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全育人”背景下班主任引领的班集体育人团队建设措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_l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九大以来,“三全育人”呈现崭新局面,在此背景下讨论以班主任为主导力量的班集体育人团队建设意义重大。班主任作为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间的桥梁,能够引导发挥任课教师及各学科的优势,进一步开展学生德育和家校共育工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班主任;班级德育;育人团队
  一、 研精覃思,行远自迩——班集体育人团队存在的问题
  育人是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智育与德育并驾齐驱。当下小学的育人观念常常将智育和德育割裂开来,任课教师几乎只关注本学科的智育目标,忽略了德育影响;而班主任则“独揽大局”,包揽了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因此德育成效停滞不前。长此以往,这对学生发展、教师进步都有很大的阻碍。志之所趋,无远不届,想要建设好班集体的育人团队,必须厘清现状,从已有的观念和实践中反思不足。纵观当下的班集体教育,班主任引领的班集体育人团队建设存在瓶颈期,如何使班集体工作扎根、生长,成了众多班主任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雾里看花——“三全育人”认知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堅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三全育人”旨在优化育人体系,虽是针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但是对小学育人模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价值。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一些老师仍然存在唯分数、唯应试的顽瘴痼疾,与当下教育改革的潮流背道而驰。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的认知不足必将招致学生成长的缺憾。
  (二)浅尝辄止——育人实践停滞浅层
  为了顺应教育改革,不少学校强化了育人团队的建设,利用各项集体活动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但大都停留在表面。在一个班集体中,教师之间的合作共育仅限于成绩交流和个别学生的特殊教育上,关于班集体的创建和管理甚少涉及,那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也就显而易见了,更遑论或具体、或深远的育人成效。即使班主任有一定的“身份意识”,努力促成本班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沟通,整合力量融进班集体的各项工作中,也会因为任课教师多班教学等因素迫使学科意识远远大于班级意识,班主任也将最终陷入独木难支、孤掌难鸣的困境之中。
  二、 进本退末,相呴相济——班集体中教师育人团队建设的现实需求
  以班级为单位的育人团队是保持班主任与本班任课教师沟通关系的纽带,共同探讨问题,组织交流,甚至开展专项课题的研究,共事共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把学校比喻成一棵成长树的根须,班主任是主干,任课老师是枝干,而学生们则是生机勃勃的叶片。和谐向上的班集体育人团队一定是班主任引领各学科任课老师进行团队合作,用教师群体影响学生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综合提升的载体。
  (一)刻不容缓——学生发展需求迫切
  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他们对教师的认知与理解更倾向于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学生通过课堂、作业、活动体验校园生活,那么学科之间的相互融通与连贯就真实地影响着他们。相比起常见的学科导向的育人团队,学生更需要班级导向的育人团队。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致力于帮助学生“发出声音”“外化视界”“沟通心灵”。当这样的通道不再限于班主任时,他们表达自我的时空被大大拓宽,自身发展也随之更加全面、快速。
  (二)显而易见——教学收益需求喜人
  一个班级的常规深深影响着这个班级的教学收益。“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班级日常生活中,学生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与个性特征,这些会映射于各学科的学习状态中,很难想象一个常规有缺漏的班集体能保持良好的教学收益,因此教师进行智育的同时必须兼顾班集体的德育工作。面对班级德育,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灵活利用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状态的了解、对学生发展需求的把握和综合评价的视野,准确定位学生,透析学情,借此发挥学科优势,实现教学增效,互利共赢。
  三、 达权知变,困知勉行——班集体中教师育人团队建设的措施
  “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是班主任老师在班级建设过程中都应该熟稔的教育教学策略。《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遇困而求知,尽力实行,也应该成为班集体教师与育人团队建设的固本之源。
  (一)异彩纷呈——丰富特色活动,增强育人驱力
  活动是育人的阵地,丰富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班主任作为班集体中教师育人团队的核心人物,应当通过活动实现育人目标。无论是活动中学生提升的综合素养,还是教师收获的幸福感与成就感,都会转化成育人团队的内在驱动力。
  1. “振鹭于飞”——特色专题活动中的育人团队建设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活动既包括学校开展的各级各类主题活动,也包括班集体内部举行的以班(队)会为核心的专题活动。
  淮安市白鹭湖小学(以下简称“白小”)受益于李希贵校长在《学生第一》中对“校园吉尼斯”活动的创想与实践,开展了“鹭鸣·吉尼斯”挑战赛系列活动。班主任仍然是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但在“鹭鸣·和韵”古诗词考级中,语文教师是主要的指导者;在10分钟速算挑战中,数学教师发挥学科力量;在一分钟拍球、金“鹭”独立等体育运动中,体育教师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各学科任课老师不仅能够在活动中发挥本学科优势,还在其中发现新的教育契机,形成教育机智。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课堂以外的阵地与之进行了交流沟通,满足了来自教师育人团队的发展需求,使教育更加完整,臻于至善。
  2. “群鹭盛集”——班集体文化活动中的育人团队建设
  班集体创建时,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生成符合班级学生特色的班级文化。面向班集体的成立和学生的发展,班主任牵头开展计划与总结工作,其余任课老师辅以细致、全面的过程性资料,帮助形成对本班学生发展状况和需求的清晰认识。班集体的文化建设、学生组织建设、岗位建设等,都可以是育人团队发挥功能的手段。例如课代表、学习委员等班干部工作,需要育人团队的综合考量与协商;学科活动融入班级的文化布置,任课老师可以将数学思维导图、英语自制绘本、语文阅读手账张贴在墙裙或“优秀作业”展示栏中。班主任在其间引领任课老师主动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积极聚焦常规管理工作,群策群力,共育班集体,形成富有班集体特色的文化氛围。   在笔者执教并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师生的集体意识较强,将各学科任课老师视为班集体的一部分,常常进行适时的活动交流和良好的情感沟通。师生间这样的感性表达使班集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与日俱增,这正是建设班集体育人团队的重要前提和情感基础。在“尊重劳动,珍惜成果”劳动教育主题队会中,学生能够主动邀请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参与其中,现场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在定期召开的班情分析会上,笔者引导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状态进行反思回查,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和困难所在,再由班主任集中反馈给各学科任课老师,以便研讨并调整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在毕业季时,学生自发向所有任课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凝聚力也再次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乘势而上,从而助力了班集体及其育人团队的成长。
  (二)源头活水——优化评价机制,构建育人环境
