管理不规范、障碍物占道等问题凸显,使得盲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背离了决策者的初衷。文章针对以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为契机,把乡村建设和党基层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增城乡野文化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文章主要以增城乡野文化中的建筑文化、美食文化、人文情怀三大模块为代表,研究与探讨乡野文化对地区的影响,通过对增城乡野文化内涵
期刊
摘 要:钟坝村是百年流传的茶马古镇,它曾是明清时期商贸来往的重要驿道,入选了我国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名录,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山地自然资源。但随时代技术的变迁,古驿道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落,现今几乎沦为一座空城。在乡建热潮下,思考如何保护钟坝村、传承其文化,以振兴其发展是关键。文章旨在基于重庆新生镇钟坝村的现状问题,试图从文化、生态、产业方面探讨对钟坝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以期为当前乡建提供一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