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遗梦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达西塘时是午后三点,但烟雨迷蒙中的古镇俨然薄暮时分了。我顾不上去酒店客栈拾掇行李,便沿着老街漫无目标地走着。西塘,就像尘封已久的画卷一样,在我面前徐徐舒展开来——
  多么靓丽的风景,多么温馨的古意!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细雨熏风,粉墙黛瓦,我就这么轻易地迷失在江南特有的氤氲里,仿佛前世的我来这儿拣拾起遗落的旧梦……
  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的西塘古镇号称“吴根越角”。俗语有云:“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可见西塘是一个融现代和古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这里河道交织、船只往来,桨声欸乃、雨莺鸣柳、水声泠然不绝。几步一座石桥、转身一条里弄,廊棚联缀、绵延而远,加之岸树耸翠、红花摇曳,行人熙攘,薄雾如纱,竹竿上衣裳鲜艳,雕花窗棂里偶尔探出半张花朵般的脸……都给古镇涂上了一层绚丽、生动的油彩。在古镇上顾盼流连,鞋底与青石相触,跫音清亮,如一颗颗小石子滚进幽深的巷子,荡起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若细察,古镇可慕可叹之处更多。小街上,有人倾听着咿咿呀呀的橹声;有人远远张望,仿佛在回忆似曾相识的人事;有人偶尔抬头,向熟人轻轻招呼一声,又埋头赶手里的活计……水边系缆石被磨得溜滑乌亮,从深深勒进去的凹槽依稀可知这里曾商旅云集,那远去的白帆曾载动几多浮沉与牵念;花墙外掠过一个身影,宛如戴望舒的雨巷里娉婷而至的丁香姑娘;白发老人安闲地坐在檐下,笑眯眯地看着游人,一幅怡然自得、乐天知命的神态。最能引发游人联想的是那阁楼上的花窗——也许曾有一个被书香浸润的江南女子在那里住过,并隔着花格窗棂,曾屏息聆听着恍若古典诗词里的哒哒马蹄……走着,看着,你的心便柔软起来,也便通谙了西塘含蓄妩媚、温婉端庄的美,以及随意点染的水墨画一样的婉约与蕴藉。
  走累了,不妨斜倚在“美人靠”上歇息一会,懒洋洋地看着若有若无的雨点掠过头顶,倦归的鸟儿在泡桐树的阴影里洒下湿漉漉的乐音,两个厮守的人痴迷地对望着眼里的涟漪,一只睡眼迷离的小猫懒洋洋地“喵呜”一声,复又趴下……
  


  这时,暮色渐深,微光入户,一层淡蓝色的薄雾浮起在河面上。朦胧之中,古镇如一个青衣素面的女子,施施然安坐在愈来愈深的夕光里。
  西塘之夜,是从一点一点亮起来的灯光开始的。
  当行人渐渐稀少,暮色渐渐浓酽,家家户户的门一扇接着一扇合上,街道一下子变得清寂起来。幽微的花香在夜空里聚集着,弥漫着,充盈了你的眼鼻心肺,乃至你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
  蓦的,一只小木船钻过桥洞,泊在一个石阶前,主人跃上台阶,推门,闪了进去,把小船留给黑暗和怡然哼唱的流水。流水,这活泼泼的大地之脉,滋育了多少如春花般靓丽、如秀竹般清逸的江南人呵。它从东家进、西家出,串门子一般,自由自在、随心随性、毫无顾忌。流水的光影浸润着墙角默立的梅、伸过墙头的杏、晚风里摇曳的柳枝,以及呼朋引伴的的青草。偶有夜船滑过,那都是和我一样对江南古镇、对千年西塘充满着水乡情结的人在夜游。他们静静地盘坐船头,心思却随着桨声越飘越远。哦,谁家深宅里蹿起一阵歌声,仔细听,是越剧,花香一样在夜空里荡漾着,而背街的小巷显得愈加静谧了。
  西塘的小弄特别多。两旁高墙大院,夹杂其间的弄堂更显得深窄细长,好在相隔不远便有一盏小路灯,虽不甚明亮,但不至于使人撞墙,十分契合老街古镇的怀旧风情。不经意间来到那条著名的石皮弄,跺跺脚,感觉那石板确实很薄,弄堂也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再折回来,继续漫无目的地走,不时有灯光金箔一样铺过来,把黑暗划开一道缝隙。透过半开的门扉,隐约可见忙碌的背影或一闪而过的人。
  突然,河上热闹了起来。被一阵歌声吸引,我迈上高高的环秀桥,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但见幽蓝的夜空流萤飞逝,临水人家红灯高挑,与河面相映成趣。挂着小旗的酒馆里杯盘盈香,田歌随着微凉的夜风徐徐潜入耳鼓……
  田歌源远流长。每到蝉鸣初歇蛙鼓阵阵的夏夜,纳凉农民随口编的歌儿就会在街巷间飘荡。田歌一般由三人、五人或更多人组成,句子长短不等,组织形式有领唱,有应答,并托物言志,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抒发心声。当大家一起歌起来,明朗、悠扬的如空山鸟啼,月上桑林,水浪吻沙,风吹稻野,轻舟钻入荷花深处……当然,也有缠绵悱恻的则如溪水呜咽,落红萧萧。逝去的何止是年华,还有盛衰兴亡变幻的咏叹!
