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历史:从面子到里子的跨越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得好不是真的好,学得好才是真正的好。假如用一句话来描述当下课堂教学成败优劣的标准的话,那么,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便呼之欲出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所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不约而同地涌现出那么多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会学不教的教改典型,盖缘于人们对于教学中“学”的要素的猛然觉醒与顿悟,这无疑是新时代本土教育教学发展的一大成果。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审视和考量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至于陷入迷思与误区。
  历史,是一门“好汉子未必喜欢教,赖汉子一定教不了”的学科。和这门学科打交道的人,一定得有与这门学科相匹配的文化气质与精神品格,这就属于格局的范畴了。格局小了的人,干起这个活儿来,会显得局促不堪、捉襟见肘。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一些不大愿意出力气、下功夫的教师,在这条专业道路上走得踉踉跄跄、磕磕绊绊,病急乱投医,急功近利地投向技术主义的怀抱之中,热衷于一劳永逸的技法、一枝独秀的技术和一以贯之的技巧,试图以此来掩盖自己在专业上的浅薄与无知。仔细想想,在一个短平快的嘈杂与浮躁的时代,这倒也不是历史一门学科所独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弥漫于各学段各学科的普遍现象。尽管如此,作为对于一个特定区域一门特定学科拥有一定话语权的教研员,依然有责任在这个方面精准发力、有所作为。多少年来,我们苦心经营自己的学科教研文化,从面子到里子,就是一种跨越,追求的就是“不让孩子通过历史教育厌恶历史”的终极目标。
  历史教育改革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源丰厚、设施发达、师资优越的发达城区,而是应当更多地锁定落后乡村。我向来以为,如果把偏远落后的乡村学校的历史课堂建设好了,历史教育才有希望,历史学科才会接地气。于是,走进乡村学校,近距离观察真实发生在乡村大地上的历史教育的实况,便成为我乐此不疲的常态工作。就这样,我捕捉到了历史课堂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真实画面,也发现了很多默默无闻却对历史这门学科投注了满腔情怀的教师。
  即墨新兴中学是青岛近郊一所普普通通的乡村学校,张超老师是这所学校不显山露水的一名朴朴实实的历史教师。岁末年终,寒凝大地。踏着残存的积雪,沐浴着冬日的暖阳,我来到了这所学校,来到了八年级五班的教室里,聆听了张老师上的一堂历史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这节课,无疑就是一个缩影,折射着我们学科教研文化的基本走向,也反映出我们教研工作的重心向乡村转移的成效。

一、历史的唯美需要教师的文化积淀


  教育教学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情境高于一切。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忽略了教育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对情境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都说现在的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业负担,这种令教育很不堪的局面缘何发生?除了社会保障机制没能撑起一把让每一个个体没有后顾之忧的“安全伞”、家庭文化闭关自守而形成排他性和对抗性的“育儿经”这些宏大、上位的成因之外,还有见分不见人、科学性与人文性双重缺失的考试评价体制,低效益运营、投入与产出根本不相符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些属于微观、下位的成因。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上,教育教学体系之中的课堂就是“末梢神经”了。在这个最末端的部位上,往往发生坍塌与流失,和山体滑波、水土流失一样,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往往不容易察觉和捕捉预先征兆和蛛丝马迹,一旦跃入眼帘的灾害发生,就会回天乏术。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间,其实是在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交错循环中度过的,学校的课堂究竟给一个人带来什么、留下什么,兹事体大。每一个学科都不能忽视和轻蔑的就是一个个庸常不已的课堂、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场景,这些在不经意间都汇聚凝炼成了一个个受教育者对学科、教育乃至文化的基本认知。经营课堂的前提就是经营课堂之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场景、情境和细节,做到这一点,仅有花拳绣腿的“面子”显然不行,必须要有硬功夫、真功夫,此所谓“里子”,而这,正是当下我们所极度稀缺的资源,值得珍视与重视。
