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文质相符的思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c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振甫是我国著名的“龙学”专家,对于《文心雕龙》一书,不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论,还在当代人与《文心雕龙》之间构建起一座便利的桥梁。周振甫一生勤勤恳恳、笔耕不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著作《文心雕龙今译》也成了现在研究“龙学”之人手捧一本的“圣经”。
  对于《文心雕龙》这本内质深厚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来说,寻找一本合适的译释本可谓至关重要。一本好的译释不光可以较为准确地触摸到写作者在白纸黑字后的独属一家的脉搏,也可以将这份心跳声反馈给读者。
  一、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概况
  何为译释本?顾名思义是一本译文,但并只是译文,里面还有译释本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每个人所处时代的差别也决定了译释本质量的高低。对于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笔者选择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1995年4月第四次印刷的。周振甫的注释本被学者公认是高大上的学术版本,其功力深厚,释义惬理,校勘和注释贡献有目共睹。另外,周振甫对《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及理论内容诠释透彻、分析简明却深刻,并持有自己独特的创见。
  《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定林寺创作的一部系统完整、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经典文学理论专著,共十卷50篇。关于取名《文心雕龙》的原因,刘勰在《序志》篇言:“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除了强调文章之用在树德建言,刘勰也强调了人们需要因文裁心。《文心雕龙》的问世,超越了刘勰曾任官职的影响力,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也成为滚滚历史长河中永远的巨星。
  二、《文心雕龙今译》文质观的架构与价值
  《文心雕龙》向世人展现的是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和完整的审美学说构架。刘勰把书分为五部分。一是“文之枢纽”,它是文学理论的根本部分,也是全书总论,但笔者认为它只是起到了统领作用而非概括作用;二是“论文序笔”,按照不同体裁来讨论有韵文和无韵文,即文体论,这也是整本书中最难读懂和理解的,当然这也是众多“龙学”研究者各抒己见的舞台;三是“剖情析采”,即探讨内容和形式的创作论;四是《时序》《才略》《知音》《程器》,它们为一组,即从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和作家品德论的角度来探讨文学评论,也是从这里,笔者开始落笔来撰写这一篇读书报告;五是《序志》,它是全书的序言。另外,其又把《梁书·刘勰传》列于全书之首。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内容体例基本与原书一致,但也略有些不同,分为梁书刘勰传、总论(1~5篇)、文体论(6~25篇)、创作论(26~44篇)、文学评论(45~50篇)、文心雕龙词语简释、后记七部分。
  《文心雕龙》创作目的是针对当时“去圣久远”的华靡文风和文论的狭隘偏颇。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建立了当时甚至影响后代的文学史观念,论述了“文质”这一中国文学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及文学创作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总结写作者创作环节经验和失败教训的避免,并且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其中文质观让笔者颇有感悟,创作目的已经提到,“文质”是中国文学理论中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周振甫认为,刘勰的文质观强调“质”的主导作用:“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情采》篇)“质”作为内容的一层含义:真实可靠,真情实感,深厚真挚的情理相融。笔者对此十分赞同。《文心雕龙》里也有许多篇幅进行了佐证。例如,《物色》篇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再如,《知音》篇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三、《文心雕龙今译》文质相符的实践案例与现实意义
