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高原水塔” 还神山净土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冈仁波齐神山,不仅是四大宗教的神山,更是四大江的源头。这四大江分别是流向东方的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雅鲁藏布绕着南迦巴瓦做了一个大拐弯之后,掉头南下流向印度成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向南方的孔雀河,是恒河的源头;流向西方的象泉河,是印度河最大的支流萨特累季河的上游;而流向北方的狮泉河,则是印度河的源头,所以冈仁波齐也被称为“印度洋的水塔”。
  从冈仁波齐冰川融化汇集而成的潺潺溪水,流过广袤的高原草甸,流经山脚下的小村庄,融入圣湖玛旁雍错。八嘎乡地处神山圣湖地区,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大乡,率属八嘎乡的塔尔钦则是位于神山脚下的一个小镇,是转冈仁波齐神山的必经之地,成为转山者的集散地。这里的八嘎乡村民以驼队和出租马匹的经济收入为主,收入要比周边乡的人均收入高出一倍。小镇借助神山的资源,开始走向发展旅游业的思路。2008年投入使用的牧民安居房,整齐排列在道路两边,路边还在新建酒店,村里甚至还有一个中国电信的营业厅,日益完善的公用设施,使得小镇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塔尔钦是一个自然发展起来的小集镇,缺乏前期哦城镇规划,没有设置污水排放处理和生活垃圾收集点这样的公用设施,而大量涌入的流动人口,使得这个小镇面临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倾倒到村里唯一的水源——村边的小溪边上。被污染了的水源,不再适合饮用,村民们守着神山水塔,却面临无水可饮的窘境,要步行数公里到更接近上游水源的地方背水。
  塔尔钦的问题不是个案,在西藏高原腹地的牧区,很多发展起来的村庄,都面临这个问题。塔尔钦幸运的地方在于,早在2003年,苹果基金会进驻这一地区,长期开展公益项目,并在神山圣湖的环保问题和当地政府合作,于2011年启动“冈仁波齐环山赛”,旨在邀请明星和志愿者参加为期两日的冈仁波齐环山,在环山的过程中捡拾散落在环山路上的垃圾,并通过这一举动,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神山圣湖的环保问题。
  今年是冈仁波齐环山赛举办的第二届,除了扩大参赛队的规模,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新团队加入,共同完成本次环山环保活动。而普兰边防检查站的官兵的参与,使得志愿者队伍扩大到近200人。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环保活动,西藏旅游有限公司在活动前做了全面的清查,估算累积在神山岗仁波齐周边的垃圾量已近百吨,这其中,主要以各种食品饮料包装、宗教信仰行为所致的仪式所用物和遗弃物、建筑废料等为主,主要集中在海拔5300米的卓玛拉山口及其两侧,塔尔钦集镇及其两侧(转山路的进出口)。
  在转山之前,志愿者队伍和普兰边检站的官兵就在塔尔钦做实地垃圾清理,这些生活垃圾由于长期没有规范的收集点,散落在居民生活区的各处,又被风带到水源处,直接污染了水源。为此,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专门设计了8个防风的垃圾收集中转站,并在塔尔钦内投放30个布点的垃圾收集系统,据了解,这些都是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启动的神山圣湖环保一揽子环保工程的一部分,目的是真正全面地实现该区域环保新格局的建立。此环保工程包括:第一步,全面清理多年以来在神山转山道各点的近百吨垃圾;第二步,在全线52公里范围内(含塔尔钦集镇)建立起一套包含200余个布点的垃圾收集系统,该系统硬件部分包括各种类型的垃圾收集桶箱,垃圾运输道疏通,垃圾车辆购置,软件部分包括50人编制的保洁队伍(含神山圣湖),社区环保意识推广和宣传系统;第三步,应阿里地区行署部署,邀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标准营造事务所共同就塔尔钦集镇进行重新定位规划,其规划重点为环境保护、垃圾处理、给排水系统解决方案和社区发展等,力争将塔尔钦镇在规划层面上打造成“生态、环保、宜居”的国际化精品旅游集镇,从而为一揽子解决神山环保提供规划保障。
