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4例同患Ⅱ期梅毒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报告叔侄4人同患Ⅱ期梅毒的罕见病例,探讨与梅毒患者密切接触通过污物感染的传播途径。方法:通过对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结果:除患病4例外,其余亲人及密切接触人群均未感染,经正规足量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和3年随访,4例血清学检测:2例儿童转阴,2例成人降至1:2(+/-)。结论:患者用品密切接触可感染梅毒,青霉素类药物驱梅治疗有效。
  关键词 家族 同患 Ⅱ期梅毒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52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14个月,由父母及祖父、祖母照看。以外阴部暗红色丘疹为主诉就诊。患儿一般状态佳,发育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各内脏器官及骨骼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大小阴唇处可见多个黄豆粒大小、牛肉红色浸润性丘疹,呈椭圆形,不痛不痒。梅毒血清学检查:RPR阳性,滴度1:16,结合临床及血清学检查,诊断为Ⅱ期梅毒。治疗:口服强的松6mg/日,3天后肌肉注射卞星青霉素5万U/kg体重,每周1次,共3次。1周后临床症状消失,皮疹消退,3个月后RPR阳性,滴度降至1:2,1年后RPR转为阴性,随访3年均为阴性。
  例2:患者,女,26岁,系例1母亲,因例1发病后追查父母而做血清学检查,接触史不详,妇科及全身器官检查均未见异常,就诊前曾用水剂青霉素、阿奇霉素治疗20天,RPR阳性(1:16)。治疗:肌注前常规口服强的松20mg/日,共3天,卞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每周1次,共3次。用药后1个月复查梅毒血清学RPR为阳性,滴度为1:4,3个月后滴度为1:2,1年后滴度1:2(+/-),3年后RPR为弱阳性。
  例3:患者,男,28岁,系例1父亲,否认不洁性交史、输血史。半年前有外阴溃疡史,全身各内脏器官、骨骼检查均未见异常,来诊前未经任何治疗。梅毒血清学检查RPR阳性,滴度1:16,余无异常。治疗同例2。治疗1个月后RPR为阳性,滴度1:2,3个月后滴度1:2(+/-),1年后滴度1:2(+/-),3年后为弱阳性。
  例4:患者,男,12岁,系例1叔伯哥哥,常年寄宿叔叔家,来诊前曾到其他医院以“皮炎”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否认性虐待史。体检:一般状态好,发育正常,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双手掌心、脚掌心可见散在拇指甲大小暗红色斑片、脱屑;前胸后背及四肢多发圆形或半圆形玫瑰色斑疹,直径0.5~2.0cm,不融合。肛周可见数个湿润的扁豆及蚕豆大小扁平丘疹,基底宽而无蒂,部分相互融合呈分叶状损害,表面呈暗红色炎性浸润、糜烂,有黏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RPR阳性,滴度1:16。治疗:肌肉注射前口服强的松10mg/日,共3天,卞星青霉素18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3次。经治疗10天后皮疹消退,1个月后RPR为阳性,滴度为1:2,半年后转阴,随访3年均为阴性。
  例4的祖父及祖母、外祖父及外祖母及密切接触的玩伴经血清学检查均未见异常。
  
  讨 论
  
  梅毒是人类独有的疾病,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是傳染源,感染苍白螺旋体的人的皮损分泌物、血液中含大量苍白螺旋体。感染后的头2年最具传染性,2年后基本不通过性传播。苍白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并在感染后2年依然有传染给胎儿的危险。性接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约占其95%以上。感染苍白螺旋体的早期传染性最强。如果是显性梅毒,可发生性行为接触的任何部位的硬下疳,如生殖器、肛周、直肠、乳头、舌、咽、手指等部位的硬下疳。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一般认为感染后2年以上性接触就不再有传染性。患有梅毒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以后,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或分娩胎传梅毒儿。一般认为孕妇梅毒病期越短,对胎儿感染的机会越大。感染后2年仍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梅毒螺旋体也可以间接接触传染,如通过接吻、哺乳和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裤、被褥等日常用品造成传播。
  近年来,成人患梅毒呈增加趋势,儿童患病相对少见,一家4人,而且是叔侄关系,同患梅毒实属罕见。部分儿童性传播疾病的发病与性虐待有关。本组中2例儿童均无性虐待史,无接受血液制品、外科手术史、口腔疾病治疗史,皮肤科检查均具有典型的Ⅱ期梅毒皮疹、肛周扁平湿疣,RPR阳性滴度为1:16。胎传梅毒的常见发病时间为出生后3周,例1从临床症状、体征、发病时间及父母的病程分析,可排除胎传梅毒,考虑是否为乳汁传染。例4经常同例1玩,有时给例1擦尿等,考虑属接触患者污物传染。由此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哺乳期女性患梅毒时,立即停止哺乳,同时对婴儿进行跟踪检查。患者在正规驱梅治疗结束前,应正确处理污物。控制梅毒流行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针对各类人群,宣传梅毒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提倡安全性行为;同时,应扩大梅毒重点人群的监测范围,及时了解监人群梅毒发病动态并及时调整防治对策;此外,加强对各级医务人员性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对梅毒的临床诊治水平,加强病人及其性伴及密切接触人群,特别是儿童的临床管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传染源,阻止梅毒的进一步蔓延。
  
