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组织与基层秩序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li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组织作为明清时期中国基层秩序的制度基础与核心要素,拥有较强的合法性与资源整合能力,在相应的产权机制与治理模式下,发挥较强的组织力,并且具有拓展性,以满足基层社会的多样性需求.士绅通过创建、领导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士绅以外的群体也可借助民间组织满足自身需求.独立的民间组织能够激发基层社会的活力,形成稳定的社会规则与具有生命力的 自发秩序.政府与士绅、民间组织及其他民间主体有序连接,低成本地实现对基层社会的间接治理.
其他文献
鸿胪作为中国古代负责民族交往事务的国家机构,源远流长,影响重大.自汉至唐,鸿胪对外主要负责民族来朝礼仪,对内事务较多.不同时期,鸿胪机构设置繁简不一,职官品级逐渐下降,职能逐渐减少,甚至有时被省.这些变化都是依据现实需求产生,包括国力削弱、对外事务减少、加强中央集权等.经南北朝至隋唐,鸿胪渐由卿变寺,位居尚书曹、三省之后,唐时对外只负责来使的接待和生活等事,职权大多被分.总体上,鸿胪的沿革经历了从综合性、不确定性到相对单一和专业化的演变,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格局和民族政策.鸿胪作为外交礼仪机构,自始至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初心是为澳门长远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空间和新动能,高等教育迎来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需要深度合作区和澳门高等教育在深度合作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双重背景下做好定位与规划;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与产业的深度与广泛融合.
基于对印尼特尔纳特岛的实地考察,本文认为,当地人仍保留前现代印尼的古代王国观念,并以苏丹的名义建构出一套象征秩序.建构机制主要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普通民众通过神话隐喻将自身编织进神圣王权的象征意义之网;苏丹通过重建王室三级官员制度向村庄扩大声望;外来族群以重拾“王室子民”身份来获得当地社会的认同.神圣王权与村落并非完全如格尔茨所言是二元对立的关系,普通民众会主动将自身融入以神圣王权为中心的象征秩序中.在当下印尼社会,这种传承下来的古代文化国家观念有助于现代国家的社会治理.特尔纳特岛以苏丹之名构建的象征
本文利用1990年第一季度—2018年第四季度38个经济体的宏观审慎政策和资本异常流动数据,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资本异常流动发生的概率,特别是在减少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的发生方面.具体来说,宏观审慎政策每收紧一次,资本流入激增和资本外逃发生的概率分别降低2%和3.4%.不同类别的宏观审慎工具对资本异常流动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发达经济体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效果比新兴市场经济体更好.本文进一步探讨这一差异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发现汇率制度越灵活、金融发
民国时期中国 自主筹建的民族文物展陈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分水岭,大致分为社会进化论影响、文化传播理论影响两大阶段,体现出“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内”与“外”的二重特性,从激发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族际竞争”转向突出中华民族多元构成及其内在联系.民族文物展陈集中反映出民国知识分子“即器以求道”,积极向民众传播中华民族知识,成为推进中华民族意识自觉的践行者.
在“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准确把握多种关系,如教育结构与教育体系的关系、教育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系、新发展格局与教育体系的关系、教育体系建设与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系、传统教育结构与新兴教育结构的关系,以回应时代要求,满足发展需要.
本文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的基本原则,并从办学定位与大学治理、应用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师素养与业务能力、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办学成效与社会影响等6个维度,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评价标准构建方案.
“新征程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主题研讨会暨2021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年会”于2021年10月30-3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承办,《民族研究》编辑部协办.本次会议是国家社科基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社科学术社团奖励性补助资助项目.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民委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嘉宾应邀参会.
期刊
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于2021年10月15-17日在广州召开.本次高层论坛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中国民族学发展及协同创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河南大学、大连民族大学、东北
期刊
本文基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田野调查,从三江源一个牧民社区生态共管实践入手,梳理和分析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多方合作的历史与现状,考察现实情境下牧民生计受到野生动物多重影响的困境以及地方利益相关者表达出的各种需求和意见.野生动物保护是三江源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不同行动者有着各自的环境话语和实践逻辑.国家环境政策、生物多样性话语与藏族传统生态知识共同作用于牧民的生态保护实践.在各行动者的环境话语与行动交织的生态保护实践中,需要重新审视社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和未来,以构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