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一战前期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7年春,以反对“无限制潜艇战”为由,美国宣布取消“中立”,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进入战争状态。而在战争爆发的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曾声明美国对战争保持“中立”,甚至还号召美国人民“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那么,为什么在战争初期美国会实行“中立”政策呢?
  一、“中立”政策能够给美国带来经济和政治实利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一,对外贸易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一战前,美国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工业品的出口比重也在大幅度增加。
  外贸的增长刺激了美国国内工农业的发展。191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仅为249.2亿美元,到191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为639.7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的百万富翁增加了1.7万人。
  英、法等国因巨额贸易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美国借机收回了超过20亿美元的证券,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到1919年,美国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为100亿美元,成了多个国家的债主。同时,世界黄金储备的40%也掌握在美国手里,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二、“中立”政策有利于美国攫取新的市场
  19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这使得拉美成为美国独有的市场。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7.98亿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33.93亿美元。到1917年,美国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等贸易。
  此外,美国还加强了自己在中国和中东市场的地位。美国的私人资本输出从1914年的35亿美元增长为1919年的70亿美元。在政治上,美国占领了拉美的海地和多米尼加,武装干涉了墨西哥,控制了古巴、尼加拉瓜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国家。可以说,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了拉美。
  美国统治集团对“中立”带来的好处颇为得意。威尔逊总统的顾问豪斯曾说:同一个时期里,美国越来越强,交战国越来越弱,就等于美国力量在成倍增长。1916年7月10日,威尔逊总统在底特律工商实业家大会的演说中说道:我们必须在财政上大量支援世界,但谁支援它,就应该认识它、了解它,并应善于依照自己的知识和见解来管理它。
  三、“中立”政策有利于美国保持国内政治稳定
  當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和平主义很强烈,人民普遍存在反战情绪。孤立主义是美国的对欧政策,华盛顿总统早在1783年的“告别演说”中就特别指出“卷入欧洲冲突是不明智的”,他告诫美国人应“避免同外部世界的任何部分永久结盟”。自美国建国以来,虽然并未真正实行过孤立主义,但每当欧洲发生战事时,美国就会宣布“中立”。
  一战刚爆发时,美国国内就开展了反战运动。参加和平团体的有知识分子、工农和教会人士等各阶层代表人物。与外贸有关的制造商和出口商由于想在中立贸易中获利,因而普遍反对参战,甚至有些资本家还资助和平团体。德国担心美国参加协约国,也在幕后资助了美国的一些和平组织。种种复杂因素造成了美国和平主义、反战思想占了上风,影响到了美国政府的战略决策。
  四、“中立”政策有利于威尔逊连任总统
  战争爆发后,威尔逊考虑了美国保持“中立”和参战的各种可能性。“投一石以试水之深浅”,威尔逊在1916年同国会领袖举行了试探性的“黎明会谈”,研究参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些人士尖锐地拒绝支持任何类似政策。考虑到年内将进行大选,威尔逊也不敢冒在大选胜利结束以前就因参战问题使党内出现分裂的危险。在“黎明会谈”失败以后,威尔逊确信,在大选结束以前没有希望使美国参战。最终,威尔逊赢得了连任,民主党以“他使我们免于战争”的口号取胜,这从侧面证明了美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占有优势。
  综上所述,美国在一战初期实施“中立”政策与1917年参战并不矛盾,本质目的是一致的,参战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更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其实,威尔逊保持“中立”的真正目的是在等待时机,获取实利。正如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在致总统顾问豪斯的信中所说:差不多所有欧洲国家都快要破产了,而十年以后,整个世界就将会落在我们手中,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有些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共性的发展,而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只关注考试成绩,不关注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以点拨为主,尊重学生体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历史课堂变得高效。  一、点拨为主,引导自主探究  传统的历史课堂,老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都会慢慢丧失,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非常不利。
期刊
现如今,多媒体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这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多媒体恰恰包含声音、色彩等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把教材中的客观事物或历史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
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图书馆无法正常开馆的背景下,大多数图书馆采取了线上阅读的模式,给予了读者新的体验,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线上阅读的开展为疫情条件下图书馆的正常运行提
建国初期,我国通过“和平赎买”的政策,从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开始,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最后完成了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改造。对私人资本主义的改造彻底消除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这虽然使生产力在短期内有所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却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文阐述了私人资本主义改造政策的实施,追溯了政策的来源,分析了现实情况和历史依据。  一、公私合营的发展历史  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对
民工出现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然而, 城市对民工采取的"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态度,使民工处于"权益缺失"和"权益剥夺"状态.
在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学往往被局限在教材上,缺少一个直观的社会生活展示平台。本文从思想品德生活化平台的内涵、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平台的必要性和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提高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一、思想品德生活化平台的内涵  思想品德生活化平台可以使教师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以情境化的形式将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帮助
企业伦理对创建新型企业具有重要影响,但我国企业在伦理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其一,企业缺乏共同愿景;其二,企业成长缺乏队伍的道德支持;其三,企业经营重利轻义;其四,企业重股东
新课程改革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用专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把相关的、类似的历史知识编排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纵横比较,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弊端在于:使同一个时期或同一个国家的史实散布于好几本书中,如政治史主要集中在必修1,经济史主要集中在必修2,文化史主要集中在必修3,有些知识还有可能集中在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
生命教育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助于学生正视生理的变化与发展,学会善待自己,形成独立自主、成熟稳重的心理品质,避免敏感、矛盾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生命教育的积极作用,巧妙渗透生命教育,为思想品德教学增添魅力。  一、深入挖掘教材,促进生命教育与课本资源有机结合  思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