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2015春拍18.73亿元完美落幕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818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3天的预展和5天的激烈拍卖,中国嘉德2015春季拍卖会于5月20日圆满落幕,总成交额为18.73亿元。中国嘉德董事总裁兼CEO胡妍妍女士表示:“两件亿元作品的成交再次印证艺术市场珍稀优质资源恒久高价的定律。中国书画依旧是市场中的超级主力,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亮点频出,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也可以看到,整体成交率略有下降,反映出市场调整期大资金锁定精品的同时,对普通拍品的需求减弱。”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相继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
期刊
安徽省无为县图书馆建于1921年,素以古籍善本、古代书画收藏之富享誉省内外。目前,该馆收藏古籍书3.8万册,其中善本52部629册。还珍藏大量的古今书画、家谱、碑帖、地图、地方文献等,其中古代书画以明清书画居多。由于这些古籍、书画“年事已高”,大都长期深锁库房之中,秘不示人。此次,我们借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之机,在确保藏品万无一失的前提下,才得以首次近距离欣赏这些明清书画真迹,极为难得。本期继
期刊
吕凤子(1886-1959年),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早年署名江南凤,中年凤先生,晚年称老凤。江苏丹阳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曾创办上海神州美术院和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历任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艺术科主任、国立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艺术教育系主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江苏师范学院图画艺术科主任、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等职。一生培养了大量人才,桃李遍天下。现代著名画
期刊
钱松喦无疑是一位能在中国画史上留下名字的国画大师,他的政治山水画无疑代表着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最高水平。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对画家的要求就是“为政治服务”,就是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的领导,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它要求国画家们紧紧把握这一主旨。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法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于是大师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纷纷参与政治画的创作,钱松喦也是其中之一。  钱松喦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
期刊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赋予了玉深邃的哲理与内涵。本文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玉文化的内涵、佩玉习俗的文化艺术风格以及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璜组佩三个方面的探讨,从中了解该时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独特佩玉文化。  [关键词]佩玉文化 内涵 赏析  “玉不琢不成器”“温润如玉”“洁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许多中国人对这些有关玉的成语耳熟能详。中国人已经习惯把玉拟人化,用
期刊
陈碚(著名画家陈作丁之子),华北知名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武汉市美协会员,湖北楚天画院院士,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汉风画院院士,吉庆书画院秘书长。  写意山水画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国家级展览。并多次出版大型画册。
期刊
这次展览是安徽省文物学会成立后举办的第一场展览,展览共展出铜镜88件。这些铜镜年代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品类繁多,集中展示安徽青铜镜收藏和研究水平。此次展览可以让更多的爱好者、研究者通过丰富多彩的青铜镜,领略先人在天、地、人的相生相存中,展现出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感知先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创新的伟大精神。  铜镜是中国固有的文物品类,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艺术价值,对周邻国家也有影响。从已有考古
期刊
一、萧云从与“姑孰画派”  萧云从(1596—1673年),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又号于湖渔人、玉砚山人、石人、默思、江梅、谦翁、钟山老人、梅石道人、东海萧生、梦履、梅主人等,明末清初时安徽著名画家。萧云从是明朝遗民,明的灭亡对其打击很大,入清后他避而不仕,或漫游中国的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或闭门读书,潜心诗文书画,笔墨丹青技艺也渐臻化境。“画山水高森苍润,具有格力,遂成姑孰一派。”  “姑孰画派”
期刊
5月12日,北京匡时新闻发布会上,董国强宣布:“一个月前经过各种的努力,终于征集到了两件重要的拍品—两件重要的宋代告身,再加上我们之前征集到一件宋人临摹郭忠恕《四猎骑》,这三件宋代绘画和书法被定性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三件国家一级文物将出现在20天之后的匡时2015年春季拍卖会的两个重要夜场。
期刊
[摘要]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显晦交替的命运,鼎盛的唐宋时代之后,明清时期的歙砚日渐式微。但即使如此,凭借着徽派砚雕的精工细作,“端歙并世”的地位得以维持。本文通过对明代徽州社会历史背景、砚石来源的分析,结合古徽州地区馆藏明代歙砚实物质、形、琢方面的解读,分析明代歙砚雕琢的艺术风格和流派特点,以期说明明代歙砚雕琢艺术的发展梗概。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据文献记载,其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