  《文心雕龙》体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光照学界,润泽后世。前些时候,“大火”的电视节目《2019年央视主持人大赛》播出后,很多观众都说,选手的语言魅力太吸引人了,看他们比赛好似看神仙打架。参赛选手的主持答题都是满分作文,好看,過瘾!但是比赛就有晋级与淘汰,特别是两位新闻类选手白影和崔爽,她们都以经典节目实战为题,经过激烈角逐,结果白影胜出,崔爽止步。白影得以进入下一轮比赛的原因也十分简单,她现场组织的新闻语言情感真挚深沉,述事状物真实有信,十分吻合刘勰的文质观。比赛现场,白影抽中了经典直播节目《共同关注》,讲述主题是关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题目给的信息是校长陪餐和一位71岁的老人护送孩子上下学。白影将给予的信息与主题无缝连接,《共同关注》主持人朱广权点评白影,他喜欢白影的语言风格,很喜欢白影用“仰望星空,躲避日常……未来会更好吗?不妨问问孩子们”等话语将学生午餐、上下学交通每天的小事情升华到民族对下一代的关怀,对美好生活的层面,她的描述不光符合新闻语言显而不浅的表述要求,通俗易懂、印象深刻,还不浅陋肤浅、浮夸自大,让观众感受到新闻背后的温度和魅力,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这不正应了那句话:深远的思想依靠美丽的语言来传扬。反观另外一位选手,在第一场比赛中,崔爽的语言表达同样生动传神,将人的行为与故事的感人融为一体,准确地把握住“我在现场”的感觉,让观众有一种听觉享受,而第二场比赛现场抽中的是难度较高的《环球瞭望》节目,其语言组织方面无法达到新闻信息故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的融合,达不到文质并重,故而只能离开比赛现场。
  一本好的书应该是带给现在的人们以思考,那么人们如何写出“文质相符”的好文章呢?刘勰在《体性》一篇中提出“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也就是说,文章的风格是和作者的性格息息相关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人们需要写出“文质相符”的文章,就必须先要求自己做一个“文质相符”的人,神态可以欺骗读者,但是内心实体外现化的文字不会欺骗读者。周振甫提到刘勰在《体性》一篇中太过于强调先天而忽视后天的塑造,这就不禁让笔者联想到先天家庭的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文质相符”的人的重要组成因素。另外,在《风骨》篇中,刘勰不止一次提出一篇文章的好坏,先抛去风格基调来看,主要就是抓整体,看整篇文章是否有风骨,因此刘勰在开篇便写道“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也就是说,一篇文章需要拥有志气,才能展现出文章应有的光辉。先立人,再立文,也成了笔者心中写出“文质相符”文章的两个最基本的底线。   四、结语
  周振甫的《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笔者已不是第一次看了,以前因为上课,所以课堂讲哪几篇笔者就看哪几篇,译释本只是被笔者当作一个简便的翻译本,笔者只用它来理解字句,所得的都是一些关于《文心雕龙》的零散认识,对其中一些字词解释可以说还是一知半解。这次从头到尾读一遍,先看《序志》,然后是“文之枢纽”五篇,接着是《神思》以下的二十四篇,最后是文体论。之所以选择如此阅读顺序,一是听从教师上课所说《序志》就是一本书的序,总体概括了这本书所包含的大体内容,二是其实十分害怕阅读《明诗》等篇目,怕读不下去而后放弃阅读整本书。但将周振甫的翻译本整本书读下来,比直接阅读《文心雕龙》原著更加通俗易懂,笔者也接收到了周振甫自己的辯证思维,使笔者萌生其他想法。
  书中大家都研究过的“龙学”对笔者吸引不大,反倒是那些隐藏在一篇篇白纸黑字后的人生道理令人动容。刘勰曾在《知音》篇章中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笔者以为,这里的知音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的,还有人们与书本即前人智慧之间的。周振甫如此评论此章:“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刘勰在这里强调读者(接受者),抛弃内容深沉的经典著作,反而追求浅薄的文章。这不由让笔者想到了当今社会,有一些人热衷畅销书、成功学等寡而无味的文章,喜欢的原因是这些书可以带来一时的欢愉,可老话有道:所有让你短暂欢乐的,都不要碰。放弃经典名著的同时,也就是放弃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传承与理性思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创作如此,其实读书也是如此这般。《文心雕龙》文字典雅,用典精深,体量庞大。作者周振甫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接触《文心雕龙》,研治时间长达50余年,将学术生涯的大部分心血都奉献给了它,在注、译、考、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代人来说,《文心雕龙》值得花费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好好研读,甚至可以说,《文心雕龙》应该可以每年都从书柜拿出读一读,是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书。
  读懂一本书,需要很多要素,笔者认为,除了一座桥梁,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见识与阅历。如果没有储存足够的对于当时社会的了解,那一定是对于这些字句有距离的,而周振甫为何能从容地译释并且在其中加入自己的辩证思维,笔者认为这一定与他的笔耕不辍是分不开的。笔者不由从此书想到自己,其实真正读通读透这本译释本或是《文心雕龙》,确实还有距离,在写读书报告时,有些字句在嘴边却写不出,笔者明白这正是没有保证阅读量的后果,积累总在平时,而不关乎在颜如玉或黄金屋中得到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发挥作用。
  (扬州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其生活的北京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过程为线索,描绘了旧社会的黑暗及其对底层人物的压迫。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和对复杂人性的描写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小说中的底层人物作为社会中“边缘人”的存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社会阶层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因此作品中底层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再现社会的斗争和压迫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建立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期刊
