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德勒布达拉宫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355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终于扑进了拉萨的怀抱。
  进入拉萨市区,我特地提醒司机师傅,在经过布达拉宫时,提前告诉我一声。说话间,车就到了布达拉宫广场。顿时一座宏大的红白相间的建筑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很虔诚地注视着这多次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见过,也曾梦见过的神秘建筑。
  我们沿色拉路至林廓路漫步,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布达拉宫后宗角禄康公园的大门前,看着进出自由的行人,我们也就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公园里藏族同胞在音乐声中跳着锅庄锻炼身体,拿着相机拍照、游玩的藏族同胞随处可见。
  


  这里的老百姓大多有着典型的“高原红”脸膛,黑里透着鲜红。他们穿的藏装较为肥大,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据说他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
  沿着石径小路走出公园后门,徜徉在布达拉宫转经走廊里。看到很有特色的藏族男子常戴的皮帽子,同事的购物欲大开,我受他感染也给自己买了一顶。
  拉萨的太阳非常毒,尽管我们都戴着帽子,太阳仍烤得我们头皮发麻。如果迎着太阳看东西,眼睛根本睁不开。特别是来到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太阳没遮没拦的,更是烤得人难受。但一群群虔诚的信徒,还是手拿转经筒,不停地围布达拉宫走着,口中念着经文。
  走过布达拉宫广场,解放纪念碑雄踞其中央,碑前的彩色喷池变换着各种造型,可惜的是白天,我们看不到它的色彩。也许是有着广场衬托的缘故吧,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高大。
  


  红山是拉萨市西北部的一座小山,在当地信仰藏传佛教的人们心中,它犹如观音菩萨“居住”的普陀山,因而藏语称之为布达拉(普陀之意)。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就依据此山山势蜿蜒修建,直至山顶。
  传说这座辉煌的宫殿缘起于公元七世纪,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取名布达拉宫。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直至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才开始重建布达拉宫,时年为公元1645年。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布达拉宫就有了今天规模。
  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这是布达拉宫给我们最为直接的感受。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显示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石木结构等风格,同时也吸收了汉族方面的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特色。它不仅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汉人民团结协作的佐证。
  


  布达拉宫分为两大部分:红宫和白宫。居中央是红宫,主要用于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事务,红宫内安放前世达赖遗体的灵塔,在这些灵塔中,以五世达赖的灵塔最为壮观;两旁的是白宫,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在这里。从山脚仰望,更觉其建筑巍峨雄伟,气势磅礴。宫墙由花岗岩砌成,洁白的白宫环护上座的红宫,在蓝天雪山的陪衬下,显得格外壮丽,仿佛是圣洁和庄严的化身。
  我们沿着台阶一步一步的向上爬,到了布达拉宫的后门。一进去就要低头弯腰,从存放着藏文《丹珠尔》经的书架下面的一个较低的廊下穿过,然后才看到第一个大殿“冲热拉康”。映入眼帘满目皆是镶满红宝石和绿松石的纯金灵塔,千姿百态分不清彼此;花花绿绿的万国纸币厚厚地堆贴在佛像四周;唐卡、罕见的藏经册印和法器、供器等大量珍贵文物林列在殿堂各处,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酥油味。
  我们走进布达拉宫后,发现其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每一座殿堂的四壁和走廊里,几乎都绘有壁画,这些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壁画题材丰富、画笔精细、色彩鲜艳,其中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有一幅是描绘当年兴建布达拉宫的情景,画面上有成千上万的农奴,他们开山采石,顺水放木,弯腰弓背运石上山,在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全用人力完成这样一件浩大的工程,实在令人惊叹。壁画还生动地记载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婚的故事,此外还记载了五世达赖和十三世达赖先后到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情景。
  


