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的“文化植被”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地处华北,外绕渤海,内环京津,北依燕山,南眺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就是在这里征战,双方部落统一而后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河北在战国时期是燕国和赵国的领地,因此称其为燕赵大地。河北人杰地灵,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全国经济文化最为繁荣发达的地区,也必然成为兵家相争和建都之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河北还曾陆续建立过一些诸侯国,遗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全国知名的文物大省。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从事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文化就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的结晶。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河北人民创造了具有深厚底蕴、地方特色浓郁、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唐山的皮影、武强的年画、玉田的泥人、蔚县的剪纸、曲阳的石雕、定窑和磁州窑的瓷器、衡水内画、白洋淀苇编画,著名的古建筑以及传统的地方戏曲,都体现出较强的地方色彩和异常鲜明的艺术魅力,非常值得我们了解和研究。
  总结前人创造实践的经验,整理传统工艺技法,分析其作品的成就,揭示其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学习民间艺术家的创造精神,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是发展民俗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由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文会任主编,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收集和积累相关的作品和资料,理论研究结合艺术实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经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从书》收录了河北地区极为重要的部分民间艺术的研究项目,为我们更好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河北的民间艺术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
  这套系列丛书包含了《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的研究》《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河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及艺术风格研究》《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七本著作,对河北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化及其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在《武强年画的艺术风格及历史文化的研究》一书中,作者郄建业从民间年画的历史及产地,武强年画的概况及工艺、功能及地位、美学观、生活观、精神文化形态、保护传承与发展等各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向我们阐述了武强年画文化发展的历史,让世人深刻了解到武强年画在民间年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曲阳石雕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中,作者杨文会、张彦辉和樊中红从曲阳石雕的文化渊源入手,分别介绍了曲阳石雕的宗教、民俗、艺术文化以及曲阳雕刻技艺的传承等方面向人们详实地介绍了曲阳石雕的文化影响和技艺的传承。
  在由蔡子谔主编《磁州窑造型艺术与民俗文化》一书中,作者蔡子谔、侯志刚从磁州窑的审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造型艺术的形式美特征(包括釉彩、纹饰和形制)、造型艺术的工艺表现形态、民俗审美文化的内蕴等方面详细说明了磁州窑的造型艺术和民俗审美的特点和文化。
  在《定窑陶瓷文化及其造型装饰艺术研究》一书中,作者陈文增从地位、发展时代以及造型装饰艺术和烧成艺术的研究等方面使世人了解了中国早期优秀的白瓷代表——定窑的文化成就和历史使命。
  在《河北剪纸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中,作者李伟和邵铃莉从历史渊源、文化渊源以及传承与艺术特色等方面详尽地阐述了河北剪纸的发展历程。
  在《河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及艺术风格研究》一书中,作者赵晓峰从各个朝代的河北古建筑的起源、社会历史及文化等相关方面论述了河北古建筑的类别、特征、概况、营造技术及其发展历程。
  在《唐山皮影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一书中,作者张墨瑶和李彦彬从皮影戏的文化渊源、唐山皮影的文化和艺术特色、影人和切末的制作、文化影响等方面对唐山皮影进行了全面周详的研究,使人们对唐山皮影有了深刻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燕赵地区的广大民众亦是以农耕为主的农民,所以河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亦可以说是农民的艺术。民间艺术经历了各朝各代依然能够让世人见到,这离不开技艺的传承。那些与群众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以非物质形态表现的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节庆礼仪、传统工艺技能等等依靠行为方式传承的文化样式被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在我国民间社会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有着艺术、历史、科学意义的,与广大劳动人民朝夕相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展基础,是全民族的感情积淀和精神财富,是构成民族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的就是希望那些前人留给后世的手艺可以一直延续发展下去。
