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写作技巧探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上海科技启明星”的采访是一类特定的人物采访,被访对象一般是35岁以下,已经获得副高以上职称,并在自己领域有所建树的年轻学者。现就科技人物采写的切入点、题目、细节描写、结构、准备和沟通、视角选择和评价7个方面对其写作技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上海科技启明星;科技人物;采写
  世界科学杂志“今日启明星”栏目自1995年创办以来已不间断地出版了二十多年,累计访问了200多位“上海科技启明星”,成为该杂志一个较有影响的品牌栏目,受到启明星们的认可和关注。
  在笔者参与采写了14位启明星后(12篇为第二作者,2篇为第一作者),回顾这一过程感受颇多,现结合采写说说科技人物写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写文章如同素描,从勾画比例开始
  一个好的素描者,往往在绘画初期先确定开始的切入点,按照纸张确定人物或者事物比例。这样,画出的素描是符合透视效果的,人物也会丰满而不失真。
  一般分为三段,如采访上海复旦大学黄吉平教授,第一部分写我们采访他的缘由和交代具体采访时间和地点。
  “近一年前就知道黄吉平,那是参加2012级部分启明星的一次交叉学科讨论会,发起人正是复旦大学物理系的黄吉平教授。也是在那次才知道黄吉平刚入选谢希德讲席青年特聘教授,而且迄今他还是复旦一项纪录的保持者(详看下文)。当然那天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黄吉平报告的主题: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机遇和挑战。他谈到用物理学研究的方法研究金融和经济问题的可能性,介绍了他的课题组2008年在热学超构材料领域提出的‘热隐身’的概念及其进展……,那天他还向每位参会启明星赠送了一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科普文集《奇妙的科研世界》,这本文集记录了黄吉平这些年的研究心得,更多的是以他的切身体会与青年学生作科研方法上的传授和倾心交流。这些让我当时就有想采访他的冲动,因为以我的判断,这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前不久,借着给黄吉平颁发上海市科普作协会员证书的机会和他面叙,听他的成长故事。”
  第二部分注重他本人从出生到取得最高学历的经历,详细到小学到大学,甚至博士、博士后。还有就是读书后的工作经历。描写了诸如他从不会发文章到第一次发文章,“从对物理没有感觉到第一个发文章”,“我发现自己是喜欢做创新研究的”,香港中大和德国的训练夯实了基础、拓展了视野,书写复旦一项纪录:28岁获聘正教授。
  第三部分,是对启明星的概括总结和升华,比方对于他提出关于某些熟悉领域的见解,或者对于某些问题的反应和呼声。比方采訪黄吉平教授,最后一部分“一个沉醉创新、钟情科普的青年学者”。
  “采访已近三小时,但是我们还没有听够黄吉平的故事,他对创新和交叉科学的理解,对研究生培养的成效,他对科学写作和做科学普及的兴趣以及对历史、科学文化读物的喜好,都还有很多故事,还有很多观点值得倾听……”
  在每個部分之间要注意围绕同一个主题,还要有递进和衔接。比方采访黄吉平教授文章里就提到三次“很拽”,黄教授在付出辛勤劳作后,终于获得回报,既在同学中领先,又对自己是一种鼓励,所以“拽”是一种兴奋,一种自信,一种鼓励。
  二、文章题目要引人入胜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好题目就像绘画的画龙点睛,可以使所绘内容立马鲜活起来。
  一个好的题目往往是读者是否阅读全文的关键,也是记者采写时最主要的构思内容。
  可以把所有题目归为三类,一类是工作内容,比方“研究微观生物学问题的光物理学者”、“让建筑遮阳领域风生水起的启明星”;第二类是所写人物说过的催人奋进的话,比方“作为临床医生,我一直不敢有丝毫懈怠”、“实实在在做一点促进产业发展的事”;第三类是与启明星发出共鸣的心声。比方“一个立志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 一个有底气很“拽”的青年科学家。如果能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那么也就成功了一半。
  副标题往往是说明采访对象的单位和职称或职务,比方“小记复旦大学物理系黄吉平教授”,“小记上海优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启明星程抒一”。
  主标题和副标题结合,让读者一看便知道采访的对象,采访对象的研究内容大概和领域,面前浮现出一个科技启明星的形象。
  标题往往会经历好几次推敲,如果不能反映启明星的特点,就要重写。如此反复,几次过后,才能把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质呈现给大家。
  三、细节描写是人物描绘的一大法宝
  细节描写是人物采写的一大法宝,能把人物的特点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让读者不觉得无味。如果能把文章里的细节抓住,用于体现采访者的特点,那么会使这个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饱满。读者会对此段内容产生兴趣,同时也会把一些难懂的问题讲述清楚。
  比如在对黄吉平的采写稿里,提到“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喜欢做研究的,尤其喜欢做一些有创新的研究(至于具体研究什么并不太重要),也是这种对研究、对创新的偏好导致了我对交叉学科的兴趣,我喜欢研究,而且研究内容不限,可以是物理,也可以是历史,譬如我就很喜欢看蔡东藩撰编的《历朝通俗演义》这样的书”。以爱看《历朝通俗演义》这一细节表明黄吉平研究领域的广泛,使读者更有兴趣,而不是一味讲述他的物理文章。