  常说江南人婉约、细敏、内敛,与北方人有别。这一点,从高高的墙、曲折的回廊、构思精巧的水榭廊棚、因地就势的高桥里弄,还有家家屋内的陈设布置、器皿物品等可见一斑。其实,江南人的秉性不仅仅表现在这里,还体现在安命随俗、淡泊达观的人生态度上。你看那白墙青瓦紧紧围拢着的院落那样幽静,不动声色,从不把喜乐悲欢写在脸上。即使这里也发生过很多让人叹惋的事,但都安安静静地过去了,如桥下的流水一般……
  就这样一路行走一路思索,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去的。轻轻合上门,西塘已沉浸在诗一样的安闲与静谧里。
  当隔壁的房间里传出响动,公鸡的打鸣便像是高楼上泼下来的一道清亮亮的瀑布,并不遥远的桨橹声再度划开我的美梦,西塘在渐次明晰的晨光中,和我一起醒来了。
  西塘的早晨是含蓄的,淡然的。蓝雾横斜,秀竹玉立,水鸟穿过轻烟,飞檐下滴答着雾气郁积的水珠。伏在老街饭店临水的窗前远远望去,晨曦里的胥塘河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窗台下的篱笆墙青黄不接地坠着几只葫芦,因着水雾的洇湿,一个个含羞带娇似地,水灵灵地愈发清秀可人。而远处,拱桥在水烟间若隐若现,清理垃圾的小船轻轻滑过去……
  “吱呀”一声,木门开了。有人压低嗓音说话,是那种慢悠悠的吴侬软语。接着,匆匆而过的车轮声、细碎穿堂的脚步声、架炉子生火的咳嗽声、捣洗着衣物的劈啪声……一切都在迷蒙的水雾里喧响起来。西塘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看着这一切,我忽然想,夜里的西塘如果像幽静、古雅的青花瓷器,含蓄蕴藉中散发着微冷的光晕,把人的情怀与夜的思绪调和得如浓似酽、如梦似水,那么清晨的西塘就像一只碧螺盘,薄薄的氤氲下,描画着几株青葱的草树,清灵灵、湿漉漉,惹人怜爱。
  行走在渐渐热闹起来的里弄小巷,看着匆匆而逝的背影,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整饬一新的粉墙,升腾着炉烟的麻石巷,熄灭的灯笼,雨雾打湿后飘扬不起的小旗,悠然而来悠然荡去的小船,以及住过的老店铺等等,都让我在沉睡醒来之后,蓦然发觉自己找到了慰藉灵魂的故乡。只是桥上的汽笛声却在不断提醒我:你要离开这美丽的古镇了!
  在安境桥边草草吃完西塘特有的豆腐花和小馄饨,借着回程车尚未开动的时间,我返身折回,再次一个人流连于古韵悠然的西塘,重温着她的博大与幽深、宁静与喧闹,宛如自己在做一个没有醒的梦!