  环山环保行动纪实
  冈仁波齐环山环保活动第一天的行程从塔尔钦至神山正背后的希夏邦马宾馆附近20公里,这段可以通车,山路并不陡峭,但是大量的垃圾山落在河谷和山口,所以需要志愿者和官兵们一字排开,进行地毯搜索式的清理。捡拾的垃圾主要是各种塑料包装袋和饮料瓶,收集起来的垃圾被装进袋子,再由垃圾车统一装载运到垃圾处理中心。
  这里的平均海拔高度有4600多米,队员每次弯腰捡拾垃圾都要克服高海拔带来的身体不适,但看到散落在山腰或者冲刷在河谷的白色垃圾,队员们总是不辞劳苦的跑步前进去将垃圾收纳到手里的垃圾回收袋。他们的行为打动了骑马经过的印度香客,忍不住伸出大拇指赞叹。但最为艰险的路程在第二天,要翻越5630米的卓玛拉山口,这里有8公里路程要一路攀爬,经过四个台阶,海拔上升近800米。而卓玛拉山口也是重点的清理地点,预计到这一天行程的艰苦,以普兰边检站为主力的大部队六点半就打着头灯出发了,其余的队伍也在七点半之前陆续出发。
  和昨天在路上看到的白色垃圾不同,在上卓玛拉山口的前八公里,看到更多的抛弃物是红牛罐子、使用过的空氧气品和葡萄糖口服液包装盒,有些直接散落在路边,有些扔进了路边的垃圾箱里,挑战生理极限的人们不得不使用这些辅助用品。在第二个台阶天葬台,则看到人们放置在天葬台的逝者生前的用品和旧衣物,为了祈祷往生。第三个台阶在卓玛拉山脚下,这里我们又看见了熟悉的身影,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者,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旭的身影也在人群中,这里的海拔已经接近5500米,他们的工作打动了经过的每一个人,转山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是一种精神,但为了保护神山的环境,把前人留下的垃圾带走又是另外一种更高尚的精神,牦牛驼队的铃铛声回响在山谷里,仿佛也在为之唱诵。
  卓玛拉山口就在眼前,满眼飞舞的经幡,眼前是一个经幡的海洋,所有转山的人都会在此朝拜并歇脚。但大多数队员因为高反和疲惫,已经无力再去清理眼前所看见的白色垃圾了。也许是被之前所看见的行动所感染,其他转山藏族驼队和背夫加入了环保的队伍。在下卓玛拉山口的时候,另外一个身影感动了我。一个瘦小的身影在大石中穿行起伏,手里拿着一个大塑料袋,但显然不是我们团队中的一员,等他走近,我突然发现他的一边衣袖轻飘飘的,是一位失去手臂的背夫,在用胳膊肘子在夹着垃圾袋,另外一边手捡拾垃圾。下山的路上,不可以骑马,他所照顾的印度香客也在自己步行,马匹交给了同伴照料,所以他就一边下山,一边捡拾垃圾。下山的路程我们一直结伴,我想问问他为什么要捡垃圾,他只是看着我微笑着,指着前面,意思是,茶馆不远了。塔尔钦大多数的牧民不通汉语,但是通过行动,他们了解了我们的意图,也就自然而然的加入进来。
  正如活动组织者所希望的,一次环山赛为期仅两日,所能清理的垃圾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进行宣传和呼吁,让更多的人关注神山圣湖的环保。达到将环保公益活动的主题“清洁垃圾 保护净土”深入人心,力争使神山圣湖这块神奇的土地永葆美丽和洁净。
其他文献
从布达拉宫脚下雪城的整体搬迁,  到绕赛居委会里老居民的“自然”外移,再到拉鲁小区里奶牛生存空间的逐步收缩。  虽然这是三条不同诱因不同手段或不同结果的“迁徙”轨迹,  但在此过程中的拉萨确实由小变大了。    在城市新老嬗变的过程中,出“老”城入“新”城,不失为兼顾老城保护和新城输血的大势所趋。但更需要思考和面对的却是:新定居之后的人口,如何面对城市机遇与更新的发展,如何延续老社区的传统与情谊,
积雨云  喇叭吹响 蘑菇丛生  “这个野花叫Biu’Biu,小时候经常玩,”藏族小伙尕玛对我说,“你看,把它揪下来可以当喇叭吹。”话音未落,那朵野花已经被尕玛叼在嘴里,用力吹响——名副其实的Biu’Biu,那声音不像喇叭一般嘹亮,而是沉闷干涩的响动。  一朵路边的野花,先端如盘,末尾细长似管子——以植物学的视角看来,那是一种名叫“管花马先蒿”的植物,青藏高原常见的野花——不嘹亮的喇叭声吹响,之后藏
PEP教材读写板块通过配有图片的日记、电子邮件、便条等,提供了有一定意义的语篇综合性训练活动,包括阅读理解活动及个性化写句子或补全文段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学习的核心句型和词汇。究其实质读写板块就是解决两件事情:怎么阅读,怎么书写,也就是通过“读”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以达到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范句去“写”的语言输出的目的。  五年级上册Unit 3 B Read and write是有关