  古燕赵大地孕育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间文化,有其独特的地方风格和优秀的艺术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和地方文化好比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的“精神植被”,反映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生动体现了他们的美学思想。这套丛书的内容详实,学术性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专家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它们为进一步研究河北的民俗民间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国河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河北地区部分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汉,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车,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得
期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推崇谦逊、反对骄傲的。“满招损,谦受益”不仅是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而且也是谦虚的人和骄傲的人古往今来现实处境的鲜明写照。一个人,不管他的学识才华本事如何,只要这个人足够谦虚,就会得到积极的评价,就有良好的人缘,就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获得种种好处;相反,如果这人不懂谦虚之道,有点卖弄聪明,恃才自骄,那肯定会人见人厌,甚至招致旁人的嫉妒打击,为自己招来祸害。这种文化沿袭下来,不少人就患上了
期刊
明朝嘉靖年间,富庶的江南地区店铺林立,商品交易频繁。在当时的苏州府,万福记的酥饼是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每天门口排队的顾客络绎不绝,店家开足马力生产仍是供不应求。不仅如此,还经常有官府和大户插班下大订单,足够万福记忙上几天的,门面生意自然就照顾不了了。有钱有势的大佬当然得罪不起,但是散客也是不能随意怠慢的。为了不让散客再空跑一趟,掌柜沈鸿昌情急之下,在收取定金之后打下了白条,允诺在指定的日子一定交货
期刊
近日,河北邯郸丛台区发布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署名文章,竟然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政府文件除了地区名和人名之外,几乎一字不差。这与之前“河南开封指导漯河工作”闹剧相同。法律对此类的抄袭也难以监管、界定和举证,这就让“剽窃”者钻了空子。(《法制日报》7月7日)  常言道“英雄所见略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见解,确实完全有可能出现雷同或相似的观点,假如就此扣上“抄袭”的帽子,则未免显得仓皇。从这个角度来看,
期刊
近日,大渝网出现一篇名为《史上最牛政府收费》的帖子,一张由重庆长寿区某村组长开出的收据中,坦然写出了“好处费”的字样,引起了网友热议。据悉,重庆长寿区反贪局已介入调查。(《重庆商报》6月23日)  “好处费”这玩意儿,要说并不稀奇,甚至可以说在某些地区或某种程度上相当的普遍和盛行,早已潜规则化了。不过,既然是潜规则,总该按人家的“规则”好好“潜”着才是,何以“最牛好处费”不仅堂而皇之的走上台面,甚
期刊
同名同姓的困扰古已有之,成语“曾参杀人”“毛遂堕井”,说的都是重名问题引发不实传闻的后果。近代以来人口膨胀,人际交往的半径也扩大了许多倍,重名问题也就更为严重。  如何解决现代中国人的重名重姓的问题,人们想过不少办法。例如:放弃本姓,另创新姓;将父母的姓合为复姓;选用冷僻字作人名;取三字名、四字名。  然而,这些招数统统行不通!因为它们或者违反了中国人的文化取向和社会习俗,或者有悖于中国人的审美心
期刊
到达西塘时是午后三点,但烟雨迷蒙中的古镇俨然薄暮时分了。我顾不上去酒店客栈拾掇行李,便沿着老街漫无目标地走着。西塘,就像尘封已久的画卷一样,在我面前徐徐舒展开来——  多么靓丽的风景,多么温馨的古意!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细雨熏风,粉墙黛瓦,我就这么轻易地迷失在江南特有的氤氲里,仿佛前世的我来这儿拣拾起遗落的旧梦……  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的西塘古镇号称“吴根越角”。俗语有云:“春秋的水,唐宋的镇,
期刊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扑进了拉萨的怀抱。  进入拉萨市区,我特地提醒司机师傅,在经过布达拉宫时,提前告诉我一声。说话间,车就到了布达拉宫广场。顿时一座宏大的红白相间的建筑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很虔诚地注视着这多次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见过,也曾梦见过的神秘建筑。  我们沿色拉路至林廓路漫步,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布达拉宫后宗角禄康公园的大门前,看着进出自由的行人,我们也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公园里藏族同
期刊
友人窳君家雇用一扬州女佣,她和乡伴闲谈,指我们这些湘赣浙闽的人,说是南蛮子怎样怎样,我不禁为之讶然。在另一场合,我在讲授《中国文化史》,问在座的同学:“百五十年以前,黄浦江两岸蒲苇遍地,田野间偶见村落,很少的人知道有所谓上海。诸位试想想那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是什么地方?”同学们有的说是北京,有的说是洛阳,有的说是南京,没有人说到扬州。自吴晋以来,占据中国经济中心,为诗人骚客所讴歌的扬州,在这短短百年
期刊
河北省地处中华腹地,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河北民间艺术。各种地方戏曲、民间曲艺、工艺美术等历史绵长、文化醇厚、熠熠生辉。但是,长期以来,河北民间艺术的生命活力、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彰显和实现,对河北民间艺术的理论探究、实践开掘、现代意义的观照还显薄弱。在这种境域下,由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杨文会教授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河北民间艺术及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