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遇春散文中的怀疑主义思想内涵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ongmi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推崇独立人格的散文家,梁遇春对五四落潮后的人的精神领域展现出极大关注,在常人极少关注的生活碎片中再现怀疑主义的光芒,于诙谐中再现对人类认知深度的质疑、对理性和体系的反叛和对个人意志的内省,从而呈现出怀疑主义的内涵.本文试图从怀疑主义角度切入梁遇春的散文创作,辩证分析和解读散文在发散式联想中的精神机制和怀疑的外现,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进一步探索怀疑主义渗透中其深邃理性思考的时代价值.
其他文献
《牵风记》是作家徐怀中遵循文学是人学原则,关注人性刻画的一部力作.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牵风记》的主要人物曹水儿、齐竟、汪可逾分别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小说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多向度塑造,即本我的释放和转化、自我的束缚与反省、超我的坚持及流传传递了超越战争、超越时空的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对人性本身的深度思考.
《孔乙己》作为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从叙事角度分析,共存在三层不同的“看与被看”叙述层次.分别为: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通过对不同叙述层次的深入剖析,可明确孔乙己如何在这种“看与被看”中跌入悲剧命运的深渊.
沈从文以描写湘西边地风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湘西系列小说中蕴含着浓厚的楚文化色彩.受楚人忧患意识和渴望生存的强烈意志的影响,沈从文的小说中表现出湘西人民追求自由、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楚人尚巫,沈从文生长于湘西楚地秉承了楚人的气质,在他创造的湘西世界中表现出鲜明的巫文化色彩.同时,他汲取巫楚文化的浪漫色彩,用充满想象、灵动的笔描绘湘西绮丽多姿的风土民情,创造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精神的人物,注重挖掘人性的美,表达炽热的爱.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以情感人的小说.老船夫与其外孙女翠翠间的挚爱亲情,令人感动不已.小说中所反映的天保、傩送之间的兄弟情也令人难忘.作家所描述的边城人民人际交往上的许多平凡事,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芒,散发着乡情的浓香.《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美的爱情及其悲剧结局令人心生怜悯,具有一种悲哀之美.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小说无一不带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笔下的人物周身围绕着脱不去的苍凉底色.《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动荡不安的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以顾曼桢和沈世钧为代表的几对男女的爱情纠葛和他们悲欢离合的命运.本文旨在通过对《半生缘》苍凉感的来源探析,来探讨其中内含的属于张爱玲的苍凉美学.
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膺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当代文坛著名作家路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借鉴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苏文学成功经验.站在比较文学的视野,大量学者研究并论证过路遥对托尔斯泰、艾特玛托夫等人的借鉴,而对路遥与普希金的比较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人道主义思想、诗性气质、主观介入、现实主义手法、人物塑造等几个方面,对路遥和普希金进行相似性剖析并揭示出路遥对普希金的积极借鉴.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一直在影响着目前文学的发展.其凭借着独特的地理视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心路历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重构,为读者贡献了更为细致的地理空间思维,并将一部作品或一位作家更加饱满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文试图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角度来分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地理空间构造.沈从文在《边城》中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茶峒的自然景色及文化风俗,这是他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故乡描写.因此他的小说与文学地理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对关于他作品中的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当然,沈从文在文章中的地理空间
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时代,回归传统家庭、回归自然本真等基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理性思考的必然趋势.《廊桥遗梦》这部小说正是在这种追求本真、重新发现自我的社会思潮中的典型作品,其文化融合解构清晰地展现出作品所蕴涵的宽容与责任精神,大胆张扬了人性之美,带给了浮躁时代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冷静观察,也因此获得了众多观众的热烈追捧与深度思考.
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美国人》中的主要人物具有原型特征.主人公克里斯多夫·纽曼是美国亚当和替罪羊的原型,贝勒加德夫人是可怕母亲的原型,崔斯特瑞姆太太是一个撒旦式人物.本文主要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美国人》中的人物原型特征.
鲁镇作为鲁迅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早已超越了静止的建筑或故事的叙事空间背景而成为了一个有“意味”的空间,事实上,鲁迅笔下的“鲁镇”世界,集中展示了当时广大乡村(市镇)在变革前夕的愚昧麻木、陈腐闭塞、封建落后的普遍面貌.本文从空间文化的角度对鲁镇的公共空间、私性空间进行分析,明确了这两种空间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内涵,同时结合其文化内涵分析鲁镇的受压迫者、反抗者与压迫者的心理空间特征,对鲁镇这一有“意味”的空间进行另类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