  传统的考核方式将班主任囿于班集体的德育工作中,其余任课老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错失了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的机会,只关注任教学科的知识传授。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学校应当从政策出发,在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与激励上有所倾斜,强调任课教师在班集体中德育工作的地位,突出“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以白小为例,白小采用班主任聘任制,在充分考慮教师个人愿景、工作能力、教龄长短、发展需求等前提下,聘任任课老师为班主任或副班主任,正、副班主任协作完成本学年共同任教班级的班级管理工作,每学期末进行量化考核,以此激励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白小还启动“青蓝结对”仪式,实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对青年教师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成立名师工作室,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发挥辐射作用。聘任制激励了教师个体进行育人的积极性,而“青蓝结队”和名师工作室更具团队意识,激发教师的协作潜力,促成班集体中育人团队的教育合力。学校对其二者的重视程度颇高,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极大促进了育人团队的建设,每学期会根据团队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进行积极评价,评选出优秀团队进行表彰、宣传和奖励,使“青蓝结队”和名师工作室都成为有共同目标驱动的团队。有这样的良好先例,班集体中育人团队建设就水到渠成了。
  据此,笔者认为除了教师个人工作的评价与激励以外,还可以开展师生、师师互评,促进任课老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反思与改进,针对班级出现的典型问题、个别案例共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优化团队建设。只有这样,任课老师才能清楚认识自身对班集体的独特影响,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参与到育人团队建设中来,参与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来。
  四、 结语
  在班主任主导下,教师在班集体育人团队建设中同心协契,围绕育人核心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才能牢牢抓住小学德育的关键点。班主任引领的班集体育人团队建设,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一种构想,是对教育改革的一种具体实践,最终都将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去。它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的积极推动,铢积寸累,日就月将,育人团队建设定会使学生获益匪浅,使教师增益良多。
  参考文献:
  [1]翁天虹.班主任主导下的班级教师共育团队建设[M].江苏教育,2020(15):57-61.
  [2]沈雪珺.小学“三全育人”德育教育模式研究[J].名师在线,2018(4):40-41.
  [3]李家成.论班主任作为教师团队的关键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12-16.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年版.
  作者简介:
  张念琪,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市白鹭湖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阶段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阅读教学也占据小学语文教学较大比例的内容。然而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却忽视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提升,自主阅读的兴趣也不高。有鉴于此,文章先集中探討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来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语文阅读教
第三代人的美国书写之起始时限,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而中国人最初书写与传播美国的镜像,即便加以学理的严格限制,亦可追溯至1840年海通之后。这里暂举一例。1848年,在福建做官的山西人徐继?写成《瀛寰志略》,其中就有关于美国(当时还叫“米利坚”)与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先生的专论。依照徐氏极具本土气息的观念与话语,华盛顿被建构为一个类似于中国上古时期的统治者尧舜般的高贵形象,而美国开国的独立战争
摘 要:“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课程内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空间观的培养一直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老大难问题,而学生数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它依靠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来有序科学的促成和培养。而交互式白板的出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巧妙应用交互式白板,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有效课堂的互动,培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拥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创作、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掌握教学尺度、认真听取学生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因材施教,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完成教与学的衔接。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与学;高中  语文教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幼教工作层面,对传统的幼儿教学理念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对幼儿园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提升,文章从立足服务、参与教育视角,对幼儿园后勤工作与幼儿教学工作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此做出分析阐述,以供诸位参考、评价。  关键词:立足服务;参与教育;幼儿园;后勤  一、 前言  在幼儿园教学环节,后勤人员应发挥出自身的教育潜能,辅助教师进行幼儿教育工作,以此确保幼儿可以得到全方位、立
摘 要:考虑到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可以采用“难点分散,有序训练”的方法训练学生写作,具体操作是分别训练学生写作开头、结尾、主体段落(分论点 叙例 议例),再到一篇完整的议论文,这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也在具体操作中很实用。经过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  关键词:议论文;开头;结尾;主体段落;
摘 要:文章立足包括课标和教材在内的小学英语传统文化教学现状,以新译林版三年级上册为例,从把握关键单元、利用课前课后、发掘文本细节三个层面,结合单元具体教学,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展开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教学现状  在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竞争成为各国角力的辅助手段。而中国年轻一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
摘 要: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因为受信息技术的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能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能刺激学生的多元感观,信息技术能丰盈资源这几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探讨有效提升课堂实效性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
物理与艺术都是惟有人类才拥有的文化现象。艺术是对包含美感的物质与情感世界的直觉想象,它的语言是图形和比喻;物理学的内涵则根植于可观测世界的清晰的数学关系,数字和方程是它通用的表达手段。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艺术创造幻象以表达情感;物理学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实证科学。  但是,物理与艺术之间却以一个共同的基本点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这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和人类揭示真理的创造力。凡是前卫性的艺术创作、凡是革命性的物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言简意赅的话语无不透露出教育离不开生活。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又将科学回归于生活,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提高认识,探索方法,消除障碍,拔掉瓶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探究欲,从小培养他们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习惯,成了我们教学工作中必须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