  再比如,对程抒一的采写稿里,提到“这是一栋6层的办公楼,一层大堂除了接待,也赋予展示功能,展示的主要是公司自己研发的各种尺寸、功能不一的多点触摸屏,大到一堵墙、小到新民晚报尺寸大小的显示屏。请想象一下当大屏幕实时显示出大幅的圣诞花再滚动打出公司员工各种圣诞贺语,即使只是过客的我们也很难不受感染。大堂接待通报后,程抒一赶来为我们讲解其核心技术——嵌合了传感控制等技术的磁性框架,用这样一种比一个手指稍宽尺寸的边框一围,所有的平面(电视机、大理石墙面、玻璃、台面等)顿时就被数字化、物联网化——一种可以为商家展示商品、教学单位上课、会议用显示屏等提供的新的展示、沟通手段。”对一个可以手写的显示屏做了细节描写,阐述清楚了他的产品,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新式触摸屏。   四、适当使用倒叙和第三者旁白能够突出文章重点
  比方十几篇采写文章,有的采用正叙,有的采用倒序,正叙讲究循循善诱,鞭辟入里,倒叙则突出重点,引人入胜。文中若添加第三者的侧面描写,则能更全面地描绘启明星。
  “前几日得悉华东理工大学官网报道该校2016年启明星计划入选者、机械动力学院副教授杨强负责开发的油水分离技术与装备在我南海气田平台成功通过验收的好消息,立即就生出要去看他的这套实验装备和做采访采访报道的意愿。电话打过去,小杨马上听出了我的声音。去年秋末的2016启明星交流活动上杨强对自己从事的高效能除油技术的介绍给我留下较深印象,我当时和他说以后有机会会去他那里拜访,所以这次多少有点践诺的感觉。”
  描写杨强副教授时,采用了倒叙,突出了油水分离技术与装备,让大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受,记住杨强的研究特点。
  再比方,在写王先锋研究员时,最后提到了他的老师丁斌教授,“采访到下午4点,接近2个半小时,准备告辞时,先锋的老师丁彬教授正好回来,我们又一起就大纤维这个话题聊了几分钟。到底都是东华人,一说到纤维的意义,丁教授立马妙语连珠:‘这个世界都是纤维编起来的,衣服是纤维编织的、钢筋、建材乃至世间万物本质上都是纤维状结构构成的,因此可以说整个世界都是纤维编出来的。’”用第三者的旁白来描写主人公,因为第三者多为启明星的老师或者同事,同在一个行业也接触比较多,比笔者评价更贴切。
  五、做好事先准备和事后沟通是走入科技工作者心里的桥梁
  每一次,笔者都把需要采访的启明星的简历查好,打印出带着,这样对于他的研究领域有一个了解,对于他本人也可以提前设计一些问题。比方对于杨光军高级工程师,笔者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工程里面添加计算和模拟,如何看待工匠精神”,对于软物质方面专家的钱冬,笔者准备的是“如何看待应用物理与物理本身的联系和区别”,对于陳国颂教授,因为是糖化学的专家,笔者准备了一些关于化学机理的问题。
  事后的总结和核实也很重要。每次在笔录时不是很清晰,特别是涉及杂志名称、人物名称、研究所名称,都要回来查实,一个细小的地方就能决定启明星對你的看法,他会觉得你是用心在采访,视你为好友。
  比方王先锋研究员的“西弗实验室”需要查实如何写的,张建华教授的“上海OLED产业联盟秘书长”需要查实OLED的全称,看是否拼写对。武多娇副研究员的“《Immunity》”杂志是否写对等。
  我们也会把完成的采写稿发给启明星浏览,获得启明星首肯再发表,他们也会对一些细节部分做出修改。
  六、视角的选择是把握文章精髓的关键
  上海科技启明星都是35岁以下,在各个领域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或者说对采访者的要求也很高,正确的把握科技启明星在单位的位置,在行业的位置和在同级启明星中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年纪较轻的,可以在题目里用博士称呼,比方“一个在科研上有悟性、耐得住的年轻人——小记2017启明星、复旦大学李伟博士”;而对于上海交通大学钱冬教授的采访,用“努力做国际一流的物理学研究”作为题目,一方面中国物理是所有学科中与世界水平最相当的,另一方面是钱冬教授已经是长江学者,定位应该在国际前沿。
  七、不评价或者少评价是采写的底线
  话说隔行如隔山,采写者的特点就是用适当的语言把被采访者的讲述用文字再现。如果添加了过多的评论,则会显得主观臆断,甚至引起科技工作者的讨厌。
  比方描述李伟研究员就是一五一十,原汁原味,“李伟这次入选启明星计划的工作也是围绕介孔材料的定向合成与能源转化和储存应用研究。除此之外,回国前后这两年里,李伟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参与)等支持。”
  走进采写者的心里,与科技工作者产生共鸣,才能把人物写活,也会受到启明星的认可和信任,如果做不到,那就会文章无魂,逐渐被淘汰。
  结语
  每一位启明星都专注一个特定领域,对于记者来说都是新的,所以写稿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力求能把启明星的特点描绘出来。对科技人物的采访要做到,切入点合适、题目入木三分、细节描写引人入胜、选择重点恰当、准备工作齐全沟通及时、视角选择不偏颇、适度评价,这样才能写出一篇走进人物心里并把人物写活的文章。
  (作者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成龙影片中,一个最核心的意象就是对身体极限的展现。这个意象同样体现了西方现代体育精神,成为一个跨文化传播的介质,引起了西方观众的共鸣。但在其后来“好莱坞特色”影片中,成龙被“道具化”和“程序化”,成为“好莱坞”的“他者”,不被观众认可。他适时地进行了调整,于是有了《新警察故事》的回归。  【关键词】身体极限 跨文化传播成龙    对于成龙电影及其风格,大家都很熟悉。起伏跌宕的情节、惊心动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以及他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因此,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看待他的处境,以他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们。    儿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点,都引人入胜,令人着迷。最为重要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