王国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悲剧”概念的学者,在其《〈红楼梦〉评论》一文中,他结合叔本华的“三种悲剧”学说,评论《红楼梦》中的悲剧精神,为中国悲剧美学的研究开了先河,其悲剧美学思想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又进一步地阐释和升华。本文以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文为出发点,从王国维悲剧美学概念中的人生哲理观、审美伦理观和审美价值观等方面探究其悲剧美学思想。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于1904年
期刊
散文的“散”看似一种写作形式,实则是展现独特思想的理性创作。余秋雨在散文领域可谓独树一帜,代表作有《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对余秋雨散文的解读,褒贬不一。无可否认,余秋雨的散文像萤火般璀璨文坛,但同时也引起一些学者的种种非议,特别是关于史料知识的错误颇多。在对余秋雨散文的全景式扫描与解析中,“人文山水”下的散文创作魅力通俗而不流俗。其人文魅力更是特色,文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涉猎,在知性与感性上洞
期刊
《朱子治家格言》在家庭和睦、勤俭持家、修身律己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对这些内容加以研究,将有助于当代家庭美德建设。  一、《朱子治家格言》蕴含的家庭美德思想  《朱子治家格言》也称《朱子家训》《治家格言》,由清代学者朱伯庐所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家训经典,是几百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治家”规范书之一。  (一)家门和顺  朱柏庐非常重视家庭的和睦,在他看来,只有家庭和谐才能事事顺意,只有以和为贵,才能
期刊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其“越名教而任自然”思想对魏晋玄学思潮演变和整个社会风尚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一命题反映嵇康对虚伪名教的束缚的反对和对个性解放的提倡,主张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本性发展。但实际上,嵇康并不是反对一切道德和名教,而是主张通过“任自然”来获取心灵的回归,超越当下而回归古时顺应自然和人之性情的名教。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的名士,由于时代和环境的突变,生命价
期刊
红楼梦作为一本世情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现代人了解当时的社会图景有着重要作用。荣国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关系盘根错节,但整体来看,管家的大领导只有“贾母”一人,其他的人都扮演着不同的秘书角色。上至王夫人,下至各种丫环,都是为了“领导”服务。本文将从《红楼梦》的秘书文化元素分析入手,通过文献研究的方式,分析其对现在秘书活动的指导意义,为人们认识《红楼梦》这一名著提供一种新视角。  一、秘书的角
期刊
广告摄影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广告摄影是商业与文化、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融合的体现。摄影是用光来表达的艺术,光线的处理和运用是其创作的重要环节。在广告摄影中,这一点尤其明显,因为在广告摄影中,产品的特征、质感、层次以及模特的形体都通过对光的处理来表达视觉效果。广告摄影的用光要求非常严格,要根据不同的创意内容来设计和调整光位、光角度、光强弱以及光面积等。这些都是相当重要的技术手段,是广告摄影师必
期刊
《节义鸳鸯冢娇红记》(简称《娇红记》)是晚明孟称舜创作的一部戏曲,根据元代宋梅洞的小说《娇红传》改编,不再囿于以往单纯对才子佳人进行描写,打破其他角色处于陪衬地位的传统,赋予丫鬟飞红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飞红的形象也不再仅仅是穿针引线的桥梁人物,而是凸显作为丫鬟的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以一个独立自由的姿态穿插到申纯、娇娘爱情的始终,给申纯、娇娘爱情带来磨难,也予以助力。因此,飞红这一形象具有其重要
期刊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威名远播海外。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科技发达,艺术方面更是精彩纷呈,尤其是诗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唐诗与唐史水乳交融。没有繁盛强大的大唐王朝,诗歌便不会达到如此高度;没有壮美瑰丽的唐诗,大唐王朝便不会如此光芒四射。本文拟从唐诗入手,通过有唐一代诗风的转变探寻唐朝国势盛衰的变化,从而探讨唐诗与唐史之
期刊
本土公路喜剧片通过喜剧性的方式将“在路上”的故事展现出来,表达着喜剧精神。这种电影带来的笑声具有委婉而多讽的独特风格,影片主要以旅途贯穿始终,通过从此地到彼地的变化来交代事件的整体发展脉络,并与当地传统和风土人情相融合,通过主人公与之发生的一系列或幽默或讽刺或荒诞的故事来展现喜剧性,通过人物之间的治愈和救赎来升华影片的整体价值,用旅程预示人生。  一、电影主题:从对立到和解  本土公路喜剧片中的喜
期刊