  郭超老师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就在于她营造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富有感染力的乡村历史课堂情境。上课铃声响过,一身职业装的年轻女教师落落大方地站在了三尺讲台上。那首耳熟能详的《松花江上》,配着几帧斑驳泛黄的黑白照片,透过多媒体大屏幕缓缓流淌着,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郭老师充满激情地铿锵而言,“有一本杂志说得好,大家请看。”多媒体大屏幕上打出一段文字——《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觉醒。”“正是日本的疯狂侵略,让内乱频仍的中国,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重新凝聚起来,终于迸发出一股不可遏止的抗日救亡的激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什么叫先声夺人?什么叫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的情境营造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做好。
  一堂好的历史课,首先在于教师的创意,这个创意就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若单纯从教材来看,这节课不过就是“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这三项内容,要让这种教材牵着鼻子走,就如同大锅炖白菜、大锅炖萝卜,清汤寡水,索然无味,很多历史教师就是这样硬生生地把一节又一节历史课做成了白菜、萝卜大锅菜,对孩子们而言,这不是痛苦的折磨又是什么呢?负担怎能不重?效率怎能不低?学科怎能发展?从骨子里说,孩子们对这样的素材不感兴趣吗?非也!其中蕴含着多少可以深度发掘的、可以让他们探究思考的资源呢?白菜也好,萝卜也罢,如果落到高明的庖厨手中,一样可以做得口齿留香、不忍释筷。“教材”与“食材”一样,都是有待加工的目标,而不是顶礼膜拜的对象。循着这个思路,不妨打量一下张老师这堂课的整体架构,不难发现,其中不乏独到的创意,融入了匠心的教学设计,自然会令人耳目一新。她是怎么创意设计的呢?“东瀛海上生霸权,九州万里起狼烟,勇士兵戈諫西安,自强不息迎巨变”,就是这位年轻女教师对这节课的擘画。每一个板块,仅仅就这七个字组成的标题,就足以显现出为师者不俗的文化功底与文学修养,也足以让教学内容包裹在崭新的、足以勾起人学习与探究冲动的诗情画意的外衣之下,显现出不凡的魅力。学这样的内容,与学照本宣科抖搂出来的教材内容,是一个概念吗?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老师与老师之间,课堂与课堂之间,差距就在这里。   “当火车轰隆隆地驶进沈阳城的时候,一个硕大无比的定格在9月18日的日历形状的纪念碑会赫然呈现在你的眼前;每年的9月18日,沈阳城都会响起凄厉的警报声。这些,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却那个让中国人永远伤痛的日子。”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教师这门职业被称之为“舌耕”绝非偶然,蕴意深刻且极端科学,没了嘴皮功夫和内在修养交互融通与兼善并美的教师十分可悲,惨不忍睹、苍白无力的课堂往往就诞生在其辖制之下。反之,有了这个真功夫、硬功夫的教师,就有机会激发学生真学习、真发展,而不是基于应试、记诵的假学习、假发展。
  诗情画意、文学语言、唯美意境、身心投入,这几项元素在这堂历史课之上相遇、碰撞,激荡出来的就是学生能力的提升。“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面对侵略者,东北民众、国民政府、汉奸卖国贼究竟是怎样表现的”,两个问题不是凭空抛出的,而是依托“材料阅读”,举凡《田中奏折》、大陆政策、经济危机、中国内战等视角,张老师各节选了一段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史料,通过指导学生面对史料、理解思考、提取有效信息、解答真实问题,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论从史出、逻辑自洽的基本能力。不管现在学术界对核心素养存在怎样见仁见智的争鸣,但此时此刻,这个教学创意指向的就是发散性、批判性、思辨性的可贵的基本素养。这种指向难能可贵,让泛泛而论、在泛化了的言说中有可能变俗变味了的核心素养呱呱坠地。

二、课堂的精妙需要教师的深度发掘


  教师讲得再精彩,若是学生没有实质性地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益也会大打折扣。陶行知早就说过要“解放”学生,“解放”的前提是“相信”,这种相信,对于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转型至关重要。这种相信,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素养及教学艺术充满自信的基础之上,更是建立在教师对不固定、非划一、无边界的学习大趋势的科学认知基础之上。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大量缄默知识如何得到有效激发、使之外显,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现在的学生知晓历史的渠道呈现开放、多元的态势,适应这种态势,有的放矢地巧妙设置教学环节,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潜能。张老师设置了一个“分享抗日小故事”的环节,让孩子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史实,在分享的基础之上,点拨、升华,引导孩子们向着这些知识碎片背后的理性思维路径发展,归纳出顽强、拼搏、爱国、勇敢、团结、奉献等情感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元素,课堂的教育意义得以进一步彰显。
  在第二个板块,张老师重点突出日本侵华的不断扩大,导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华北危机之下的一二九运动,反映了民众强烈的抗日呼声。为了让学生内化和理解这段史实,她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手抄报。手抄报,其实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有限却又难能可贵的多样化、自主性的选择机会。我看了学生的两份手抄报,感觉虽略显幼稚、粗糙,但却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不该多给孩子们这样一种机会和平台吗?