  西塘,我走马观花地来过,浮光掠影地看过,触摸过,沉醉过,我知道,你的春花秋月、你的袅袅田歌、你的沧桑旧梦……都将成为我与你下一次相约的不变理由。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其他文献
关爱是一种生命的金属,它既具有钻石般的高贵恒久品质,又如同渗进泥土里的那脉清泉,澄明朴素。只是,我常常看到,有的人把这枚钻石常常揣在自己的怀中,从不用它的光芒来给人激励和照耀:有的人给这脉清泉筑上牢固的堤坝,从不让这份澄明润软深入到别人干涸的田园。  我曾在热闹的街头看到这样一幕。一个身体残缺的乞讨者经过闹市时,从罐中不多的零星硬币中,拿出一枚,分给了另一个失去双腿,匍匐在桥上的乞讨者,在硬币落入
期刊
珍妮弗是一位网页设计师,即将生下她的第一个孩子,她打算建立一个有关孕妇的网站,让孕妇们互相交换心得,互相帮助。但她心里没底,不知即将迈出的这一步是否做对了。“我知道我应该开心,但那样做,我很怀疑值不值得,所以我很矛盾。”  我想做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我们许多人都不能肯定。  你曾用过望远镜观察东西吗?你找到了一个观察目标,然后盲目地调整距离。首先,太近,然后太远,调整再三才合适。如果你想看
期刊
这里讲述了9个小故事,也许你曾经读过它们。但是我依旧为故事中那些创造财富的人物感慨。经典的故事值得你再来回味一番!    1 送2/3地皮给政府的精明商人    美国某城30英里以外的山坡上有一块不毛之地,地皮的主人见地皮搁在那里没用,就把它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新主人灵机一动,跑到当地政府部门说:“我有一块地皮,我愿意无偿捐献给政府,但我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因此这块地皮只能建一所大学。”政府如获至宝
期刊
晚上,我快到家的时候,看见院子栅栏上有一个像鸟又像人的东西。说他像鸟,是因为他长着鸟的翅膀和尾巴;说他像人,是因为他打着领带,还长着一张人的脸。这个家伙耷拉着翅膀,歪扎着领带,表情狡谲,全身一股酒气。  我惊讶地停住了脚步。  这时,那只鸟先开口对我说:  “你跑哪去了,尼古拉?”  他竟然知道我的名字!他的声音沙哑,是男人的声音。看来,这是一只雄鸟。他说完还从翅膀下掏出一支烟吸了起来。  我目瞪
期刊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汉,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车,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得
期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推崇谦逊、反对骄傲的。“满招损,谦受益”不仅是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而且也是谦虚的人和骄傲的人古往今来现实处境的鲜明写照。一个人,不管他的学识才华本事如何,只要这个人足够谦虚,就会得到积极的评价,就有良好的人缘,就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获得种种好处;相反,如果这人不懂谦虚之道,有点卖弄聪明,恃才自骄,那肯定会人见人厌,甚至招致旁人的嫉妒打击,为自己招来祸害。这种文化沿袭下来,不少人就患上了
期刊
明朝嘉靖年间,富庶的江南地区店铺林立,商品交易频繁。在当时的苏州府,万福记的酥饼是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每天门口排队的顾客络绎不绝,店家开足马力生产仍是供不应求。不仅如此,还经常有官府和大户插班下大订单,足够万福记忙上几天的,门面生意自然就照顾不了了。有钱有势的大佬当然得罪不起,但是散客也是不能随意怠慢的。为了不让散客再空跑一趟,掌柜沈鸿昌情急之下,在收取定金之后打下了白条,允诺在指定的日子一定交货
期刊
近日,河北邯郸丛台区发布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署名文章,竟然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政府文件除了地区名和人名之外,几乎一字不差。这与之前“河南开封指导漯河工作”闹剧相同。法律对此类的抄袭也难以监管、界定和举证,这就让“剽窃”者钻了空子。(《法制日报》7月7日)  常言道“英雄所见略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见解,确实完全有可能出现雷同或相似的观点,假如就此扣上“抄袭”的帽子,则未免显得仓皇。从这个角度来看,
期刊
近日,大渝网出现一篇名为《史上最牛政府收费》的帖子,一张由重庆长寿区某村组长开出的收据中,坦然写出了“好处费”的字样,引起了网友热议。据悉,重庆长寿区反贪局已介入调查。(《重庆商报》6月23日)  “好处费”这玩意儿,要说并不稀奇,甚至可以说在某些地区或某种程度上相当的普遍和盛行,早已潜规则化了。不过,既然是潜规则,总该按人家的“规则”好好“潜”着才是,何以“最牛好处费”不仅堂而皇之的走上台面,甚
期刊
同名同姓的困扰古已有之,成语“曾参杀人”“毛遂堕井”,说的都是重名问题引发不实传闻的后果。近代以来人口膨胀,人际交往的半径也扩大了许多倍,重名问题也就更为严重。  如何解决现代中国人的重名重姓的问题,人们想过不少办法。例如:放弃本姓,另创新姓;将父母的姓合为复姓;选用冷僻字作人名;取三字名、四字名。  然而,这些招数统统行不通!因为它们或者违反了中国人的文化取向和社会习俗,或者有悖于中国人的审美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