  导游介绍说,布达拉宫高117米,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70余米,共计13层,房屋千间,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古城堡、灵塔殿和藏传佛教寺庙为一体的建筑群,为历世达赖喇嘛摄政、居住和办理政务的地方。布达拉宫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世至十二世达赖喇嘛的灵塔,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令人叹为观止。灵塔上镶嵌各种各样的宝石、翡翠、珍珠、玛瑙,件件都是镇宫之宝。
  萨松朗杰(意为胜界)是布达拉宫最高的殿堂,宫殿内供的是乾隆皇帝的画像,画像前供有皇帝“万岁”的牌位,牌位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自七世达赖桑嘉措起,各世达赖每年藏历正月初三凌晨都要到这里向皇帝牌位进行朝拜。
  我站在高处,看见一面红旗在广场中迎风飘扬,那五星红旗在湛蓝的天际下显得是那样的鲜红夺目,我由衷地感慨今天幸福的生活,在心里默默祝愿拉萨繁荣,我们的祖国富强。
  “当我们初次相识的时候,对你说一声扎西德勒(藏意:吉祥如意),当我们分别相送的时候,对你说一声扎西德勒……美丽的歌声尽情的祝愿……”。我们肩披圣洁的哈达,唱着《扎西德勒》等藏歌,挥泪道别令人回味、令人向往的美丽神奇的青藏高原……
  就要回家了,可不知为什么,似乎还在留恋着什么,并且那种心情难以表达出来。也许《青藏高原》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最能表达我此时所要表达的心情。是啊,是谁带来这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这千年的期盼?又是谁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神奇的拉萨、神秘的布达拉宫,我会再来的……
  