  这堂课的重头戏,是第三板块,牵涉到重点与难点问题,那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为什么会发生?最终有什么影响?这些熟得不能再熟了的套路没有出现。出现的是让孩子们在阅读材料、真正领会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新闻报道大赛”。让孩子们充当“记者”,用“短新闻”的方式,“报道”这一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这其中,杂糅的不仅有历史,还有语文等多元素养。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的参与程度陡然提升,参与热情明显高涨。角色扮演,这一在新课程中落地生根的新型教学方式,此时此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尔后,围绕“杀蒋”和“放蒋”,组织了一场小小辩论赛。张老师要求大家发挥集体的力量,组内合作,组际辩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讲求逻辑,以这么几条基本要求,规范了辩论的路径与实效。最后,引导大家聚焦“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个价值方向。
  按说,这堂课上到这里,教学任务应该是无可挑剔地完成了。然而,张老师别出心裁增设了第四个板块的内容,带有很深的个性化教学的意蕴。“在中华民族当今发展的巨浪中,作为青少年的你们,肩负着怎样的责任?面对这份责任,你们又该怎么努力?请分享你的誓言!”教学不可或缺的就是其教育性,这是教学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置身于强调“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之下,历史教学走向历史教育,价值驱动尤为重要,惟其如此,才会让历史教育更富有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力量。
  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张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出自己苦思冥想出来的两句话:“书青春精彩篇章,绘祖国壮丽华章。”
  不仅如此,她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题目叫做《致青春》:“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忆往昔,国难当头,英烈辈出。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可歌可泣,荡气回肠。思今朝,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辈中国少年,应奋发学本领。民族复兴,吾辈自强。”情真意切,发自肺腑。从纯文学的角度加以品评,这首小诗实在算不上什么,甚至有可能因不乏瑕疵而难登大雅之堂。然而,作为一位乡村历史教师,一位诚挚地将自己对历史的认知和情感通过诗情画意的方式与孩子们分享的淳朴的年轻女教师,我想,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苛责,更多地应给予鼓励与支持。
  寒冬里聽过的这堂历史课,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总有一种提笔写点儿什么的冲动。写点儿什么呢?就写这种从面子转型跨越到里子所带来的真实的美,因为这才具有打动孩子内心的无比强大的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无铅焊锡微粉是一种可以满足SMT应用要求的环保材料.粉末的制备方法很多,但主要有4种,即化学还原法、电解法、机构粉碎法和雾化法等.通过对4种方法的对比可以知道,超音速气体
为加强对各类中小学生竞赛活动规范管理,为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为名目繁多的竞赛戴上
通过对两个小麦遗传群体("望水白"/"Alondra"和"苏麦3号"/Alondra)在南京、苏州、建阳、武汉4个地点连续两年(1999~2000年)的抗赤性鉴定资料分析发现,抗、感性稳定品种的抗赤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结合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ouble—colou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dc—FISH)技术,对甘蓝型油菜新型恢复系Nsa恢1及
六岁的亮亮被妈妈带到了儿科门诊,孩子的左手指肿得像■槌似的。医生经过检查,认为是甲沟炎、甲下积■,必须拔去指甲。这下亮亮撕“倒肉刺”的习惯是非改不可了。通常情况下,
为人父母,大抵都有一颗慈爱之心,总是恨不得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恨不得帮孩子扫清一切障碍,恨不得替孩子承担一切苦难,这是父母最伟大的地方,也是父母的行为中最不利于孩子成
我乡幼儿园(班)在乡、村主管领导和妇女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贯彻两个法规的三年计划,经检查验收,全部合格,办理了登记注册手续。三年内,有计划地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不顺心、课改的焦虑、职称的不顺心等等,都容易带来负面情绪,如果不好好调适,就有可能引起对职业能力的怀疑,职业信仰的动摇,甚至影响“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坚守,被负面情绪的雾霾笼罩,工作快乐、职业幸福就无从谈起。窃以为,做自己的情绪“调控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尤为重要。  书中寻静,稀释情绪。世事喧嚣,尘世纷扰,何以得静,何以舒缓情绪,让心灵得到慰藉,那就抛开烦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
“支教”,是国家考虑到一些农村地区师资配备不足,教师总体素质不高,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一项惠民政策。因此,可以明确的是,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教学
本项目结合山东检验检疫工作实际,按照国信办《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和质检总局《检验检疫重要业务系统灾难恢复指南(试行)》有关要求,利用业界先进的、成熟的软件产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