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建筑审美特征解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zi7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多元化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国当代建筑呈现复杂的、多样性面貌。复杂的、多样性的建筑面貌是人类审美差异的体现。文章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桂林酒店建筑发展为切入点,试图从美学的角度,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突出的形式特征及审美追求的研究,提炼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审美追求发展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美学;形式特征;桂林;酒店建筑
  本文以中国当代建筑为研究对象,“当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在本文中指的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一个时段,或者说是19世纪50年代后的中国。
  一、桂林当代酒店建筑的形式变迁及特征
  通过对中国当代建筑形式特征发生巨大改变的时间考察,本文对中国当代建筑審美特征解析的探索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近期四个时期,本文针对这四个时期选择了对应时期的桂林酒店建筑代表,分析这四个不同时期酒店建筑的形式变迁及特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高级干部疗养所
  广西高级干部疗养所,位于桂林市榕湖西畔,建造于1953年,1959年改名为榕湖饭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桂林唯一的国宾饭店。建筑采用庭院式布局,非对称式构图,平面布局上将建筑的一部分引入水面,是人们追求山水园林审美的体现。建筑呈现简洁的几何形,平屋顶,墙面平整光滑,使用带状窗,无多余的装饰,符合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形式。饭店于2001年重新装修,在原建筑平屋顶上新增单檐四角攒尖屋顶,作简单檐部处理,无垂兽装饰,体现了新时代下人们对建筑形态审美的转变。
  (二)“文革”时期——漓江饭店
  漓江饭店,位于桂林市杉湖北畔,始建于1972年,1976年建成开业。建筑主楼采用一字形的对称式构图,外立面以水平线条为主,采用大面积横向长窗,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征。饭店于2002年改扩建,更名为“桂林漓江大瀑布饭店”。新增东、西、北三栋建筑,形成一个围合式组合建筑。北楼建筑呈圆弧型,外立面为高45米、宽72米的景观大瀑布,采用了大面积的曲面玻璃水幕墙,造型简洁,利用现代科技材料体现现代感,强调人们对建筑时尚感的审美追求。
  (三)改革开放前期——桂山大酒店、香江饭店
  桂山大酒店,背依漓江,建造于1988年。建筑采用庭院园林式空间布局,建筑构架为混凝土浇筑的桂北干栏民居构架。屋顶采用现代平屋顶与传统人字坡屋顶装饰组合设计手法,屋身装饰为现代主义建筑装饰与民族地域特色的结合,是一座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建筑。
  香江饭店,毗邻火车站、汽车站,建造于1989年。建筑约高67.8米,平面呈圆形,是桂林市海拔最高、唯一圆柱型的现代建筑。建筑形体简洁,立面竖向处理分成三段式,楼顶设有大面积落地玻璃窗旋转餐厅,符合新时期人们追求新颖建筑造型的审美体现。
  (四)近期——桂林香格里拉大酒店
  桂林香格里拉大酒店,位于桂林市北区漓江右侧,建造于2010年。建筑采用中轴对称、横向展开的布局方式,主楼共七层,裙房两层。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体制坡屋顶的建筑体量组合设计手法,主楼屋顶为尊贵的重檐歇山顶,左右两侧建筑与抱厦采用单檐歇山顶,外立面以朱红色柱廊、简单横向线条作装饰,是传统建筑当代传承的审美追求体现。
  二、桂林当代酒店建筑形式特征的审美追求
  建筑是每个时代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形式特征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随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反之也反映人们审美意识和追求。当代桂林酒店建筑的形式变迁与特征的变化,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建筑形式特征审美追求的变化。
  (一)自发延续时期:1949-1953年
  1949年,国家处在社会变革时期,旧体制的影响还在持续。这一时期的建筑政策尚未成熟,建筑师自发延续从前现代建筑的创作理念和方法。该时期人民处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中,建筑设计师的思想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自发创作中开始追求民族形式建筑。桂林榕湖饭店是当时建筑师自发延续现代建筑的作品之一,其突出特征为将彰显民族传统特色的“大屋顶”直接运用到建筑上,局部用传统符号突显民族形式特征,满足了人民战后高涨的民族自豪感,给予他们新的精神和审美追求。
  (二)缓慢发展时期:1966-1976年
  十年“文革”时期大面积建筑工作停滞,但停滞中也有局部在发展。1964年的“设计革命运动”和1965年的全国设计工作会议,暗示着中国建筑的大变革。国家政策、政治思想的转变,促使了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从而使设计形态发生转变。“文革”之初的建筑大多为宣扬毛泽东思想而建,用红色、火炬等符号作装饰,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和鲜明的政治符号特征,侧面来说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建筑水平。1971年后,受国家外交政策影响,现代建筑得到了独特的发展契机。桂林作为我国外交窗口之一,应外交领域发展要求,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探索,如漓江饭店是在外交领域下探索现代建筑的作品之一。