  参考文献
  1 于娜沙,包图雅.儿童后天Ⅱ期梅毒2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9):549-550.
  2 王秀丽,王宏伟,孔冬梅,乐嘉豫.以幼儿首诊家庭多人患梅毒2例.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3):161.
  3 程颖.新生儿胎传梅毒77例临床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5):293-294.
  4 陈清.早期梅毒186例临床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10):623.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输尿管镜进镜困难的原因与对策。方法:输尿管镜手术680例次,其中36例发生入镜困难,均采用相关方法处理。结果:6例采用技巧性旋转入镜成功,16例采用调节体位输尿管扩张等方法进镜成功,8例行输尿管末端汽化电切术,4例行输尿管狭窄段切开术,2例置入F4输尿管支架管持续扩张,1个月后进镜顺利。结论:克服输尿管镜进镜困难的要点是熟悉输尿管的解剖结构与镜下的立体空间感及操作技巧,
期刊
摘 要 目的:评价国产人胰岛素甘舒霖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血糖控制的远期疗效。方法:将98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甘舒霖R和诺和灵R三餐前皮下注射,甘舒霖N和诺和灵N睡前应用2周,之后分别应用预混胰岛素2个月,随访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并观察低血糖事件、达标天数及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与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
期刊
摘 要 目的:总结腹部闭合性损伤肝破裂的最有效诊断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对病因及伤情进行分级,对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统计腹部闭合性损伤179例,其中肝破裂46例,占25.6%。肝损伤Ⅰ、Ⅱ级29例,占63%,死亡3例,占6.5%。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肝破裂应正确选择治疗方法,缩短手术时间,积极处理并发症,手术宜简不宜繁,以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外伤性肝破裂 外科手术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评价脉冲超声波疗法结合碘离子导入疗法,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8例采用超声波联合10%的碘化钾溶液直流电离子导入,对照组12例采用单纯碘离子导入。结果:观察组18例,治愈15例,好转2例,无效1例;对照组12例,治愈7例,好转3例,无效2例。超声波联合碘离子导入方法的疗效优于单纯碘离子导入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肺部病变的原因及其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和治疗措施。方法:总结近年来资料完整的100例肝硬化住院病人并发胸水、肺炎、肺结核、肺不张等情况和相关治疗措施。结果:肝硬化并发肺部病变以并发胸水为最多,肝性胸水与Child- pugh分级有关联,对于肝性胸水患者提倡及早诊断,综合治疗。 肝硬化易并发肺炎和肺结核。肝硬化并发肺炎应及早做细菌培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支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28    资料与方法    2007年2月~2008年8月收治川崎病(KD)27例,男22例,女5例,27例患儿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发病年龄5个月~9岁,其中<4岁20例(74%)。发病季节:1~3月份5例,4~6月份9例,7~9月份5例,10~12月份8例。  临床表现:27例均有发热,热程为1~3周,多为弛张热。指
期刊
摘 要 目的:总结肺炎支原体(Mp)致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0例Mp致成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治疗与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0例年龄36±0.9岁,秋冬季发病54例(60%),发热72例(80%),咳嗽54例(60%),咽痛36例(40%),咽部充血72例(80%),扁桃体增大36例(40%),白细胞总数正常63例(70%),中性粒细胞升高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患带状疱疹的原因,以提高诊疗水平,减轻患者症状。方法:收集2000~2008年肿瘤合并带状疱疹68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68例带状疱疹患者,均确诊为肿瘤,发病前曾行放化疗。结论: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存在免疫抑制现象,易发生带状疱疹。  关键词 肿瘤 带状疱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46    资料与方法    20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36    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62岁。因下腹部疼痛2个月余,于2008年12月4日入院。入院查体:下腹正中偏右可触及约12cm×9cm肿物,边界尚清楚,质硬,呈分叶状。位置固定,有轻压痛。腹部CT示:腹腔占位性病变,约11cm×6cm,位于膀胱上方、直肠前方,升结肠肠壁增厚增大。  术前肠镜检查:①循腔进镜,回肠
期刊
关键词 炎性肠梗阻 非手术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51    资料与方法    2000~2008年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27例,其中男19例,女8例;年龄13~70岁,平均46岁。发病时间:术后5~15天。引起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手术:广泛肠破裂肠修补缝合术4例,肠破裂肠切除肠吻合术3例,小肠广泛挫伤、肠浆膜层破裂修补缝合术3例,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