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师在“助学式”课堂中的“进”与“退”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c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助学式”课堂是一种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对自身的角色合理定位、适度拿捏,在“进”与“退”之间适度转换,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又能把控课堂节奏,适时点拨,进而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助学式;进;退;高中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4-0032-01
  “助学式”课堂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最终目标,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助学式”课堂中,要求教师灵活把握自身的角色,既不能在课堂上“独领风骚”,也不能袖手旁观,而是在“进”与“退”中适度转换。
  一、退——让学生绽放光彩
  1.“退”在课堂导入时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助学式”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导入时适当采用“隐退”的教学艺术,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时,我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运用了许多排偶句式,这使得文章读起来气势磅礴。请你们在文章中将这些排偶句式找出来,反复朗读,并思考其中隐含着怎样的意蕴。”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导入方式,避免了以往枯燥、先期植入式的灌输,教师的“退”也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2.“退”在学生交流时
  “同伴互学”是“助学式”课堂的亮点之一,是在学生自主先学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教师应当在学生交流时,适当地“退”,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课堂上。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呐喊〉自序》时,学生围绕“鲁迅呐喊什么?他为什么呐喊?他在怎样的环境中呐喊?”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教师主动退到幕后,成为一个关注者,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话题中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探索、创新性以及成就感。教师的“退”,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更好地发现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
  3.“退”在精彩展示时
  “展示促学”是“助学式”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伴互学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收获,并对学习做出评价的课堂环节。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展示时适当地“退”,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强化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比如,在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任务:每组学生从赵太后与触龙的对话中选择一组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教师在学生展示时主动隐退,不仅可以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自然建構及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进——画龙还须点睛
  1.“进”在提点学生难点处
  每一篇课文都有学习难点,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挺身而出,给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点。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时,难点在于:作者重点是要论述拿来主义,但是文章前半部分都是在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何?此时,教师要瞅准时机,点破文章的内涵,从而避免学生在难点中徘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进”在补充学生盲点处
  盲点是指知识或是思维的空白点,当学生在“助学式”课堂上出现盲点时,教师应该积极介入,及时疏通和解决,运用多种方法消除学生的学习盲点,并借此时机丰富学生知识。例如,在学习《离骚》(节选)时,教师可适时补充一些如作者的平生、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离骚》篇名的涵义等此类学生的盲点内容。这样不仅可将盲点转化为新的教学契机,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可谓是一举多得。
  3.“进”在学习的转折点
  课堂教学的转折点,也是教学的突破点。教师要善于察觉并捕捉教学过程的转折点,使整个教学活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学习《五人墓碑记》时,学生学完课文中的字词且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应该及时地补充讲解这五个人的事迹,以及当时反抗阉党的斗争,让学生能更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原本寡淡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实现课堂质效“从平庸到突破再到提升”的转变。
  总之,“助学式”课堂就是立足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适时地退让,沉潜台后,让学生绽放光芒,但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教师要挺身而出,引领学生体会生活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在课堂中真正开启师生的探索之旅、审美之旅、成长之旅。
  (责任编辑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低效问题的成因有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专业教师缺乏,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落后,对教学设备运用不熟练等。为此,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强化自身教学能力;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在教学中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关键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低效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摘 要]以职校服装专业从困境走向成功的事例,论证明确的目标与正确的方向对于一个专业或一个学校的重要性,从而得出结论: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把握正确的方向,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职校教育;服装专业;方向指导;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0-0094-02  多数人在人潮汹涌的世间,白白挤了一生,却从来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支架理论,通过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阅读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支架式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都比较喜欢,但初中音乐教材中有的歌曲比较短小,不少教师认为,如果用一节课时间学唱一首小歌曲,感觉没有东西可讲。无论什么样的歌曲,唱歌教学都应该进入三个境界:先要学会唱,再要熟练唱,最后喜欢唱。  [关键词]课堂教学;唱歌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40-0
[摘 要]以促进高中生健康教育为目的,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高中生电子健康素养及互动性健康素养的情况进行调查。方差分析和Pe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中生具备一定水平的电子健康素养及互动性健康素养,且两者呈正相关,但电子健康信息的评判能力及日常体力活动较为缺乏,应针对薄弱环节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以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电子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
[摘 要]教师以《百鸟争鸣》为课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详细论述影视制作的命令流程,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影视制作;命令;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91-02  一、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了解视频编辑中的常见术语,熟悉和掌握影视制作初步的环境参数设置和制作流程
[摘 要]庄子提出的“技道合一”思想,体现于教学之中,是指真正的教育活动不应是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单方行为,而应该是以学生为根本的体验知识、感悟生命的审美过程。“技道合一”思想,使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者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了。  [关键词]初中语文;技道合一;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17
[摘 要]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学校对数控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方向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凸显职业教育数控专业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数控教学;知识技能;结构优化;中职学校;木工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0-0091-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
[摘 要]高中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作为教育工作者,观念需要再转变,认识必须再提高,工作措施务必再强化,教与学必须有机统一,才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法引导;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54-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增强了学
[摘 要]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当前新课程改革及凶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我们对过去所认定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进行重新思考,需要分析新时代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新的教学基本功,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功。  [关键词]教学;基本功;构成;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