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广州增城乡野文化的影响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w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近年来,广州市增城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为契机,把乡村建设和党基层建设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增城乡野文化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文章主要以增城乡野文化中的建筑文化、美食文化、人文情怀三大模块为代表,研究与探讨乡野文化对地区的影响,通过对增城乡野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分析传承与发扬乡野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实施、落实党的十九大农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广州增城;乡野文化;乡村振兴
  一、增城乡野文化简述
  一方水土不仅养育着一方儿女,更滋养一方文化。增城区是广州市市辖区,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人文厚积。2018年10月,增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8》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而多元的广州增城乡野文化极具代表。
  乡野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野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增城乡野文化是生民的家园,是增城人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事理论,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其囊括了风景、建筑、绘画、美食、舞蹈、戏剧、农作物等多方面的文化,对广州增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增城乡野文化的具体内涵
  (一)建筑文化
  1.增城建筑文化
  建筑物是建筑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综合反映和承载文化的容器。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装载着人类、社会、自然与建筑之间相互运动的信息。
  增城建筑文化本身是增城广义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增城建筑文化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增城地区的发展而发展,它也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
  增城有“神话仙姑之城”的美称,例如岭南文化、广府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农耕文化等有机结合的小楼,整体保留了岭南古建筑特色的报德祠,以及集何仙姑文化和自然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何仙姑庙等。各建筑的风格不同,历史文化各异。同时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时代性和层次性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建筑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增城建筑文化代表
  增城的报德祠是广州唯一一座三教合一祠堂,也是岭南地区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祠、塔、古建筑群,完整保留了岭南古建筑特色。
  這座前身分别是宋代的积因寺、明代的景星塔和报德祠的古建筑,历经几次改朝换代以及数次修葺,至今盛名不减,香火不衰。
  同时,报德祠右侧紧邻着的是仓沮圣庙,也是一处颇有仙迹的地方。该庙原为北宋年间所建的积因寺,到元代才改建为仓沮圣庙,庙里还保留有宋咸淳进士李肖龙的《帽峰夏云》,广州听雨轩“五才子”于元末书写的《浪湖春水》《石潭渔钓》等诗。自元代到清朝,在增城这个地方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学子考取功名。
  增城的小楼人家,位于增城市小楼镇,横跨东境村和西境村,是岭南田园风光与广府乡村风俗的结合。其中的“江舟采莲八仙湖”,有着占地近1000亩、水面并联的八个湖面,给人们留下“八仙相会聚小楼,各显神通富人家”的深刻印象。
  3.增城建筑文化在乡野文化中的地位
  增城古建筑中隐藏的文化符号是隐秘而深厚的,乡野文化更是有古老的传统文明作为后盾。乡村情怀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出视线,但乡野文化背后的一砖一瓦却是当地辉煌文明的见证。
  建筑是活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文明,是篆刻在瓦砾上的历史书,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怀。增城建筑文化是增城乡野文化的重要载体,增城建筑是增城乡野文化的精髓。传统民族建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历史文化财富,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是乡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有力的文化后盾。
  (二)美食文化
  1.增城美食文化
  广州增城美食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延展的分支,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特点,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伦理思想。从内涵上看,增城美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表现形式。从外延看,增城美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2.增城美食文化代表
  “丝苗米”和“挂绿荔枝”这两种特产堪称增城的“农产地标名片”。丝苗米既是广州地区最有名的传统特色稻米品种,也是全省第一个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稻米。清朝庚辰年的《增城县志》记载:“案近来,早熟有栋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占,丝苗最佳。”丝苗米以广州增城朱村街产的最为有名,以油质丰富、晶莹洁白、芳香可口驰名中外,素有“米中碧玉”的美称。
  增城是珠三角优质荔枝的主产区之一,荔枝产业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而增城的挂绿荔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乾隆年间的县志记载,挂绿荔枝原产于增城新塘四望岗,后至嘉庆年间因官吏勒扰,百姓不堪负重而砍光挂绿荔枝,万幸县城西郊西园寺(现荔城挂绿广场)仍留存有一颗,因此增城挂绿荔枝弥足珍贵。
  增城菜心美食节承载着无数增城人民对菜心的热爱,寄托着“菜心熟了,我们就回来”的乡愁,传承着历届政府对增城菜心品牌的坚守。
  3.增城美食文化在增城乡野文化中的地位
  增城美食文化作为广州增城乡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内而言,对当地的餐饮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对饮食与国泰民安、文学艺术、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有着重大影响;于外而言,增城美食文化又体现着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方面的不同。   (三)增城人文情怀的体现
  增城有着特殊的人文环境和珍贵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增城人文情怀是增城人民对某地区性的文化传承、习俗与文化的自然景观产生的情感和怀念。
  每年的六七月都是增城的荔枝节。每逢遇上荔枝的大年,各家各户以品尝荔枝为名,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增城横塱村的荔枝品种繁多,堪称“荔枝博物馆”。
  增城朱村街的本地人家多有“上燈”的习俗。上灯,即起灯,挂喜灯,生男孩之家需悬挂新扎灯笼于正堂回祠堂,谓之“食新丁酒”。唐朝的韩愈在他的《寄卢仝》中云:“去岁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耘耔。”正月春节的十三前后,是增城朱村街各村的“上灯日”。
  三、增城乡野文化的影响
  (一)乡野文化对地方的影响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比大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现代社会,乡野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化对立的一种文化。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除导致空气等外部环境条件恶化、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就业困难等困境之外,还产生了更为严重的情感寄托与精神支柱缺失的问题。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创造者,而乡野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发展乡野文化,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高人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展示乡野文化独特魅力。
  人民群众也是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播者,乡野文化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现代社会,仍然保留其独有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维护、传承和创新乡野文化有利于地区城乡统筹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二)文化对国家的影响
  文化是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在后工业社会时代,随着服务、文化消费的日益壮大,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文化为重要影响因素的综合国力竞争。
  为更好地促进“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增强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觉。
  文化反映特定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积淀。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思潮和满足人民需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扩充我国竞争优势和文化吸引力。
  (三)如何发挥乡野文化的作用
  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加强文化建设对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文化建设达到传承和发扬乡野文化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能够有效地凝聚发展力量,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蒲丽娟,王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和”之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农业考古,2013(6).