  (三)多元探索时期:1978-1990年
  改革开放前期,受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外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创作环境较为宽松,创作思想、审美观念及技术水平都发生较大的改变。建筑领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一方面建筑工作者察觉中国建筑的落后,希望追赶西方建筑发展潮流。建筑不再一味受传统建筑形式的制约,香江饭店突破传统方盒子造型,以吸引人眼球的圆柱型造型出现。另一方面建筑工作者在探索现代建筑时产生民族文化危机意识,急需在建筑上重拾民族自信心。桂山大酒店采用现代建筑与桂北干栏民居建筑形式相结合的设计手法,是民族情感在建筑上的多元表现。随潮流探索西方现代建筑是人们普遍性审美追求的表现形式,而探索新民族形式建筑是人们审美追求的特殊表现形式,建筑作为时代的产物,其建筑文化表现出了普及化、特殊性的特征,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呼吁和人们审美追求的变化。   (四)融合与创新时期:2000年至今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科技、文化迅速交融,为建筑设计师搭建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建筑师开始探索建筑个性的表现,追求张扬作品个性、标新立异的精神,满足新时代下人们追求的新奇感。如桂林榕湖饭店、漓江大瀑布饭店重新改造,运用现代科技材料追求视觉刺激,构成新颖的现代摩登建筑形式,但缺乏深度的形式美内涵。2010年建造的桂林香格里拉大饭店探索现代建筑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与传统民族元素结合使用的新方法,既保留了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诉求。这一时期对建筑多样性表达的探索,是时代发展进步下人们审美变化的表现,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多元的价值观念。
  三、中国当代建筑形式表现的文化追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时期建筑展现出的形式特征体现着这一时期的审美追求,不同的审美追求又蕴涵着不同的文化目标。建筑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历史、社会体制、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水平等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是反映社会文化现象和人们文化追求的载体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筑创作环境较为宽松、特殊,主要为建筑师自发延续创作个人经验表达,是国家弘扬民族意识、鼓舞民族自尊心的建筑艺术政治目标和人们审美追求目标变化的体现。
  “文革”时期,复杂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前期建筑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和鲜明政治符号特征,其文化追求以赞颂国家政权为目标;后期现代主义建筑借国家外交政策契机得到发展,兴建外交公寓、宾馆酒店等现代建筑,是建筑师们追求不同文化的表现。
  改革开放前期,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思想解放,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上各自追求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建筑形式。一是盲目跟随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潮流探索中国建筑现代化,体现了人们缺乏理性思维的文化心态;二是追求具有重拾民族自信心作用的民族形式建筑,这一做法其实是建筑师们面对西方现代文化时自我文化自卑心态的表现。
  近期,在全球化下的不同经济、文化體系相互碰撞和融合下,建筑师逐渐开始追求流行和时尚的建筑风格,取悦大众文化需求。但在过度追求建筑现代感时文化追求偏向,导致审美评价标准的混乱,如桂林酒店建筑在设计中多采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手法,很难深入到建筑本体去挖掘地域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探寻民族文化的建筑创作,其实是对文化趋同的另一层面的抵制,最终造成的是地域特色的丢失,致使文化出现趋同现象,从而导致人们审美追求趋同,最后造成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现象。
  四、中国当代建筑审美现状的思考
  受全球化趋势影响,建筑师在探索中国当代建筑过程中,逐渐迷失在西方强势文化中,来不及消化本土文化,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比较片面,求新求洋求高求大,偏重建筑的外在形式而忽略建筑的内涵,从而导致建筑风格逐渐趋同。建筑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其发展也集中体现了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在多元化世界格局下,文化追求成为建筑审美新的衡量尺度,我们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建筑文化呢?