编者按:  本期起,《教学多棱镜》专栏将围绕课堂教学中的诸多环节开展专题性探究,目的是借助这一系列活动,协助广大一线教师盘点自己的日常教学流程,检视自己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使教研直接服务于教学。  我们呈现给您的第一个专题是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起点,导入承载着许多重要任务: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引起有意注意,奠定情感基调,呈现学习目标,实现知识衔接……这诸多任务,
编者按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明天是今天的创造。历史课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本期三位老师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相信会对广大教师有所启迪。    构建充满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原阳县实验初中 闫红霞    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尊重生命,体现人
主持人语:  如果没有了诗歌,世界会怎样?  太阳依旧东升西落,月亮照例阴晴圆缺;枝头的春花仍会摇曳出一片迷人的灿烂,田间的秋实也还是该熟时熟该落时落……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还将依照着原有的轨迹无止无休地运转,全不会因为诗歌的消失而改变了生命的规律。  然而,我们的内在情感却绝不会始终保持一份波澜不惊的平和淡定,因为诗歌之于心灵,正如阳光之于生命,早已成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诗歌能够帮助我
栏目主持 朱亚娟  嘉宾主持 魏智渊    主持人语:  作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韩愈的《师说》一向是中国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但是纵观五六十年乃至白话文运动以来《师说》的命运,颇耐人寻味。当《师说》切入不同时代的不同课堂时,它就不仅仅是一篇“古代”散文了,同时也必然地沾染了时代的风尘。对于《师说》这篇文章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这不再仅仅是一个古文今读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的问题。  究
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转珠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两句诗是说琵琶女一开始就为下面的演奏蓄足了势,作好了铺垫,这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其实,语文课的导入环节如果处理得好,也同样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课堂导入环节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能乱导、滥导,喧宾夺主。我认为,课堂导入应遵循以下原则:  切题要紧。一堂语文课导语的设计,一定要使学生尽快将思想集中到
日前,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在郑州召开了“国培计划”总结交流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省就“国培计划”的实施情况作了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对“国培计划”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的负责同志。  记者:什么是“国培计划”?目前在我省的实施情况如何?  答:“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它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启动的第一个教育发展重大
谈到高考的改革与制度建设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我们国家现在的高考与传统的高 ,正面临着不同的社会变革时期。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是一个导向。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而多样化的人才不可能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来选拔。  所以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多元化 ,这也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那么,目前我国高考多元评价制度建设到底面临哪些困境呢。  我认为有四个困境:第一个是认识上
●本期策划 河南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河南教育编辑部  策划执行 李 序    所谓“教育惩戒”,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如此定义: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起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惩戒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有观点认为,惩戒学生就意味着教育和教师的黔驴技穷。尤其是近些年来,当“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