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生缘》看张爱玲的“苍凉美学”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hu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的小说无一不带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笔下的人物周身围绕着脱不去的苍凉底色.《半生缘》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动荡不安的旧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以顾曼桢和沈世钧为代表的几对男女的爱情纠葛和他们悲欢离合的命运.本文旨在通过对《半生缘》苍凉感的来源探析,来探讨其中内含的属于张爱玲的苍凉美学.
其他文献
迟子建素以温暖、真挚、澄澈的风格而著称,其作品量之大与品质之高同时并在,堪称当代文坛的奇迹.她发表于2019年的《炖马靴》以东北抗联为背景,讲述火头军“父亲”与一个紧追而来的日军展开了漫长的博弈,曾经得到过“父亲”照顾的瞎眼狼引领他走出了茫茫雪原,完成了狼的报恩.抗联战士的赤诚热血、敌人的垂死叹息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在世代相传的讲述中繁复而动人.
期刊
华清的诗歌中有“吟咏情性”的古老身影,并且常常带着一股悲情意识.这多少与他的生命经历有一定关系.如《一只上个时代的夜莺》所写:“他那样叫着,一头扎进了人群/不再顾及体面,以地面的捡拾,践行了/那句先行至失败之中的古老谶语.”这首诗大概带着些华清自传的影子.毕飞宇因此称华清为“凭吊主义的诗人”.后来越读华清的诗,越觉得这个称号对他而言越是合适.
期刊
《月落荒寺》延续格非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聚焦中国当代社会探讨生存之思.作者在现实与虚幻交错的书写中,揭示知识分子在当代生活中的精神症候,展示主人公林宜生另一种可能的生存状态,并以独特的技巧表现人物心灵过程的神秘性.小说亦真亦幻、虚虚实实,独具神秘、高雅、哀伤的格调.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歌以开元十一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后期边塞诗的题材与主题大不相同.究其原因,主要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理念有关.
苏沧桑的《闻风起》的起笔充满了律动感,余德情递给“我”粉干的动作,与傍晚的暮色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卷.“黝黑发亮的胸肌和腹肌上,密布的汗珠随着他急促的一呼一吸,汇聚、滚落、流淌.在炉火的轰鸣声和火光的映照里,刚从锅炉前直起腰来的这个五旬男子,美如一尊古希腊雕塑”,在“我”的观看与打量中,这尊如雕塑般的黝黑的身体充满了力量感.在挥汗如雨的劳动中,余德情的生命的活力与质地得以体现,人物形象图谱也因劳作变得饱满丰富起来.不可否认,余德情的命运中始终离不开火焰的炽热温度,在蒸腾的热气与锅炉间,余德情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期刊
汪曾祺是以短篇小说《受戒》而名声大震的.《受戒》承续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诗化传统,表达了人们对一种久违的和谐、纯净境界的理想诉求.可惜小说没有进行现代性意义的转换,表现了其小说理想实现的脆弱.
《牵风记》是作家徐怀中遵循文学是人学原则,关注人性刻画的一部力作.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牵风记》的主要人物曹水儿、齐竟、汪可逾分别与本我、自我、超我三重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关系.小说在人物塑造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战争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多向度塑造,即本我的释放和转化、自我的束缚与反省、超我的坚持及流传传递了超越战争、超越时空的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对人性本身的深度思考.
《孔乙己》作为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从叙事角度分析,共存在三层不同的“看与被看”叙述层次.分别为: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叙述者“我”与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隐含作者与叙述者、小说人物的“看与被看”.通过对不同叙述层次的深入剖析,可明确孔乙己如何在这种“看与被看”中跌入悲剧命运的深渊.
沈从文以描写湘西边地风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湘西系列小说中蕴含着浓厚的楚文化色彩.受楚人忧患意识和渴望生存的强烈意志的影响,沈从文的小说中表现出湘西人民追求自由、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楚人尚巫,沈从文生长于湘西楚地秉承了楚人的气质,在他创造的湘西世界中表现出鲜明的巫文化色彩.同时,他汲取巫楚文化的浪漫色彩,用充满想象、灵动的笔描绘湘西绮丽多姿的风土民情,创造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精神的人物,注重挖掘人性的美,表达炽热的爱.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以情感人的小说.老船夫与其外孙女翠翠间的挚爱亲情,令人感动不已.小说中所反映的天保、傩送之间的兄弟情也令人难忘.作家所描述的边城人民人际交往上的许多平凡事,都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芒,散发着乡情的浓香.《边城》中翠翠与傩送之间纯美的爱情及其悲剧结局令人心生怜悯,具有一种悲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