  建筑设计中形式上的美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在形态和内部的自由空间给人们以精神的美感,而不是盲目屈从于视觉刺激创作虚假的建筑形式。本文就此提出三个建议:第一,建筑师应不仅从形式的角度,更要从文化的深度来理解建筑,寻找建筑文化多元化的平衡发展。第二,建筑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民族、时代特征结合本国国情去探索新的建筑理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学理论。第三,建筑的审美追求发展应该从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出发,在承载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基础上追求文化创新,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特征、满足社会需求和业主诉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主要从五方面简要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包括“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漏景之美、“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借景之美、“光影斑驳、变幻莫测”的光影之美、“变化与统一”的图案之美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对认识与欣赏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有一定引导作用。  关键词:苏州园林;漏窗;漏景;借景;光影;图案;意境  徜徉于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总有赏不完的景,人们或被其高超的写意艺术手法而吸引,或为其
期刊
作者简介:   牟旭,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与理论。  指导教师:   郭晶,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省室内装饰行業协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期刊
摘 要:为探索湖南益阳禅宗文化发展模式,解析禅宗文化旅游形象结构,文章以益阳白鹿寺风景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游客对白鹿寺旅游景区的表意形象认知、情感认知以及文化认知等因素,为进一步完善白鹿寺文化景区旅游形象的结构模式奠定可靠的数据信息。结果显示:游客对于白鹿寺旅游形象的感知多在于情感认识,对其表意形象认知相对较弱;游客感知所产生的差异性主要受到游客年龄、阅历、文化背景、旅游次数
期刊
摘 要:在科学考察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和影响之后,国际社会对该污染物给予了重视,通过了以《斯德哥尔摩公约》为主的一系列国际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是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合作治理最重要的环节,但国际社会在此之前还形成的《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早已对包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有害化学品进行了规定和限制,这些公约最终构成了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体化合作治理的框架。有鉴于此,将以《斯德哥尔摩公约
期刊
摘 要: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文化自信建设的提出,使得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目前国内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多停留在制度层面,自上而下以政府为主导的保守性举措注定了难以转化为一种更长效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传统村落建立生态博物馆,可以以点带面,动态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传统村落,让本地村民自觉产生深厚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动态保护  一、传统村落保护的
期刊
作者简介:   常州工程職业技术学院
期刊
摘 要:13世纪末到15世纪初的英国政治、经济等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着激烈的变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商业化发展扩大,人口数量激增,庄园处于鼎盛时期,城市也开始兴起。在这样剧烈变动的社会下,通过研究当时庄园制下人们饮食内容的不同,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和不同等级的生活差异。正如费尔南·布罗代在《15世纪到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一书中所写到:“这是物质生活的重要准则之一:‘知道你吃什么,就能
期刊
作者简介:   莫敷建,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广西建筑装饰协会专家。研究方向:环境艺術设计。
期刊
摘 要:色彩是我们生活空间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色彩表现四季变化、花红柳绿等等,在人们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样的人为的色彩,或绚烂,或恬静亦或肃静。文章以朝阳观石窟环境色彩规划与古迹保护为依托,通过对现有色彩的研究及分类,提高对自然、人工色彩的特点的认识,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朝阳观实际调研情况,总结出在色彩规划中应注意的基本方法及原则,并通过分析色彩在朝阳观规划与古迹保护中的实际应用,探析人
期刊
摘 要:在以西方现代化建筑为主流的当今社会潮流影响下,具有中国地域性文化的传统建筑逐渐走向没落并遭人遗忘。王澍秉承其“营造”式建筑理念,着眼于本土建筑的发展及可持续性,使面临被抛弃的传统再次以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文章以王澍作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为例,试图对其中的精神内涵及设计语言做出分析,旨在探讨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王澍;地域性文化;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设计语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