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活用教学方法、营造课堂氛围、适用教学手段、精炼教学语言、精心设计问题、适时全面评价,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教学,努力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目前,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工作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因此,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首要的任务是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五、适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六、精炼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
七、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问点准确,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难度适宜,即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教师的引导能答出来,防止过易或过难。
3、问面要大,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
4、问机得当,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
5、问法灵活,发问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
八、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新课程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目前,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工作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因此,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以下几点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设计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安排。
三、活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营造课堂氛围,提高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首要的任务是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五、适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把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繁琐的叙述讲清楚,屏幕上的图象和颜色文字一“幕”了然。例如教学“圆柱看成是一个矩形旋转得到的”和“圆锥看成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的”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可以形象直观地将圆柱、圆锥的形成过程展示出来。
六、精炼教学语言,提高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
七、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问点准确,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难度适宜,即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教师的引导能答出来,防止过易或过难。
3、问面要大,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
4、问机得当,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
5、问法灵活,发问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
八、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策略需要我们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终服务于新课程的数学课程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学习,从尝试中学会探索,从探索中学会发现,从参与中得到发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有效,是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老师去实践、思辨、提升,使它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