我们的采访对象袁大受,叶农、白秀英等人为代表的人群,准确的名称是“西藏的北京支边青年”,简称为“北京支青”,并非我们事先习惯所认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人们印象中的“进藏”与“援藏”两个词语似乎没有区别。袁大受先生认为,他所属于的“进藏一代”,是以“老西藏精神”(即第一批进藏工作的生产与社会建设者)为精神基础的,人们秉承的是“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观念。用袁大受的话来说,当时的选择是“不
新年,当然是从一年的岁首时过起。但何谓岁首,在藏族历史上是有争论的话题,从传统历算学角度大致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说法:藏历时轮派历算家多认为藏历三月初一(角宿月白分朔日)为岁首;四座经和胜乐金刚空行经则将藏历十二月初一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受律藏和俱舍论的影响,萨迦派诸大师和宗喀巴等皆用藏历十一月十六日为新年之说;由于受到藏族古代社会以“麦熟为岁首”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日藏经及因缘经释的记载则定藏历九月十
《西藏行摄之书》  《西藏行摄之书》作者十余年来多次进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这本西藏摄影旅游指导书,书中不仅展示了西藏迷人的自然风光及人文风情照片,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创作灵感、构图、用光、拍摄技巧等,并对西藏大小景点摄影的最佳行程、器材准备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实用性的说明,适合作为进藏摄影爱好者必备的口袋书,一步步引领您去探索和感受神秘西藏沿途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香巴拉”是最有代表性的西藏历史文化现象之一。早期的“香巴拉国”概念泛指“隐藏起来的人间净土或佛国”。与西方政治学中的理想国与乌托邦观念(理想中的完美社会制度)不同,也与汉族古代文化中的“洞天福地”观念(感官得到超凡体验的神仙之境)有所区别的是,“香巴拉”是一个可以就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到的虚幻的地点,但是这个地点随着人们的目的,意志与解释的不同而游移不定。  本期,我们试图呈现“香巴拉”一词的演变历
藏北草原是《格萨尔》史诗广为传唱的地方。千百年来,没有《格萨尔》说唱艺人,就没有格萨尔故事的流传。当人们开始将英雄史诗《格萨尔》当成人类非物质文化的瑰宝时,那些说唱艺人也被惊叹为“奇人”。这里,我们就来介绍几位当今活跃在藏北的说唱“奇人”。    国家级传承人——次仁占堆    采访次仁占堆是8月22日在那曲驻拉萨办事处,他被派到上海世博会说唱格萨尔故事,但因之前摔伤未愈,加上上海天气太热不适应,
作为十八军军人的后代,摄影师周焰近年一直在走访父母的战友,收集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的记忆。一个偶然的机会周焰翻看母亲的像册,得到一幅母亲周玉莲当年进藏途中与战友的合影。在这之前,他并不知道这张照片的存在。照片拍摄于1951年,合影中的人现在有的已经去世。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接受进军西藏的任务,16岁的周玉莲作为近百名文艺女兵之一,参加十八军独立支队步行进藏。此次征途自青海西宁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万里羌塘的边缘,也就是俗称的阿里大北线上,散落着一系列的大湖,如昂拉仁错、塔若错、扎日南木错、当惹雍错、昂孜错、格仁错、色林错、纳木错等等。这里是令无数旅友心生向往的西藏高原湖泊最为密集的地带,风光明媚,也是至今难以穿越的一条越野旅行线路。这之中的当惹雍错,作为西藏的第三大湖泊,像一条流动的蓝丝带,异常瑰丽,如若身临其境,会让人们对藏北大湖的想象得到完美印证。  本期杂志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