  [3]罗小龙,许骁.“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2015(3).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色彩是我们生活空间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色彩表现四季变化、花红柳绿等等,在人们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样的人为的色彩,或绚烂,或恬静亦或肃静。文章以朝阳观石窟环境色彩规划与古迹保护为依托,通过对现有色彩的研究及分类,提高对自然、人工色彩的特点的认识,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朝阳观实际调研情况,总结出在色彩规划中应注意的基本方法及原则,并通过分析色彩在朝阳观规划与古迹保护中的实际应用,探析人
期刊
摘 要:在以西方现代化建筑为主流的当今社会潮流影响下,具有中国地域性文化的传统建筑逐渐走向没落并遭人遗忘。王澍秉承其“营造”式建筑理念,着眼于本土建筑的发展及可持续性,使面临被抛弃的传统再次以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文章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试图对其中的精神内涵及设计语言做出分析,旨在探讨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王澍;地域性文化;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语言 
期刊
摘 要:在多元化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当代建筑呈现复杂的、多样性面貌。复杂的、多样性的建筑面貌是人类审美差异的体现。文章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桂林酒店建筑发展为切入点,试图从美学的角度,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突出的形式特征及审美追求的研究,提炼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审美追求发展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美学;形式特征;桂林;酒店建筑  本文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
期刊
摘 要:历史文脉在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财富,使文明的形成和文化的因素嵌入城市之中。文章通过对桂林市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从交通、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个方面对桂林市的城市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使历史文脉能够更好地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以期提高桂林的城市竞争力,促进桂林城市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脉;城市规划;桂林市区  一、历史文脉的概念  (一)历史文脉的内涵  历史文脉指的是一个城
期刊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  作品说明:   本产品心心相“莲”,创意灵感来源于荷花花叶。以荷叶叶瓣元素变形为类似水滴。清晨荷叶上的露珠打着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整体的颜色是小清新的淡绿到白渐变,俏皮中彰显青春的活力,诗与现代产品结合,简约而不失雅致。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当前热议的“地摊经济”背景,通过考察摆摊最为密集的澳门历史城区,探讨澳门特别行政区摆摊设施或临时性建筑的类型,从澳门摆摊的由来、澳门对小摊贩的城市管理条例、摆摊设施或临时性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等内容来阐述当前澳门摆摊的需求功能与市井文化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澳门摆摊经济的现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经济复苏措施与建议,同时提升人们对目前澳门摆摊设施或临时性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及文化保护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商业综合体建设量的急剧增长,千城一面的设计使本土文化大量缺失,景观设计作为文化体现的重要载体,文脉传承在其中的应用尤为重要。文章以深圳市深国际智慧港先期启动项目中的商业街区式综合体景观设计为例,融合当地特色文化,以链接、人文、弹性、品质为理念,从入口广场、植物营造、道路铺装、景观小品、标识系统五个方面对商业景观进行设计,为恢复地域文脉,提升适宜本土的商业综合体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在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实体书店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许多书店谋求转型变化,新型书店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文章以新型书店中的优秀代表南京先锋书店为例,通过与同类型书店相比较的方式,来分析先锋书店的发展优势。通过分析先锋书店新颖的功能与经营服务理念、品牌化的成熟商业经营方式、独特的设计理念与别致环境,在服务、商业、设计、精神等多个层次解读了先锋书店发展优势,并提出新型书店面临的
期刊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  作品简介:   名稱:「灼园」   尺寸:384cm×214cm   创作年份:2018年
期刊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力建设发展无障碍设备与设施,体现了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及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也凸显了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是展示城市的窗口之一。我国的盲道在建设数量上属国际领先,其有效设置能大大减少视残者的出行不便,但是调研发现,大量盲道的建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部分盲道建设与后续管理不规范、障碍物占道等问题凸显,使得盲道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背离了决策者的初衷。文章针对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