  旅游小贴士:
  目前去拉萨旅游,主要是从成都乘飞机前往,每天都有班机。当然,2006年7月青藏铁路开通后,从北京可以直接坐火车到拉萨,亦可乘飞机直飞拉萨。另外,也可以乘汽车由青海或四川进藏,青海的格尔木每天都有班车开往拉萨。从格尔木进藏比从成都进藏路况好一些,用的时间也短一些。去格尔木可从西宁乘火车前往,火车隔日运行。因路途遥远,乘汽车比较辛苦,体弱的人要注意。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有心脏病的人不宜去。
  一般人登上海拔2000米以上时,由于大气中低压的影响,会引起高原反应,开始感到气短,同现头痛、呕吐、心悸及四肢无力等。一般最初1-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多在5-7天内基本消失。预防办法是要注意劳逸结合,逐渐适应,保持正常的饮食和液体摄入量,急性缺氧时补充高糖饮料,预防感冒等疾病。反应重者应静卧并吸氧气。体力弱者进藏时可备一个氧气袋,以应急需。
  西藏的接待条件这几年有很大改善,住宿有拉萨饭店、西藏宾馆、日光宾馆、拉萨机场宾馆等。在拉萨除了布达拉宫,还可以参观西藏哲蚌寺、大昭寺、色拉寺,罗布林卡等。去一次西藏不容易,最好还安排去日喀则游览一天,参观一下扎什伦布寺。
其他文献
珍妮弗是一位网页设计师,即将生下她的第一个孩子,她打算建立一个有关孕妇的网站,让孕妇们互相交换心得,互相帮助。但她心里没底,不知即将迈出的这一步是否做对了。“我知道我应该开心,但那样做,我很怀疑值不值得,所以我很矛盾。”  我想做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我们许多人都不能肯定。  你曾用过望远镜观察东西吗?你找到了一个观察目标,然后盲目地调整距离。首先,太近,然后太远,调整再三才合适。如果你想看
期刊
这里讲述了9个小故事,也许你曾经读过它们。但是我依旧为故事中那些创造财富的人物感慨。经典的故事值得你再来回味一番!    1 送2/3地皮给政府的精明商人    美国某城30英里以外的山坡上有一块不毛之地,地皮的主人见地皮搁在那里没用,就把它以极低的价格出售。新主人灵机一动,跑到当地政府部门说:“我有一块地皮,我愿意无偿捐献给政府,但我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因此这块地皮只能建一所大学。”政府如获至宝
期刊
晚上,我快到家的时候,看见院子栅栏上有一个像鸟又像人的东西。说他像鸟,是因为他长着鸟的翅膀和尾巴;说他像人,是因为他打着领带,还长着一张人的脸。这个家伙耷拉着翅膀,歪扎着领带,表情狡谲,全身一股酒气。  我惊讶地停住了脚步。  这时,那只鸟先开口对我说:  “你跑哪去了,尼古拉?”  他竟然知道我的名字!他的声音沙哑,是男人的声音。看来,这是一只雄鸟。他说完还从翅膀下掏出一支烟吸了起来。  我目瞪
期刊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汉,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车,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得
期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推崇谦逊、反对骄傲的。“满招损,谦受益”不仅是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而且也是谦虚的人和骄傲的人古往今来现实处境的鲜明写照。一个人,不管他的学识才华本事如何,只要这个人足够谦虚,就会得到积极的评价,就有良好的人缘,就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获得种种好处;相反,如果这人不懂谦虚之道,有点卖弄聪明,恃才自骄,那肯定会人见人厌,甚至招致旁人的嫉妒打击,为自己招来祸害。这种文化沿袭下来,不少人就患上了
期刊
明朝嘉靖年间,富庶的江南地区店铺林立,商品交易频繁。在当时的苏州府,万福记的酥饼是远近闻名的风味小吃,每天门口排队的顾客络绎不绝,店家开足马力生产仍是供不应求。不仅如此,还经常有官府和大户插班下大订单,足够万福记忙上几天的,门面生意自然就照顾不了了。有钱有势的大佬当然得罪不起,但是散客也是不能随意怠慢的。为了不让散客再空跑一趟,掌柜沈鸿昌情急之下,在收取定金之后打下了白条,允诺在指定的日子一定交货
期刊
近日,河北邯郸丛台区发布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署名文章,竟然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的政府文件除了地区名和人名之外,几乎一字不差。这与之前“河南开封指导漯河工作”闹剧相同。法律对此类的抄袭也难以监管、界定和举证,这就让“剽窃”者钻了空子。(《法制日报》7月7日)  常言道“英雄所见略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见解,确实完全有可能出现雷同或相似的观点,假如就此扣上“抄袭”的帽子,则未免显得仓皇。从这个角度来看,
期刊
近日,大渝网出现一篇名为《史上最牛政府收费》的帖子,一张由重庆长寿区某村组长开出的收据中,坦然写出了“好处费”的字样,引起了网友热议。据悉,重庆长寿区反贪局已介入调查。(《重庆商报》6月23日)  “好处费”这玩意儿,要说并不稀奇,甚至可以说在某些地区或某种程度上相当的普遍和盛行,早已潜规则化了。不过,既然是潜规则,总该按人家的“规则”好好“潜”着才是,何以“最牛好处费”不仅堂而皇之的走上台面,甚
期刊
同名同姓的困扰古已有之,成语“曾参杀人”“毛遂堕井”,说的都是重名问题引发不实传闻的后果。近代以来人口膨胀,人际交往的半径也扩大了许多倍,重名问题也就更为严重。  如何解决现代中国人的重名重姓的问题,人们想过不少办法。例如:放弃本姓,另创新姓;将父母的姓合为复姓;选用冷僻字作人名;取三字名、四字名。  然而,这些招数统统行不通!因为它们或者违反了中国人的文化取向和社会习俗,或者有悖于中国人的审美心
期刊
到达西塘时是午后三点,但烟雨迷蒙中的古镇俨然薄暮时分了。我顾不上去酒店客栈拾掇行李,便沿着老街漫无目标地走着。西塘,就像尘封已久的画卷一样,在我面前徐徐舒展开来——  多么靓丽的风景,多么温馨的古意!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细雨熏风,粉墙黛瓦,我就这么轻易地迷失在江南特有的氤氲里,仿佛前世的我来这儿拣拾起遗落的旧梦……  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的西塘古镇号称“吴根越角”。俗语有云:“春秋的水,唐宋的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